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水县]因地制宜 发挥优势 全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融水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北部,是全国最早成立、广西唯一的苗族自治县。全县总面积4638平方公里,县辖20个乡镇,206个行政村(社区),居住着苗、瑶、侗、壮、汉等13个民族,总人口51万多人,少数民族人口占75.27%,其中主体民族苗族人口21.86万人。融水山水秀丽,生态环境优美,民族风情浓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元宝山国家森林公园和九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79.6%,素有“杉木王国”“毛竹之乡”之称。享有“百节之乡”“中国芦笙斗马文化之乡”的美誉,“融水苗族系列坡会群”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百节民俗之乡”“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名县”等称号。

  2016年,融水县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大力开展“生态经济发展年、项目建设推进年、精准脱贫攻坚年”活动,围绕全县重点工作,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全县经济运行总体呈现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亿元,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5亿元,增长17.8%;财政收入完成6.39亿元,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10元,增长1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10元,增长8.3%。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

  融水县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示范区发展,把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示范区经营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来抓,现代农业稳步发展。

  农业产业化蓬勃发展。一是突出抓好重点龙头企业的培育。以水果、蔬菜、食用菌、特色粮食、茶叶、水产畜牧养殖、林下经济等作为特色农业主导产业,2016年培育柳州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家。深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年内新增121家,全县累计达542家,其中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2家,区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9家。二是创新发展林下经济,林菌、林药、林禽等多种林下经济模式成效明显,被国家林业局认定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三是坚持科技创新和品牌创建,推进生态产业高水平发展。全县建成“三农”(甘蔗、水果、桑蚕)、“三林”(杉、竹、茶)、“三香”(香猪、香鸭、香牛)、“三养”(林下养鸡、稻田养鱼、特种养殖)等各类示范基地200多个,生态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目前,全县共有山源大苗山灵芝等8个产品获得中国“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标志,“融水糯米柚、融水香鸭”获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融水县获准成为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

  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一是完善基础设施,着力打造农业产业基地。近年来,完成土地流转1.2亿亩,形成高山蔬菜育苗及生产、精深加工及配送、禾花鲤种苗繁育、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等五大特色。构建融水大苗山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等一批特色农业示范区,以示范区辐射带动,2016年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9350元,实现核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拓展区高10%以上,比辐射区高15%以上,比全县高20%以上。2016年获得“柳州市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称号。二是着力构建“产、学、研、带”现代农业新格局。园区生态农业企业可大量为全县大范围区域供应各类高山蔬菜种苗及农产品加工。一些乡(镇)水库池塘养鱼可辐射供应河池、桂林及湖南、贵州等三省16个县。示范区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将引进的先进生产技术转化为生产运用,提高生产效率。建立生产技能培训基地,向群众推广示范区的新品种、新技术,促进农业跨越式发展;积极开展新品种引种育种等方面研究,有4项研究成果已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专利;通过“示范区+贫困户”模式,带动县、乡两级示范区的发展,基本实现示范区可学习、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目的。三是提升电子商务建设。示范区企业依托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积极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营销模式,实现农产品宣传、销售网络化。“苗佬耕、融水香芋”等有地域影响力的多种产品商标成功注册,获得“三品一标”和无公害产品基地认证。

  产业园区加快发展

  融水县坚持以优化产业结构为着力点,以工业产业园区为载体,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攻坚、特色产业提振、承载平台提升、项目建设提速、企业服务提质”五大行动,全力推进融水县工业集中区和康田竹木加工园、六洞工业园及和睦新型材料工业园的“一区三园”模式发展,重点发展竹木加工、生态农业产品,生物医药深加工等产业,全县工业发展水平有效提升。目前,工业集中区共有企业68家,2016年园区产值完成产值近20亿元。融水工业集中区被自治区工信委确认为自治区A类产业园区。

  增强园区聚集企业功能。一是加大土地征收工作力度,积极争取工业建设用地预留规划和用地指标,解决入园企业的建设用地问题,进一步完善“一区三园”基础设施。二是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步伐,推进产业聚集发展,切实增强产业集群规模效应。年内投入1260万元用于“一区三园”的各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促进生态工业质效提升。三是大力创优发展环境,实行“联审制度”和“一站式服务”,不断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减少企业办事成本,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召开银企对接工作座谈会,解决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加大工业招商引资力度。一是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吸纳各类项目信息,拓宽视野,更全面地掌握县境内的优势资源和可挖掘资源,不断充实和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库。二是对项目的筛选、包装、入库、发布、洽谈、跟踪、签约等实行全过程规范化管理与服务,做到“四精”,即:精选项目、精心包装、精品打造、精准对接。三是出台招商引资激励机制,优化招商软环境,突出优势资源,引进“高大上”企业对该县优势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努力培育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政策扶持助力企业做大做强。一是制定出台激励工业、商贸企业发展奖励,招商引资激励,专利申请资助和发明专利授权奖励等文件,支持扩大产能、改善生态环境及技术改造项目推进。二是以扶持政策鼓励实体经济做大做强,不断提升工业对该县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促进全县工业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目前,全县企业拥有广西名牌产品3个,拥有广西著名商标5个;闽兴树脂是广西唯一一家生产精甘油的企业。糖业、木业、树脂、农业、茧丝等行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三是尽心尽责服务企业。以深入企业开展调研走访,加大技改支持指导力度,加强对重点企业能耗的管理,引导企业探索“互联网+工业”模式等方式,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增强行业核心竞争力。

