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蒙进煌 通讯员蓝春青樊柳艳
“签订代养协议后,每年就能分红4000元。”6月26日,谈到“代养育肥牛”模式时,忻城县大塘镇寨南村三寨屯贫困户樊忠明笑着说,2016年,他和忻城大塘大自然绿色农牧渔业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代养”合作协议后,每年都领到4000元,比自己养牲畜强多了。
樊忠明只是忻城县1501户贫困户从“代养”扶贫模式受益的一个典型。近年来,该县巧开妙方,精准施策,激发内生动力,推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取得明显实效,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打下坚实基础。
A扶业扶志:多了门路更增动力
“要以‘户有两亩桑、两亩果、两亩糯玉米、两头牛、200只鸡和20平方米蚕房’为产业发展思路,在‘5+2’特色产业上做足文章,解决贫困户持续脱贫问题,实现特色产业对贫困户全覆盖。”来宾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忻城县委书记谢大研说。
针对“有意愿发展产业,但缺资金技术”这类贫困户,该县加大种养产业补贴资金扶持,确定以桑蚕、百香果、糯玉米、育肥牛、养羊和金银花、叶菜类为主导产业,鼓励贫困户扩大产业规模。同时加大小额信贷扶持,对有能力发展产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3到5万元小额贴息贷款政策。
2016年以来,全县共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贴息3.7亿元,受益贫困户8554户。2017年底,5个主导产业总产值2.06亿元,实现贫困户人均增收2539元。2017年又成功脱贫摘帽贫困村13个,加上2016年脱贫4个,一共脱贫17个。全县51个贫困村,目前还有34个贫困村未脱贫。
“扶贫工作是个良心活,既需要真金白银,更需要真心耐心。”经历两次驻村扶贫的忻城县新圩乡隆礼村驻村第一书记莫卫成感悟颇深。他坦言,有部分群众思想落后,没有主动脱贫的想法。
要扶贫需先扶志。针对动力不足的贫困户,忻城县积极探索精神扶贫,通过开展“扶贫扶志·感动感恩”专题教育活动、“扶贫扶志争先锋”系列活动,引导困难群众正确看待贫困,鼓励群众自主创业谋发展,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斗志,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进一步得到激发。
B代养代建:乐业安家脱贫无忧
老、弱、病、残等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是决战贫困难啃的“硬骨头”。忻城县通过代养代建的“双代”模式,解决这类贫困群众无力发展产业增收和住房保障问题。
以广西忻城长和农牧有限公司、忻城县大塘镇大自然绿色农牧渔业开发有限公司、广西忻城县古蓬镇弄谷肉牛生态养殖有限公司等企业为支撑,该县对无养殖条件的贫困户采取企业“委托代养牛、羊”的方式,将专项扶持资金、金融部门的小额信贷资金交给公司购买优质种牛(羊)及饲料、疫苗等养殖所需,由公司代养,贫困户与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实现入股分红增收。
目前,已有两家公司为1501户贫困户实施委托代养。
针对贫困户缺乏资金不敢建房、以往先建后补时间长、危房改造实施难等问题,忻城县从人员、资金、责任入手,对没有稳固住房、没有资金、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由乡镇党委政府组织工程施工队,采取先建后补的方法,垫支资金为贫困户建设房子,等到危房改造补助资金下拨后再按房子造价付给施工队,实现贫困户危房改造零负担。
“要是没有政府帮忙建房,我们娘俩这辈子都不可能住上新房子!”该县古蓬镇龙利村下六屯村民樊荣美坐在新房门口说。樊荣美今年70多岁,她50多岁的儿子精神失常,没有成家,他们母子俩无劳动能力,同住在泥房里多年。如今“代建”政策让他们圆住房梦。
今年,全县将有100户这样的特殊贫困家庭受益。
C双种双养:美了家园富了百姓
双种双养(种桑养蚕,种草养牛)既美了家园,又富了百姓。
夏季,走进忻城县大石山区,眼前片片翠绿,桑园环绕,牧草飘动;漫步村屯,一栋栋蚕房拔地而起,一排排牛圈整齐划一。
“种桑养蚕是一条致富门路。”该县城关镇加海村养蚕能手蓝荣算了一笔账:他家种有5亩桑树,去年养蚕收入4万元,估计今年收入远超4万元。
目前,该县大部分农民靠养蚕脱贫致富。今年,该县桑园面积已达25万亩,鲜茧总产量约2.8万吨,产值可达11亿元。
早养蚕早致富。几年来,该县以“东桑西移”为契机,坚持把蚕桑作为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来扶持,大力推广桑禽、桑菜、桑薯、桑菌套种套养,以及集育苗、养蚕、桑果、茧丝深加工于一体的立体循环经济模式,先后引进5家茧丝绸企业。其中,恒业丝绸公司作为龙头企业之一,安装10条自动生产线,年产白厂丝700吨,安排农民就业500人。
过去的忻城,人们随意放养牛羊,山上到处光秃秃。如今,该县在实施石漠化治理过程中,引导农民种草养畜,改散放饲养牛羊为圈养育肥,走出一条“以草兴牧”的致富新路。
“种草养牛绿了大地,美了家园,富了百姓,一举多得。”县长李朝晖说,种草养牛是该县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决胜脱贫攻坚的一项支柱产业,做好“牛”文章可为全县脱贫攻坚分担20﹪到30%的压力。
为了做大做强育肥牛产业,该县还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模式,实行统一牛种、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的联合型经营共同体,辐射带动农户种草养牛。
城关镇范团村“育黄牛养殖场”负责人樊献才就是靠种草养牛实现年收入百万元,率先脱贫致富的村民之一。目前,全县已有6900多户群众发展育肥牛,种草面积近万亩,育肥牛存栏8.2万头。
“今后,我们将充分利用广阔的市场空间,大力发展特色畜牧业,力争把忻城打造成为来宾最大的肉牛繁育基地。”忻城县水产畜牧兽医局局长蓝乃夫满怀信心地说。
如今的忻城,有政策、有产业、有动力,生态宜居、百姓安乐,全县脱贫致富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