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保6月19日讯(通讯员李淑萍)徊林村依靠甘蔗种植产业,54.5万元的大笔村集体经济收入顺利入账;渠岩村通过建设发展黑猪养殖小区,稳定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1.5万元……在德保县,一个个捷报相继从各贫困村传来。村集体经济的腾飞,为贫困村脱贫出列和乡村振兴插上了“翅膀”。
2017年以来,德保县因地制宜、以点带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使贫困村村集体经济的“蛋糕”从无到有、不断做大,不断拉长阻碍贫困村脱贫出列的“短板”。至去年底,该县89个贫困村中有65个村有集体经济收入,总收入达94.9万元,其中,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万元以上的有2个,2-5万元的有22个,2万元以下的有41个。
今年,为实现村村有集体经济、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3万元以上的目标,德保县重点采取“3+X”模式,即通过引导每个贫困村建设光伏项目、发展产业项目、投资商铺物业及其他灵活发展模式,引导各贫困村围绕本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谋划出路,力争走出各有千秋、效益可观、殊途同归的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之路。
建设一个光伏发电项目。全县统筹规划,充分利用县城和乡镇中小学校、村级活动场所、乡镇政府和县直部门楼面等公共资源,分三步走,为全县185个村(社区)建设规模为60KW的光伏发电站。第一季度为23个今年预脱贫村建设并网发电运行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光伏发电项目,第二季度为其余67个贫困村建设光伏发电项目,项目建成并网运行发电后每年发电收益优先保障村集体经济收入不低于5万元;第三、第四季度为全县其余91个非贫困村建设光伏发电项目,作为村级集体经济固定增收渠道。
发展一个产业项目。推行“公司+基地+村集体+贫困户”经营模式,贫困村通过“入股委托经营”方式,实现村集体稳定收入;贫困户也可以通过“贷资入股”或将产业扶持资金“入股委托经营”方式,提高产业覆盖和增加收入。养殖项目发展上,一是整体打包入股,将2018年及以后出列的70个贫困村,由县政府统一将每个村30万村集体发展资金投资入股城关镇那造村生态生猪养殖扶贫基地和燕峒乡兴旺村生态特色黑猪养殖扶贫基地,按一定比例进行收益;二是资产出租带动,村集体将政府投入资金建设的各类养殖小区转为集体资产出租,养殖大户或养殖公司每年向村集体支付租金,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三是入股经营带动,将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入股养殖公司或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并委托按照标准要求进行管理经营,村集体每年按照一定比例进行股份分红。种植项目发展上,一是流转土地带动模式,利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对村内或附近村屯土地进行流转,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或种植大户牵头组织发展甘蔗、水果、桑蚕、火龙果、柑橘等农作物种植,实现产业带动村级集体经济;二是资产变资金模式,盘活村级集体闲置的办公用房、校舍以及政府投资建设的各类房屋等固定资产和设施设备,转为村集体资产资源,村集体可选准主业,突出特色自主经营,或委托村内有实力的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经济能人和企业、合作社租赁托管经营。对于确实没有发展基础和资源的村,探索由县政府统一向具备一定种植规模的企业购置部分基地产权,委托种植企业经营,按年收取租金,实现集体资产获得收益;三是资金变资产模式,利用政府补助资金建设种植项目基础设施设备,并转为村集体固定资产,通过开发或出租固定资产获得集体经济收入。将财政资金统一采购的桑苗、脐橙、大果山楂等水果类苗木,均转化为村集体资产进行发放,贫困户、非贫困户按一定比例向村集体交纳苗木使用费,既实现村集体经济有收入,又能有效防止资源的浪费。
投资一个商铺物业。通过整合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在县城的移民安置点等地购买商铺门面,委托德保县银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经营管理,村集体通过出租商铺获取租金收入。
采取其他灵活发展模式。整合利用各村现有集体资源,从本村资产情况、产业基础、资源条件等实际出发,灵活发展包括各类农作物种植、造林苗、城镇绿化苗、花卉的培养销售;林木种植技术咨询服务;有机肥料、农副土特产品、机电设备、农业机械数码产品、计算机软硬件、办公自动化设备及耗材、文化用品、体育用品、建筑材料、装饰材料的销售;牲畜养殖销售;山塘养鱼;种桑养蚕,鲜茧收购;乡村生活垃圾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处理服务;银行POS机代办;土地复垦及土石方工程施工服务等等,大力推行以发展规模农业产业为依托,既能使村集体从产业中获取收益,又能让群众通过产业覆盖促进增收的途径。
按照“3+X”模式发展,今年,该县将努力实现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以上,非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万元以上;2019年,预计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万元以上;到2020年,全县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万元及以上,逐步形成贫困村集体经济自我发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