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县:发挥生态优势 壮大县域经济

  大化库区自然生态环境

  大化县人民政府接受中国饭店协会副会长屈启晓授予大化“中国绿色食材基地”牌匾

  大化水力发电--岩滩电站

  2017年,大化瑶族自治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按照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突出重点生态功能区定位,扎实开展营造“三大生态”实施“三大攻坚”六大行动,将县域经济发展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狠抓落实、克难攻坚,县域经济实现健康快速发展。2017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6.2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7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3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0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8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1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26元,财政收入6.29亿元;荣获 “中国长寿特色美食之乡” 和“中国绿色食材基地”称号。

  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围绕定位创新思路

  切实以《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桂发〔2017〕16号)文件为指导,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定位,超前谋划,科学统筹,不断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一是调整发展定位。学懂弄通吃透上级文件精神,重新对大化县情进行深入分析研判,明确了以推动全域旅游作为全县经济发展新的支柱型产业的工作思路,增强生态服务功能,强化生态产品供给,不断巩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作用。二是创新规划引领。按照新的发展定位,围绕提升生态空间规模质量、提高生态产品价值、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执行、民生改善等方面,研究部署以生态保护优先的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构建以现代特色农业、生态工业、美食文化、全域旅游等多点结合的生态产业发展体系,实现产业融合、互动发展。三是完善政策机制。建立健全生态产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统筹协调各类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加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发展政策机制,推动生态经济发展,促进区域整体生态功能和民生改善。

  大化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园

  大化打造现代特色农业产业

  大化七百弄鸡带动脱贫增收

  获评为2017年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坚持目标导向,推动产业转型发展

  坚持“稳一优二强三”目标,稳定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优化布局生态工业项目,强化以全域旅游、康养美食、电商物流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升级发展,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发展。

  合理规划产业布局,现代特色农业快速发展。一是扎实推进“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发展,2017年所有任务均全面或超额完成;二是加快创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成功创建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1个,市级示范区1个,县级示范区3个;三是全力打造本地特色种养品牌,“瑶香里”牌大米、“九娘河”牌沃柑、“金沃妙果”牌沃柑成功通过富硒产品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达26个,无公害农产品13.93万亩,绿色食品5万亩。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工业结构持续优化。一是切实优化营商环境,成立招商引资项目代办服务中心,促成银亿集团、广西古瑶方药妆研发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项目落地;二是加快工业改革力度,园区配电网被列为国家第二批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项目,完成工业储备用地征收2300亩;三是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配套建设农民工创业园,目前已入驻企业61家,就业人数超过482人,有序推进粤桂扶贫协作大化县拿银安置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区项目。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培育经济增长亮点。一是加强旅游项目招商引资。投入8546万元实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5个;加大旅游招商力度,年度实现招商引资20亿元,其中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大化龙口—清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项目计划投资约5亿元,广西宝隆农业旅游综合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建设红水河鳄鱼岛旅游度假区项目计划投资5亿元,广西宏成投资公司建设红水河长寿养生旅游度假区项目计划投资2亿元,广西红水河旅游投资公司建设百隘旅游码头和瑶泉生态旅游度假区项目计划投资8亿元;二是大力发展康养美食产业。七百弄山羊、大化白玉薯等农产品荣获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认证,“大山大水大化河鱼、千山万弄七百弄鸡”“大化壮瑶大席”等大化名片逐步打响,被评为“2017年度中国食品安全年会管理创新案例”;三是深入推进电商平台建设。以广西第一的成绩被列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获得中央安排项目资金2000万元,用于乡村物流服务网点建设、冷链物流建设、品牌与供应链建设等,年内新发展物流快递公司3家,电子商务微企8家,日用品、农资配送中心2家,电子商务基地已有村邮乐购等20多家企业入驻。

  大化旅游业日渐红火。图为游客登上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千山万弄观景台。

  大化乡村旅游弄丹木棉山庄开业仪式

  大化长寿美食拉动旅游产业

  大化奇石文化展

  嘉宾了解品尝大化生态食材

  坚持生态立县,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坚持“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城区及新农村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不断增强人民幸福指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加快推动项目实施,城乡建设稳步推进。一是扎实推进县庆项目建设。启动实施30周年县庆项目37个,计划总投资39.58亿元,加快实施古江大道、民族博物馆、绕城公路、江滨地下人防工程等公共设施项目建设,提升县城服务承载能力;实施红水河两岸景观工程、江滨文化公园、红水河生态水族馆、美食小镇等旅游项目建设,完善休闲旅游基础平台;推进建设民族新城小学等一批民生项目建设,不断改善民生。二是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2016、2017两年共建成扶贫移民安置点15个,累计投资12.44亿元,完成搬迁入住2768户12728人。2017年5月大化县代表自治区接受国家专项检查验收,12月全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现场会在大化县召开。三是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筹集资金4亿多元,以大会战形式实施20户以上自然屯通屯道路建设共560条1038公里,预计2018年底全面完成。整合资金加快实施水、电、通讯、住房、公共服务中心等设施建设,共建设标准化公共服务中心126个,解决住房问题7867户,建设集中供水工程100处、家庭水柜2848座。2017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06亿元,增长24.7 %。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一是持续深入推进“美丽大化·生态乡村”活动。完成农村改厕改厨20000户,绿化示范村屯126个、一般村屯1960个、休闲小区42个,新增绿化面积共计约2536.5亩,农村村容村貌大为改观。二是加快城乡风貌改造和环境整治。新建红水河岸景观工程、江滨地下人防工程、江滨文化公园等休闲场所;逐步完善了市场、停车位、停车场、垃圾箱、绿化带等城市配套功能;对县城公厕、绿化带、道路中心隔离栏、主要街道等进行了升级改造和美化亮化,城乡风貌焕然一新。三是加大力度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严格项目环评审批,全年共审批项目22个,更换排污许可证20张;针对中央第六环境保护督察组反馈大化县问题组织4次联合执法行动,拆除清理非法养殖设施727个(张)完成荒山人工造林1.52万亩、特色经济林造林0.2万亩,义务植树45万株。2017年县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县城区集中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省控河流断面红水河水质达标率达100%。

  切实压实责任,狠抓工作任务落实

  坚持以责任落实推动工作落实,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一是选派6名县四家班子成员到深度贫困乡镇担任党委第一书记,高位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二是全面推行了问责问效“三张单”工作制度和绩效奖励单位再分配机制等,全县干部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执行力明显增强;三是实行政审批事项动态化管理,切实做好行政审批“接、放、管”工作,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快行政审批工作由注重事前审批向加强事中事后监督管理的转变;四是加大工作督查力度,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

  下一步,大化县将继续紧紧围绕脱贫攻坚主线,突出重点,创新举措,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着力在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取得新突破,确保重点生态功能区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中共大化瑶族自治县委员会 大化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