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江县]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助推扶贫产业发展

 

  近年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以发展特色扶贫产业为抓手,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立足县情,因地制宜,强化措施,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大力发展扶贫特色产业,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促进贫困户脱贫致富,确保与全国全区全市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着力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扶贫特色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编制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研究制定《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精准扶贫行动2016-2018年产业开发工作实施方案》《精准脱贫产业发展项目资金和物资发放程序》《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规划》《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贫困村专业合作社补助资金管理(试行)办法》《关于成立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补助资金管理领导小组的通知》《环江2017年实施扶贫困户巩固脱贫成果大发展暨退按还果、还药、还蔗在行动工作方案》《环江毛南族自治县2017—2018年农村土地初次流转一次性奖励实施方案》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在物力财力上予以倾斜支持。在工作中,严格实行“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项政策”,从产业遴选、培育、导入等各个环节加强管理、做好服务,确保取得实效。

  精准选准特色产业。紧紧围绕“高、果、游、园”的发展战略,根据资源禀赋,根据市场需求,选择特色水果、糖料蔗、桑蚕、香猪、肉牛肉羊、中草药、林业、核桃、淡水生态养殖、长寿·生态·富硒农产品等经济效益好、见效快、适合我县发展的农业特色产业。截止今年上半年,全县核桃面积16.61万亩、“三特”水果面积11.9万亩、油茶面积2.6万亩、桑园面积18.55万亩、甘蔗面积6.37万亩、中草药林下种植1.6万亩、经济林面积82.5万亩,香猪出栏香猪59.21万头肉、牛出栏2.97万头、肉羊出栏3.47万只、淡水生态养殖新增淡水养殖5.07万亩;特色畜产品加工企业15家,年加工香猪能力可达100万头。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加大对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扶持力度,积极为他们争取农业产业化扶持专项资金,增强发展后劲,还积极引导和鼓励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士兵等农村人才创业兴业,带领贫困户发展产业。据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县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39家、家庭农场2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总额2.52亿元,入社成员4652人,辐射带动农户4.17万户,社员年人均收入比非社员多1500多元。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引领作用,积极带领贫困户发展产业促进增收,如广西环江恒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投资2亿元,采取“公司+科技+订单基地+示范基地+农户”的模式,规划建设1万亩红心香柚产业开发项目(目前已种植“三特水果”2100亩),带动当地300多户贫困户脱贫;广西金果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环江鸿友果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带动贫困户80户种植8000多亩的“红心香柚”产业;环江宏兴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437个农户种植“毛三红”红心香柚1100亩等,达到“产业得到发展、贫困户实现增收”的双赢目标。

  注重打造优势品牌。该县不断加大对品牌创建工作扶持力度,对获得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知名商标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进一步提高企业争创商标、打造品牌的热情。自2016年以来,该县先后有环江红心香抽、木论思源矿泉水、以及广西金果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环江瑞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环江绿园蔬菜专业合作社、环江财玉全生态种养合作社等产品品牌和生产企业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红心香柚还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被中央电视台“1号线上”评为最美收获地,红心香柚已经形成一个响亮的扶贫产业品牌。

  创建特色农业示范基地。该县高度重视现代特色示范区创建工作,通过土地流转方式落实6.2万亩土地,整合2.6亿元用于开展创建工作,同时制定了奖补办法,如对荣获自治区考评认定为县级示范区的,自治区给予100万元奖励外,县财政再拿出100万元给予地方配套奖补;对荣获自治区考评认定为乡级示范区的,自治区给予30万元奖励外,县财政再拿出30万元给予地方配套奖补;对后续广西壮族自治区考评中乡级示范区晋升为县级示范区的,县财政给予差级地方奖补70万元,同时还优先扶持、安排基础设施项目。全县创建自治区级(市级)、县级和乡级示范区总数达24个(自治区3个、市级1个、县级10个、乡级10个),全县种养大户、农场主、农业企业共367个,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特色、一县一品牌”的特色产业示范格局。

  扎实推进农旅并进发展。积极推行“公司+特色产业+休闲旅游+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构建“产业引领,农旅带动,就业增收”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多赢目标。如该县以“退桉还果”方式划出1.7万亩林地,创建环江万亩现代特色林业(农业)扶贫产业园,实行集农业经营与旅游开发于一体的发展模式;思恩镇双乐屯通过“产业+农家乐+农户”的方式,每家每户都在屯周围自家坡地种植4-8亩沙糖桔、建设苗寨农家乐旅游业,2016年该屯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860多元。该移民点已建成通屯水泥路、屯内硬化路,苗族群众全部住上钢筋混泥土楼房,90%农户也添置电冰箱、彩电等等家用电器,群众生活水平极大提高。

  着力做好科技服务工作。针对贫困户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吸收运用科技能力不强、农业科技含量低的现状,该县把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作为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实现脱贫目标的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加强贫困户技能培训,建立农技服务精准到户机制,今年以来先后组织技术人员、专家进村入户举办各种培训班达103期,培训人数6400多人次。同时,围绕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工作,提升他们的能力素质,增强致富本领。

  (卢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