东兴市:改革开放带动边贸小镇腾飞

释放“海”的潜力,激发“江”的活力,做足“边”的文章

  “在边境地区,最能深刻体会改革开放对我们方方面面的影响,我今天取得的一点成绩,都是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8月26日,在广西东兴市江平工业园内的福珍食品有限公司,刚过知天命之年的京族女董事长刘福珍向记者说。

  上个世纪60年代,刘福珍出生在东兴市江平镇“京族三岛”之一的巫头村,这里是中国唯一的海洋性少数民族京族的主要聚居地。

  “改革开放前,我们生活过得很艰辛,一家五口挤在江平盐场不足50平方米的瓦房里,床与床之间只用一块布隔着。”刘福珍说,她和丈夫每天起早贪黑出海打渔,把沙蟹、鱼、螺等挑回家后,再用一辆旧自行车把海鲜驮到江平镇上去卖,儿女们也跟着受苦。回忆起那时候的生活,眼泪不停地在刘福珍眼眶里打转。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中越边境贸易随着双方关系实现正常化而方兴未艾,与越南仅一水之隔的澫尾、巫头、山心三岛上的京族群众在种田和捕渔之余,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做起了边境贸易。从1993年开始,刘福珍靠着借来的一些钱,从越南进口煤炭到中国,走上了经商之路,开始从“大海”走向“商海”。

  “那个时候,小船只有十几二十吨的运载量,海浪很容易把船打翻。”刘福珍回忆说,她的船被海浪打翻过好几次,每次翻船,船上的煤就此沉入海底,但不会游泳的她能捡回性命已属大幸。“为了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再苦也要做下去。”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旅游、海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兴起,“京族三岛”经济开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京族群众不仅摆脱了贫困,还成为中国最富裕的少数民族之一。现今,在江平镇的巫头、山心、澫尾三岛,像刘福珍一样开着豪车、做着跨国生意的京族人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

  改革开放不仅影响着刘福珍、影响着京族,也给与越南毗邻的东兴市带来巨大影响。“90年代初期,东兴城区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百姓穷得叮当响;经过20多年的发展,市区面积达到18平方公里,人民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今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40元。”东兴市委书记周世军说,1993年,国家批准成立东兴经济开发区;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同意设立县级东兴市。近年来,东兴市充分利用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边民互市贸易区、国家边境旅游试验区等一系列国家级开放合作平台,不断深化改革开放,释放“海”的潜力,激发“江”的活力,做足“边”的文章。

  正是看准了发展前景,刘福珍在江平镇投资3000万元建设了该镇目前最大的旅游酒店。她以商人的视角向记者介绍:“边境旅游试验区的建设,以及京岛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将带动这片区域商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作为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的重要支点,东兴市通过多种渠道与东盟国家开展密切的往来,在边境贸易和跨境人员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据国家口岸办的数据显示,2017年东兴口岸进出境人数996.5万人次,东兴口岸已成为我国陆地边境人员出入境第一大口岸。东兴市充分利用国家给予边民“每人每天交易8000元货物全免关税和环节税”的优惠政策,开通运营东兴进境水果指定口岸和中越互市便民浮桥,创新边民互市贸易方式,让边民积极参与到边境贸易中去。组建了以1个党支部领航,n个边民互助组、每组成员20人以上,每组吸纳1户贫困户的边境贸易“1+n20+1”扶贫模式,帮助边民特别是贫困户增加经营性收益,实现边境贸易稳边安边兴边富民。

  针对企业用工困难、用工成本较高的情况,东兴市充分运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试点试验区平台的优惠政策,积极探索跨境劳务模式,从越南引进劳工,降低企业的成本,东兴31家试点企业聘用境外劳工超6800人。

  “聘用境外劳工,切切实实解决了我们企业的用工难题。”刘福珍看准商机,拓宽了生意范围,在江平工业园斥资5000万元建设了食品加工厂,可日产200吨“福珍牌”成品大米。她还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在东兴镇松柏村种植了3000亩富硒水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东兴市委书记周世军说,东兴市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中国东兴-越南芒街在北仑河的两岸,各规划10平方公里左右的特殊监管区,建设中国东兴—越南芒街跨境经济合作区,合作区实施“两国一区、境内关外、自由贸易、封关运作”的管理模式,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促进边贸小镇腾飞,增加居民收入,建设繁荣稳定安宁和谐的边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