  特色旅游加快发展

  融水县按照“秀美融水·风情苗乡”的旅游发展定位,以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和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不断强化部门协调、打造特色品牌、改善服务设施,实现由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成效明显。

  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服务能力大幅提升。2013年以来,将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县财政每年投入旅游发展资金达5000万元以上。出台加快推进旅游名县奖励办法,完善旅游发展激励机制,大力鼓励支持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产业。2013年以来,吸引民间资金45.8亿元建设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全县旅游固定资产投资12.48亿元,其中投入3.5亿元完成景区公路提升改造,旅游交通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目前全县有国家4A级景区3个,国家3A级景区6个;三星级乡村旅游区3个;星级农家乐25家;四星级以上酒店2家(其中:在建五星级1家,拟申报四星级1家),旅游接待能力不断提升。全县所有A级旅游景区、星级农家乐以及火车站、汽车站均实现了免费WIFI覆盖,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特色旅游精品不断涌现,旅游发展呈良好态势。一是重点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按照“一山一水一节一城”的布局,抓住元宝山—贝江景区列入全国、全区重大旅游建设项目的良好机遇,重点打造“两核一带”(即以县城和元宝山为核心,以县城至元宝山的生态休闲养生度假区与民族风情体验的旅游黄金带)。其中,环县城精品旅游线路形成“城南宗教文化休闲旅游区和城北民俗观光体验旅游区”,以精品线路引领旅游向纵深发展,旅游空间全面拓展。二是强力打造特色旅游产品。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民族风情等资源优势,形成了以元宝山、贝江、龙女沟、双龙沟为代表的生态休闲养老旅游产品,雨卜苗寨、田塘瑶寨、荣地侗寨等为代表的民族风情体验旅游产品,老子山、老君洞为代表的宗教文化旅游产品,民族坡会、芦笙斗马节为代表的节庆旅游产品,元宝山登山、龙贡漂流为代表的探险旅游产品和农旅结合的乡村旅游产品。三是精心打造“百节之乡”民族节庆品牌。融水素有 “百节之乡”的美称,有苗族芦笙斗马节等节日138个,其中融水芦笙斗马文化节、融水苗族芦笙踩堂分别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评为“年代最久的斗马民俗活动”和“世界规模最大的芦笙踩堂活动”。有国家“非遗”保护名录的苗族系列坡会群30多个。近年,融水县在全县各景区景点和旅游村屯,打造融水“天天有表演、月月有节庆、年年有大型主题节庆活动”的节庆民俗文化旅游品牌,形成“政府引导 、社会支持 、群众参与 、促进发展”的新常态。2013年到2016年,年均游客接待量增加100多万人次。四是有序推进特色小镇建设融水县以元宝山—贝江景区列入全国、全区重大旅游建设项目及落久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为契机,立足民族风情浓厚、旅游资源丰富等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坚持和把握特色小镇发展的特色,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传承民族特色文化,推进安太乡培秀苗寨和易地扶贫搬迁点特色小镇四荣新集镇建设。

  旅游+”模式加快发展,为脱贫致富和县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将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精准脱贫的重要产业,通过“旅游+农业产业”、“旅游+金融扶持”、“旅游+互联网”等多种模式,依托景区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和观光休闲农业,同时将旅游产业与交通、文化、林业、水利等产业整合,提升乡村旅游品位,延伸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链,带动景区周边群众脱贫,以乡村旅游为主的旅游扶贫产业正在逐步形成,目前全县注册农家乐107家,旅游产品企业和商户达160家,2016年带动4300多人脱贫致富。

  扶贫攻坚扎实推进

  融水县既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又是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2016年自治区下达该县的脱贫摘帽任务为贫困村17个、脱贫人口25780人。经过一年努力,全县已达到“八有一超”脱贫标准的预脱贫户达1.2万多户5万多人,占自治区任务数的近197%经上级核验,该县脱贫户“八有一超”、脱贫村“十一有一低于”、退出户“两不愁三保障”指标达标率均达100%,全面完成年度脱贫摘帽目标任务,并代表广西接受2016年扶贫成效省际间交叉检查和国家第三方评估考核“双重国检”。

