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易地搬迁安置点毛南家园,来自驯乐乡福寿村的黄会浩一家人,住在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的120平方米的新居里,度过第一个劳动节,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居住分散、交通滞后、生态环境脆弱、生产生活条件落后,是黄会浩一家人过去的生活写照,也是环江绝大多数农村贫困户的生活现状。
面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窘况,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环江就开创“异地搬迁”模式,成为广西开创精准扶贫实践的典型代表之一。
随着全面脱贫攻坚战的打响,环江进一步提出产业覆盖与易地安置相结合的开发扶贫新模式,建立长效帮扶机制,推动精准脱贫工作创新突围。
政策引领:让贫困户“搬得出”
龚水胜是环江县龙岩乡达科村肯龙屯贫困户,这里深山高寒,环境闭塞,符合环江县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今年1月,龚水胜一家七口人,举家搬迁到毛南家园,住进了120平方米的新房子。
龚水胜个人仅投资1.75万元,政府补助18.91万元,就拿到了搬迁新房的钥匙。“这里交通便利、信息灵通,而且在家门口就能找工作,有稳定收入,再也没有后顾之忧。” 谈到搬迁后的新生活,龚水胜一家人充满信心。
靠山难吃山,靠水难吃水。像龚水胜这样原住地环境条件恶劣的贫困户,在环江是一个相对庞大的群体,也是当地政府优先动员和解决的易地扶贫搬迁对象。
但是一些贫困户不愿意搬。他们“不想搬”,担心举家搬迁远离故土生活不便;他们更“不敢搬”,担心搬到新址没土地、没工作、没收入。
为打消群众的顾虑,在保证安全生产和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环江县在集中安置点配套建设水电路通讯、幼儿园、卫生室、综合服务平台等设施,方便搬迁户就医、就学、就业、出行。同时,县委、县政府给予搬迁新居的家庭购买床、椅、桌等日常必需品,发放安置补贴1000元,打消他们“不想搬”的后顾之忧。
为杜绝搬迁后出现的“贫窝挪困窝”现象,环江县将公路沿线、中心村、城镇近郊等发展条件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相对完备的地方,以及现代农业园区、工业园区等产业园区周边,便于群众就业的区域作为易地安置项目选址的优先选择。同时,与搬迁户签订就业帮扶协议,帮助解决后期稳定收入问题,让他们安心生产生活,解开他们“不敢搬”的思想症结。
产业带动:让搬迁者“住得下”
目前,环江已有648户贫困户、2862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入住新房。记者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毛南家园”“老乡家园”了解到,这些搬迁安置点就坐落在河池·环江工业园区附近。目前,该园区现有企业37家,可提供1200多个就业岗位,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就业。
此外,环江将易地扶贫搬迁与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通过统筹完善配套政策和产业发展,设置公益性岗位,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真正让贫困户安居乐业。
为解决搬迁户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确保他们“住得下”,目前,环江通过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企业,创建易地搬迁扶贫产业基地,实现产业长效、收入稳固目标,不断增强易地扶贫搬迁产业“造血”功能。
川山镇下久村,县政府从中央预算内安排资金2325万元,通过土地流转,租赁经营的形式,创建了易地搬迁扶贫产业园,一举解决了4650户搬迁户的后续产业发展问题。该产业园以发展特色水果产业为主,推行“农业企业+产业基地+易地扶贫搬迁”的产业扶贫新模式,搬迁户通过土地入股,由农业企业负责生产经营,建立易地搬迁后续产业发展基金。
驯乐苗族乡山岗村,22户农户立志走出深山,摘掉穷帽。他们在带头人黄永种的带领下,携家带口98人,来到水源镇中涧村,在县水果局、家文果业的指导下,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租用山地,通过贫困户申请小额扶贫贷款、亲戚借贷、老板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近200万元,克服当地缺水、缺电的困难,肩挑背扛,通过柴油发电抽水、集雨灌溉、电瓶照明的方式,连片种植砂糖桔480亩。他们计划在2020年扩大种植面积至1000亩,打造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易地产业开发示范区、“十大百万”示范区。这22户农户“出去闯”的经历,在当地流传甚广。驯乐乡100多户农户受到触动,也分别来到思恩镇的人和村、陈双村,洛阳镇的合作村等地,租地开展水果种植,目前种植总面积达2000多亩。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在打赢脱贫攻坚战过程中,环江县正从扶心、扶志、扶智等方面全面、精准发力,建立了一系列以产业为基础的长效帮扶机制,探索出了一条长效持续脱贫的环江精准脱贫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