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东兴市依托沿边沿海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四大国家级开放平台作用,大力发展六大跨境产业,统筹抓好城建、生态、扶贫和民生等重点工作,经济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全市生产总值93.2亿元,增长10.3%;财政收入14.6亿元,增长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万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分别为132.9亿元、79.5亿元,分别增长11%、8.6%。多项经验做法走在全国、全区前列,获国家表彰21项,获自治区表彰11项,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注重贸工互动,特色产业园区加快构建
东兴市充分发挥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跨境贸易、加工、旅游、金融、电商、物流等六大跨境产业,促进了特色产业园区加快集群发展,全面推动主导产业由以贸易型为主向以加工贸易型为主转变,加快跨境产业由“通道型经济”向“口岸经济”“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开创了“以贸促工、以工兴贸、贸工互动”的发展新格局。
大力发展跨境贸易,创造了新经验。深入实施建机制、搭平台、争政策、拓通道、建市场、增品种、强通关、降成本等八大措施,大力发展跨境贸易,促进边境贸易加快转型升级。东兴边民互市贸易区获批扩建至1500亩,逐步实现“大边贸、小跨合”目标。着力打造农副产品、建材、海产品、机电、红木、轻纺服装、跨境电商、旅游与美食文化、互市区一级市场、大型综合零售市场等十大类专业市场,建成华美达广场等10个项目20多万平方米。在全国率先启用边民互市“一指通”系统,边民申报时间由原来30分钟提速到10分钟内;口岸通关推行分类通关改革,平均每辆货车可节约通关时间近20分钟,入境游客查验从平均需40秒/人提速至8秒/人;互市区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通关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八大举措的深入实施,推动了边境贸易实现逆势大幅上扬,2016年,东兴市外贸进出口总额30.9亿美元,增长10.8%;互市贸易进出口总额17.3亿美元,增长88.6%。发展跨境贸易的“东兴经验”在全区复制推广,东兴市成为全区唯一获得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的城市。
大力发展跨境加工,形成了新模式。为加快跨境贸易由“通道型经济”向“口岸经济”“产业经济”转型升级,东兴市充分发挥原材料成本优势和境外劳动力红利,大力发展互市商品落地加工。通过出台实施《东兴市推进互市商品落地加工发展东兴跨境加工产业工作方案》,推进“落地加工合法化、通关便利化、成本最低化、落地加工企业优先化、贸工互动效益最大化”等“五化”措施,大力发展海产品、果蔬、粮油、饮料食品、红木、轻纺、汽车机电、建材、光学电子和电器、橡胶和再生资源利用等十大类年产值10亿元以上跨境加工制造产业(简称“双十产业”),互市商品落地加工实现井喷式发展。东兴市互市商品落地加工试点企业由2015年的6家发展到19家,边民互助组由6个发展到24个2000多人;“双十产业”企业由2015年的46家增加到80家,项目总投资超过20亿元。2016年,东兴市互市商品落地加工产值18.2亿元,增长92%。东兴市形成的“边贸+加工”模式和互市商品落地加工经验在全区复制推广。
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逐步实现产业集聚发展。跨境贸易、跨境加工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双十产业”不断落地,推动了东兴市特色产业园区加快建设。累计投入近80亿元,先后建成以水产品加工为主的江平工业园、以海产品和水果为主的北投海产品(水果)加工园、以红木加工为主的东盟特色(牛轭岭)加工区、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冲榄工业园等四大特色产业加工区,加快推进以加工、展销为一体的东兴市高端红木产业园区建设。目前,江平工业园区入园项目41个,建成投产项目26个;冲榄工业园区入园项目5个,意向入园项目15个;东盟特色(牛轭岭)加工区入园投产企业11家。“金滩”管业、“华鸿”光学科技、“鹏躍”红木等一批产品荣获广西名牌产品称号,怡诚食品加工厂成为广西规模最大的海产品加工基地。2016年,东兴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3.8亿元,增长20.5%,增速位居防城港市首位。
大力推行“贸工互动”, 新兴产业加速发展。“贸工互动”发展有效地带动了东兴市跨境金融、电商和物流的发展。2016年,跨境人民币结算282.7亿元,增长9%;个人结算136.3亿元,增长15.5%。东兴市电商企业近2200家,实现销售额17.6亿元,增长31.6%。东兴市电子商务发展指数连续三年以广西第一的成绩进入全国县域30强,三获“全国电子商务百佳县”称号,并荣获“2016年京东农村电商推广示范市”。
注重“双创”引领,特色旅游蓬勃发展
东兴市充分挖掘“边、海、山、少”等特色资源,以成功创建首批广西旅游特色名县和获批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引领,大力发展跨境旅游,推动特色边境旅游蓬勃发展。
跨境旅游合作取得新突破。跨境自驾游实现常态化开通,成为中越边境唯一常态化开通跨境自驾游的边境口岸城市。与越南广宁省旅游厅、芒街市分别在贵州和桂林市省成功举行旅游整体形象联合推介,开创了跨境旅游合作先河。成功开通了中越风情游、自驾游、“两国四地”游等8条跨境精品旅游线路。
特色景区景点建设取得新突破。新增AAA级景区、五星级乡村旅游点各1个、四星级乡村旅游点2个。竹山村、万尾村、北仑河口渔作景观分别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和中国美丽田园,江平镇交东村七彩贝丘获“自治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荣誉称号。全市有国家AAAA级景区2家,AAA级景区4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示范点3个,星级农家乐13家。建成使用东兴国门演艺剧场和东兴国门大剧院,大型旅游演艺精品《百鸟衣》《秘境·东南亚》实现常态化演出。
