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县:百里侗乡力掀稻田鱼坑建设助推脱贫热潮力

  干群们携手在八江镇八江村稻田内挖鱼坑

  打木桩、装模板、铲田泥、筑田基……立夏时节,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镇组织政府机关党员和驻村工作队员到八江村稻田里开展“助推鱼坑建设”主题党日活动,数十名党员干部撸起袖子,卷起裤脚,跳入泥田,与村民一道挥锄弄铲,开挖鱼坑。

  三江侗乡干群抢抓季节,心手相连,在百里侗乡掀起了稻田鱼坑建设热潮,为百姓脱贫增收激活内生动力。2018年,该县将新增稻鱼综合种养项目面积1.8万亩,建设鱼坑1万个。截至4月底,全县已完成稻田养鱼建设面积3122.8亩,建好鱼坑3864个。

  时下正值“晒江鱼花”的繁育季节,烟雨绵绵,记者驱车奔赴三江侗乡稻田养鱼发源地良口乡晒江村,村民欧成刚说,晒江村80%以上的村民都掌握一整套育苗、饲养和销售稻田鲤鱼等传统技术,早在上世纪80年代,晒江村民就靠肩挑本土鱼花,徒步远销桂、湘、黔三省区交界县域,每次往返就得半个月。“传统养鱼都建有鱼坑,但鱼坑偏小,稍有狂风暴雨就担惊受怕,生怕饲养几十年的母鱼被山洪冲走。此外,种稻须打虫、晒田、收割,要不断地将鱼转移,稍有不慎鱼儿就会遭殃,给农户增加不少麻烦,鱼宫革新建设刻不容缓!”今年下达和分派指标时,该村仅分到100个鱼坑建设指标,村民不知如何分配,便采取抓阄方式选定农户,该县水产畜牧兽医局领导下乡调研时了解此情况后,当即给该村追加了400个鱼坑建设指标,极大地激发和鼓舞了村民的革新干劲。

  良口乡和里村村民杨卫德每天都要到示范基地看、喂自己的鱼,如今和里村稻鱼示范基地已基本完成鱼坑建设、灌溉水渠及春插任务,蓄水充盈的连片稻田如同一面面镜子蜿蜒铺开,美不胜收。他算了一笔明细账:“以前不做鱼坑,只能养鲤鱼,无法养草鱼,每年亩产稻鱼不足30斤,仅够自己食用,基本没啥收入。如今建好鱼坑后,可常年有鱼,亩产量可达60余斤,我去年管理得好,亩产量达到了102斤,除了留够自己食用外,每亩折价还可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

  “以往我们要求农户统一硬化建设鱼坑,这样虽然可以一劳永逸,但不少农户由于缺劳力或者稻田远不便运送砂石水泥等材料而迟迟不动手改造,严重影响了项目推进速度,今年我们改变做法,鼓励群众就地取材,打木桩、用木板或竹子围框,然后往框内填泥围成鱼坑。这样一方面减少了施工难度,保持了稻田原生态,加快了建设进程;另一方面还方便农户在田埂上搭棚种上果蔬,为鱼儿搭建‘避暑山庄’,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立体生态综合种养模式。”三江县水产畜牧兽医局副局长莫善康说。同时,该县还微调了鱼坑建设奖补标准:规定每户达到一个鱼坑,鱼坑面积10㎡以上,硬化的每个补助1000元;不硬化只用木板围挡的每个补助800元。对新建设有标准鱼坑的,每坑一次性补助鱼苗200尾。养螺示范点,每亩一次性补助螺种50公斤。

  在宣传发动和技术培训方面,该县多措并举,自制图文并茂的鱼坑建设技术标准和表格式的项目补助标准,通过微信、电视、发放资料及下乡开办培训班、现场会等办法,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由各村工作队及帮扶联系人宣传政策和摸底调查,使百姓家喻户晓,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底。针对缺劳力的农户,则充分发挥村产业发展服务队作用,由服务队统一聘请勾机施工、统一采购建设物资、统一鱼坑建设标准,确保鱼坑建设目标任务稳妥推进。

  “我们就是要以主题党日活动为契机,引领带动全镇干部群众通过‘大干30天,建设鱼坑600个’的突击月行动,确保完成全镇全年的鱼坑建设任务,为群众开辟脱贫增收新富路!”八江镇副镇长石广民告诉记者,为进一步做大做强三江稻田综合种养产业,促进鱼粮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该县新出台了《三江县2018—2020年推广稻田综合种养项目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了近三年全县计划推广“优质稻+再生稻+鱼+螺”稻田综合种养项目的时间表和任务单:2018年1.8万亩,2019年3万亩,2020年5万亩。其中每年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4500亩以上,力争实现头季稻平均亩产500公斤以上,再生稻平均亩产200公斤以上,鲜鱼平均亩产35公斤以上。计划用3年时间,推进三江稻田综合种养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着力打造“中国?三江高山鱼稻”和“中国?三江高山稻鱼”绿色生态品牌,使之成为侗乡现代特色农业主导产业,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产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