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县]看灵山县乡村振兴路径 思路变 天地宽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冬日暖阳下,灵山县龙武大道旁鹿生源公司内,成群的梅花鹿嬉戏觅食。这里是我国“北鹿南养”的试点基地之一。

  该公司2014年进入灵山,建起了梅花鹿养殖、牧草种植加工和梅花鹿产品深加工基地,形成一条从养殖到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新型增值链。

  “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灵山形成因地制宜的实践。“推动‘农业+’,是激活农村产业要素的重要手段。我们通过构建融合型产业新主体、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和发展新业态等措施,加快了农村产业发展。”灵山县县长刘钦说,这是该县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农业+新主体,激发产业新活力

  灵山的奶牛、荔枝、茶叶等资源丰富,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该县通过实施“农业+”工程,赋予传统农业新的附加功能,形成融合型的产业新主体,增强了产业竞争力。

  该县龙武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是自治区级示范区,其核心区、拓展区和辐射区总面积1.8万亩。在该示范区,人们能清楚地看到一个复合型新图景——水果种植、特色养殖、林下经济、观光农业一体化形成的新型增值链。

  该示范区种植的桂味荔枝经改良后,比市场价高出一倍;特色养殖的梅花鹿,通过加工生产鹿肉、鹿茸酒等系列产品,比纯养殖的价值成几何增长;林下养蜂打造的蜂蜜系列产品,价格比生产原蜜高出两倍以上;利用种植园的绿化和古建筑打造的灵蛇休闲山庄,融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成为示范园的新兴产业。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县平均高出20%。

  “这样的融合型产业示范区,我县已有4个,形成了强大的示范带动作用。”灵山县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在示范区的带动下,以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经营主体的经济实体迅速发展起来。

  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333家,入社社员2.35万多人,辐射带动农户3.68万户,家庭农场达到148家,经营耕地1.3万多亩。

  这些新型经营主体的形成,使原有的零散种养逐步向标准化、规模化过渡,良种良法被广泛使用,种养效益不断提高。2017年,全县专业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4.2亿元,家庭农场经营收入3600万元。

  农业+加工业,推动三产联动发展

  一家酒业公司以灵山荔枝、甘蔗资源为依托,引进利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融合相关产业,成为荔枝、蔗糖深加工龙头企业。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产业顺向延伸。

  园丰牧业是该县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年产值达到10亿元,带动了2000多户养殖大户,构成一个庞大的养殖网络。

  公司总经理潘夏雨介绍,目前公司计划投入3亿元,建设冷链加工基地,将公司养殖的20万头商品猪、2000万多羽肉鸡进行冷链加工,直接对接市场,打造从养殖到加工到市场的产业增值链。

  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增多,全县已拥有农产品加工企业43家,年销售收入24.3亿元,其中列为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的就有7家。一些以当地的水牛奶、仙人草、茶叶为原料进行深加工的企业,有效延伸了本地农产品增值链。

  “十二五”以来,灵山县通过实施“扩城促商”战略,规划建设十里创业新城,不断引导二、三产业向城内集聚。目前,该新城已具规模,六和城、十里工业园等一批产城联动综合体正在加快推进。

  农业+新业态,拓展农业新功能

  灵山通过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工程,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

  从2015年开始,该县大力实施商务部“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当年建成“三科”电商创业园。目前全县涌现电子商务企业200多家,有从业人员1000多人,荔枝、大粽、茶叶等农特产实现线上年销售额1亿元。

  据该县农业局副局长梁毅介绍,目前全县387个行政村全部开通互联网服务,其中228个村建有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武利镇汉塘村全村有60多人从事电子商务,以该村为龙头,武利镇网上果苗花木年交易额达6亿元。

  同时,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成为灵山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该县连续10年举办荔枝节,架起了农产品生产销售与文化旅游的桥梁,形成了“种植+旅游+文化+商贸”融合新业态。2017年荔枝节,平均每天接待游客12.5万人次。

  荔枝节促进了乡村旅游发展,县内形成了20多个乡村旅游品牌。曾是贫困村的新圩镇蒙塘村,从“种田打粮”的思维中走了出来,建设生态农业休闲观光产业园,既摘掉了穷帽,还成为全县乡村旅游的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