  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凝聚脱贫攻坚合力。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党政“一把手”脱贫攻坚责任制,构建县负总责、乡镇为主体、村抓落实、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实行“三级书记”一起抓,加强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从严从实确保脱贫攻坚工作扎实推进。二是组建脱贫攻坚指挥部,设立7个专责小组,实行集中办公,成立20个乡(镇)扶贫工作站,全县101个贫困村均安排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组,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工作格局。三是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和服务功能,着力提升“民族风情党建示范带”,打造“示范带+示范村+示范屯”的特色党建示范群。充分发挥“两新”党组织的作用,推动县直部门党组织与村级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形成强大的推动合力。四是积极探索“党员+”服务模式,大力推广“金融+党员+产业+扶贫”等扶贫模式,结合“特色产业富民行动”,实施“村级党组织带头人带富工程”,通过党员示范户带动广大群众共同创业致富。

  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挖掘脱贫攻坚新动能。依托资源优势,2016年该县投入产业扶贫资金近4600万元,大力发展林+禽、林+畜、林+菌、林+药等林下产业,采取“菜单式”发展,实行“以奖代补”,大力发展高山蔬菜、药材、禾花鲤、家禽等“短平快”项目,实现贫困农民快速增收致富;扎实推进旅游富民工程,投入旅游扶贫资金6642万元,全力打造旅游扶贫示范点,引导贫困群众走“以旅扶贫”“以旅富民”的新路子;转变扶持方式,全力推进金融扶贫,充分利用小额信贷资金、银行扶贫再贷款资金、产业扶持资金,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引导龙头企业、经济能人、创业青年等带动贫困户携手发展。2016年,全面完成2.74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信用评级授信工作,授信金额达8.88亿元。年内全县共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资金2.6亿多元,涉及贫困户5354户,为贫困户发展产业增收致富提供有力支持。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打牢脱贫攻坚基石。一是注重规划引领,将城镇化建设与旅游发展、易地扶贫搬迁相结合,着力推动城乡协同一体化发展。推进水东新区市政基础设施、高速公路出入口景观带、汽车站、市民广场等项目建设;加快城南片区老子山—老君洞文化生态休闲旅游带、“千户苗寨”易地扶贫搬迁等项目建设;统筹推进城北片区融水三桥及连接线、碧桂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推进落久水利枢纽工程。二是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交通优先,依托自治区“县县通高速”规划实施和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机遇,加快推进罗城—洞头二级公路(融水段)建设步伐,配合做好融水—河池高速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不断完善县域“五纵两横三支线”路网结构,形成县境内公路互联互通。加快实施“乡与乡、乡与村、村与村”联网公路建设。“十三五”期,大力推进20户以上自然屯通屯道路硬化,全面提升县乡村道路服务水平。2011年以来,融水县不等不靠,在柳州市各县中率先运用BT模式建成通村水泥路1054.4公里,使建制村水泥路通畅率由2011年的44%,提高到95%,受益群众达40多万人。全县年内总投资近3.22亿元开工建设屯级道路293条677.6公里;续建通村水泥路26条。同时,加强农村饮水安全、提高电视网络覆盖、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三是推进生态移民搬迁。围绕“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有出路”的目标,不断探索实践,大力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以“县城集中安置为主,乡镇、中心村安置为辅”的原则,专门成立投资发展公司作为扶贫移民搬迁项目的融资主体,2016年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15个,年内完成投资56.79%,搬迁入住率为23.03%,全面超额完成“双20%”的全年目标任务。

  抓好民生保障工程,彰显脱贫攻坚政策优势。一是落实教育扶持优惠政策。加大控制辍学保学力度及贫困户学生入学帮扶力度,继续认真落实好“雨露计划”“两后生”职业培训等教育扶持政策,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措施,完善教育帮扶档案,确保不让一个贫困学生因贫失学。二是强化新农合新农保工作,确保基本医疗保障全覆盖。加强新农合、新农保筹资工作,落实好贫困户参合、参保有关补助政策,力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完成率达到90%以上、贫困村农户参合率达98%以上、贫困户家庭成员参合率达100%。三是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推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年内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0000人,其中涉及贫困人口6000人;实现贫困人口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2200人。四是继续抓好低保政策兜底,实现扶贫与低保机制有效衔接。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解决因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基本生活无法维持,以及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困难。

  大力推进社会民生事业

  一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年完成危房改造2398户,建成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1334套。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60周岁以上城乡居民应发待遇发放率达100%。二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以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科学调整学校布局,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教育改革创新推进,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全县教育基础设施项目和教育装备年度总投入1.99 亿元,新建项目88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通过市级督导评估复评。三是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把公立医院改革作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主要抓手,积极探索建立医疗联合体,形成了“县级医疗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县乡村一体化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了城乡优势互补、资源和利益共享,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四是大力发展科技、文体、广电、新闻事业全县新获专利授权26件,完成发明专利申请174件,完成目标任务的174%。民族文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文化自信理念不断增强。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4个,完成23个行政村光纤联网工作。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明显,列入区级项目名录15个、市级48个。五是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开展“平安融水”建设工作,整治社会治安突出问题,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升级改造城市“天网”系统,全面启动乡镇“天网”建设。强化源头预防和治理,持续深入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和党政领导大接访、带案下访活动。社会稳定动态八项工作情况和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得分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中共融水苗族自治县委员会 融水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