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环江县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工作部署,加快精准脱贫步伐,切实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民生工程、发展机遇来抓,在产业、村级集体经济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
2015年,环江县区定贫困村60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422万户6.6647万人。2016年完成4144户15483贫困人口脱贫摘帽,2017年实现17个贫困村和2579户10480人脱贫摘帽,2017年完成自治区下达脱贫任务村15个村的113.33%和脱贫人口任务数7061的148.4%,贫困人口(含动态调整)由2015年底的6.66万人下降至2017年底的4.4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65%下降到13.16%。2018年全县计划统筹资金3.504亿元投入农业生产、农村基础设施等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计划完成20个贫困村和6231户23161人脱贫任务。
利用“互联网+扶贫”实现大数据管理。创建了脱贫攻坚指挥系统大数据管理平台,利用平台对识别出来的贫困户、贫困屯、贫困村进行建档立卡登记,录入指挥作战系统,实行动态监测管理。结合互联网开发了环江脱贫信息采集子系统,利用移动互联网办公终端进行现场采集信息,实时动态监测贫困户和贫困村脱贫脱帽达标进展情况,实现数据统计人力资源大解放。
理清思路,因地制宜,实现扶贫产业发展大跨越。一是大力推进“5321”脱贫产业工程,打造中国·毛南柚美环江(核心)示范区、环江花山果海休闲农业(核心)示范区、环江万亩现代特色农林扶贫产业园等3个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二是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桑蚕(茧)、水果、蔗糖、香猪、菜牛、松杉、核桃、中草药等打造八大特色扶贫主导产业。三是通过举办文化旅游产品推介会活动,推介“红心香柚”、“香猪”等特色产品打造自主品牌。
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实现村集体经济大发展。在全县60个贫困村引进光伏发电项目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稳步发展。投入900万元在川山镇塘万村创建村集体经济扶贫产业园,采取“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基地+村民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持运营新模式,集中连片开发,开启“跨地经济”模式;全县145个行政村(社区)均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合作社)。
多措并举,全力以赴,实现易地移民搬迁稳步推进。坚持县城、乡镇集中安置为主,村级分散安置为补,“有土安置”和“无土安置”相结合的方式,推动易地扶贫项目从“移民新村”向“移民新城”迈进。注重易地扶贫搬迁与城镇化相结合,与就业安置相结合,与产业带动相结合,落实好一套优惠房子、一个就业岗位或经营摊位、一个孩子职业教育培训,一所义务教育学校、一个民族特色医院的保障等“五个一保障”工程,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扎实开展。
创新机制,善用激励,实现脱贫户稳定脱贫不返贫。一是发放扶持资金。贫困户可实施1-2个产业项目,扶持资金控制在3000元内;全县贫困村(含16个非贫困村)每村扶持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资金10万元。二是出台激励政策。通过发放后续产业扶持资金出台了《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扶贫产业示范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奖励扶持实施方案》等,通过推行“农业企业+产业基地+村民合作社+贫困户”等产业扶贫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同时对于缺乏劳动力的贫困户,通过采取委托企业和合作社经营或入股分红等方式确保收入。三是实施以奖代补。发展核桃、“三特”水果、桑园、甘蔗、香猪、肉牛肉羊、淡水生态养殖、油茶、长寿·生态·富硒农产品基地等方面给予种苗扶持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扶持。
唱响品牌,突出特色,实现旅游扶贫大开发。一是加快推进重点旅游景区、旅游道路和旅游扶贫示范点建设,完成牛角寨瀑布群景区申报国家4A工作;发展文雅天坑群景区及其配套旅游项目入选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完善琼园山庄、老野山庄等农家乐基础设施。二是组织参加新华社旅游业融合与创新论坛、广西文化旅游产品大赛等活动,进一步扩大环江知名度和美誉度,带动全县第三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蒙宏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