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山市]“精神扶贫”精准化的“合山经验”

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初冬时节,刚下完一场雨,合山市北泗镇拉的屯的一块菜地里,蔬菜长势喜人,脱贫户覃能扬正在地里忙碌着。

  “只要好好打理,辣椒和茄子肯定能卖个好价钱,发家致富不用愁!”覃能扬对未来充满憧憬。

  覃能扬的转变是合山近万脱贫户的缩影。2009年,合山这座曾被誉为“广西煤都”的小城,随着资源消耗被列为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2016年,该市在全国率先开展“扶志脱贫争先锋”系列活动,从“思想、志气、信心、心灵、智力”五个方面实施“精神扶贫”,全面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精准破解“不想脱贫”“不敢脱贫”“不能脱贫”“不望脱贫”“不会脱贫”五大难题,探索出一条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精准脱贫的新路子,今年成为广西首批脱贫的4个县(市、区)之一,在21个自治区级贫困县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中位居第一。

  思想扶贫:

  形成“我要脱贫”的共识

  群众思想不“脱贫”,积极性不高,仅靠外力推着干,脱贫攻坚就难以形成合力。合山通过发挥党组织的思想教育、思想动员、思想指引的政治优势,把扶贫与扶志紧密结合起来,破除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激发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覃能扬一家5口人,曾经由于女儿上学而导致家庭贫困。

  “以前我除了种田,没有其他想法。后来,他们经常到我家做思想工作,帮助办理扶贫贷款,动员参加蔬菜培训。去年我种了1亩辣椒2亩茄子,一下子就脱贫了。”覃能扬对记者说。

  覃能扬口中的“他们”就是扶贫干部。该市实施部门包村、干部包户的联系帮扶机制,1583名党员干部与3315户贫困户结对帮扶,参与“思想扶贫”1.5万余人次,化解贫困群众思想“疙瘩”300多个,形成了干部群众同心协力促脱贫的强大思想合力。

  “群众思想不‘脱贫’、干部思想不‘绷紧’,脱贫攻坚就只能是党委政府一厢情愿。”合山市委书记莫莲说,“为此,我们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思想政治优势,通过党组织‘领’、机关干部‘帮’、农村党员‘带’,精准实施‘思想扶贫’,破解贫困群众‘不想脱贫’的难题和干部厌战心理。”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志气扶贫:

  凝聚“我敢脱贫”的勇气

  合山从宣传引导、励志教育、典型引路三个方面入手,实施“志气扶贫”,着力破解部分贫困群众目标不清、志气不足导致的“不敢脱贫”等突出问题,激发贫困户脱贫斗志。

  12月5日,天刚亮,岭南镇溯河村谭罗斌夫妇就开始在新建的房子四周忙起来了。

  谭罗斌说:“过了这么多年穷日子,从来不敢想能住上新楼房。”

  “谭罗斌家变化确实大,以前觉得他没志气,家庭也不和睦,两个女儿都不愿回家。”邻居告诉记者,“这一年多,不仅女儿回家了,还招了女婿,一家人和和美美。”

  合山市委组织部部长李波是谭罗斌的帮扶人。“实施‘志气扶贫’,就是通过发挥党组织的组织动员优势,全面激发贫困群众自力更生摆脱贫困的志气和勇气。”李波说,实施结对帮扶以来,通过思想动员、免费治病、危房改造和扶持发展养猪,谭家最终脱贫致富。

  信心扶贫:

  激发“我能脱贫”的自信

  合山通过创新惠农举措、培育富民产业、增强服务保障等方面入手,精准实施“信心扶贫”,着力破解贫困群众“不能脱贫”难题,让群众行动起来,坚定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的决心和信心。

  小雪节气刚过,合山市市长潘振学赶到扶贫基地——坚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夜访,他对合作社负责人韦祖英说,“树立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关键要靠服务发展的成效来支撑。”

  该市根据每个村的实际情况制定发展计划,指导贫困群众成立合作社52家、总投资1.425亿元,在全区率先实现贫困村扶贫产业全覆盖,帮助贫困户申请扶贫贷款6014万元,带动3069户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

  心灵扶贫:

  点燃“我可脱贫”的希望

  因学致贫、因病致贫是合山群众的主要致贫原因。通过组建党员志愿、教育、医疗先锋三支工作队,该市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灵扶贫”,以真诚的志愿服务慰藉贫困群众低落的情绪、失衡的心理,帮助贫困群众打开“心灵之窗”, 点燃“我可脱贫”的希望。

  河里镇甘林村贫困户李送达从小体弱多病,日常开支靠兄长接济,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开展“心灵扶贫”以来,医疗服务队定期到李送达家中送药,进行心理疏导,鼓励他学习摩托车维修技术,并帮助申请扶贫贷款开了摩托车修理店,使他能够自食其力。

  “主动帮助贫困户疏通因长期贫困造成的心理问题,使他们能够以正面、积极的态度参与精准脱贫,这是‘心灵扶贫’的一项重要内容。”市委副书记黄真石介绍。

  2016年以来,工作队共服务贫困患者和贫困学生8.3万多人次,落实帮扶资金2580多万元。

  智力扶贫:

  培养“我会脱贫”的能力

  针对贫困户大多学历较低、观念保守落后、缺乏致富技能的问题,合山利用丰富的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模式,通过示范基地调训一批、转移就业选训一批、乡土人才实训一批等方法,开展外出务工技能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自主创业技术指导,解决贫困群众因没有一技之长而“不会脱贫”的问题,实现由“口袋扶贫”向“脑袋扶贫”的转变。

  “刚开始,帮扶人动员去学技术,我都懒得去。”河里镇洛满村脱贫户华振新告诉记者,“没想到培训真管用,现在我家的富硒生态蔬菜供不应求。”

  据统计,示范基地调训贫困群众1500多人次,1.3万人成功转移就业。这些专业培训又推动新兴产业与扶贫工作紧密结合,为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发展机会,形成“产业转型+精神扶贫+持续发展”新模式。

  对于合山的“精神扶贫”经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给予了肯定,要求在全国总结推广。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作出重要批示。“精神扶贫”精准化的“合山经验”,正在推向全区、走向全国。

  ■记者手记

  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了精气神——这是记者看到合山贫困户生活变化后最大的感触。

  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一定意义上说,精神扶贫比物质扶贫难度更大,更有效果。如果困难群众精神上没有信念,再多的物质输送也无法真正脱贫。

  因此,在加大物质帮扶力度的同时,更应从精神上进行帮扶,切实改变等、靠、要的思想,激发贫困户埋头苦干、发愤图强、艰苦创业的内生动力,切实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