接待游客量和旅游收入取得新突破。启用了全国首个边境旅游网上办证预约系统,接待边境游客突破20万人次,占全区95%以上,成为中越边境上最大的旅游集散地。口岸出入境人数首破700万人次,接待游客达750多万人次,增长11.2%。旅游总收入超60亿元,增长31%,均创历史新高。获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再获“中国十大养老胜地”殊荣,成功通过首批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复核工作。
注重示范带动,现代农业实现新发展
东兴市以成功创建自治区级的京岛渔业核心示范区为带动,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推动现代特色农业加快发展。
成功创建县乡两级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在巩固、完善、提升自治区级京岛海洋渔业示范区的工作上,今年东兴市结合“10+3”特色产业提升行动和脱贫攻坚以及“美丽广西”生态乡村建设活动,全力打造县乡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东兴市七彩贝丘休闲产业示范区和东兴市鑫宇金花茶产业示范区,通过自治区人民政府验收,并获县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称号,东兴市铁皮石斛产业示范区和“红姑娘”红薯产业示范区获乡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称号。
特色养殖业加快发展。在京岛海洋渔业示范区的带动下,东兴市的对虾、文蛤、石斑鱼等特色养殖业加快发展。目前,东兴市水产养殖面积达7.8万亩,产值年均增长5%,对虾、大蚝、石斑鱼等优势养殖业加快形成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格局。京岛海洋渔业示范区建成3000亩连片对虾标准化养殖基地,打造了“江平虾”等一批地理标志水产品品牌。东兴市有农业休闲示范点80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78家,家庭农场36家,农产品加工企业28家。
特色种植业成效显著。着力发展石斛、牛大力、金花茶、“红姑娘”红薯等农产品,全面推广皇帝果、无公害蔬菜等标准化种植,不断壮大特色优势种植业。目前,东兴市“红姑娘”红薯、石斛、金花茶、草莓等特色种植业面积达6.3万亩。北仑河牌“红姑娘”红薯获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哈哥哈妹”绿茶获自治区农业厅绿色食品认证。
注重产城融合,国门名城加快建设
东兴市按照自治区提出的“前岸中区后城”发展模式,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东兴由“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发展,产城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
“前岸”建设成效初显。东兴市以中越北仑河一桥为中心,以旧城区为轴,向两翼延伸拓展,拉开城市框架。向西沿北仑河布局,扩建东兴边贸中心,将互市区一期、二期连成整体封闭运行;向东沿北仑河及沿河大道,推进跨境经济合作区和二桥口岸查验设施建设,打造新的口岸经济产业区,形成一口岸多通道模式,不断完善“前岸”功能。目前,东兴边民互市区获批扩建,进境水果指定口岸、互市便民临时浮桥相继获批建设。中越北仑河二桥竣工,国门楼封顶,跨合区启动区环形路网贯通。
“中区”建设全面加快。东兴市认真落实“1+7”园区规划,以跨境经济合作区为中心,推动江平工业园、冲榄工业园、松柏产业园等7个配套园区。在东兴边贸中心规划建设重点谋划布局农副产品市场、旅游购物风情街、海产品市场、进境查验区、出口采购基地、水果市场等六大功能区,规划建设水果市场、海产品市场、木薯淀粉市场、边民互市交易市场等4个专业市场;进境查验区和出口查验区2个综合查验区;风景树查验区和水果查验区2个专项进境查验区。在跨境经济合作区重点谋划布局以橡胶、红木、棉纱、建材、咖啡豆等为主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
“后城”建设亮点纷呈。东兴市突出边关风情、民族特色、东盟元素“三融合”,大力推进城市建筑艺术化、城市建设景观化、城市环境舒适化、城市生活时尚化、城市服务国际化、城市形象品牌化“六化”建设,国门城市形象初显。目前,东兴市已投入2亿多元,推进40多个城市风貌改造项目,完成了口岸、新华路等城区重要节点和道路改造,城市风貌不断提升。建成了友好大道、沿河大道一期,贯通中央大道、沿河大道二期和跨越大道等主路网,“五纵五横”的城市主干路网体系初步形成。
特色村镇硕果累累。东兴镇、江平镇入选全国重点镇、全国科学发展千强镇。江平镇荣获全国最美村镇“特色奖”,江平镇交东村获自治区“乡村建设示范村”称号,东兴镇河洲村等4个村屯获自治区“绿色村屯”称号,东兴镇大田村等3个村屯获自治区级“生态村”称号。东兴市七星社区获评“全国侨务工作明星社区”。
注重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工作扎实推进
东兴依托区位优势、政策优惠和特色资源,落实“六七八九”(六个一批、七个到村、八个入户、九大行动)工作举措,脱贫攻坚首战告捷,全市镇级通过“双认定”的认定率达85%以上,4个贫困村脱贫摘帽“十一有一低于”指标全部达标,128户493人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摘帽。
积极推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各类资金6400多万元,村屯道路、“五小水利”工程、饮水安全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危房改造项目、义务教育、文化体育设施、医疗保障、村屯绿化等9大类352个扶贫项目加快建设。
积极开展产业扶贫。一是大力推进边贸互助扶贫,积极鼓励贫困户参与边民互助组,实现增收脱贫。目前参与边民互助的贫困户139户556人,人均月收入3000元左右。二是注重农旅结合,因地制宜构建贫困村旅游产业链,形成亦农亦旅发展格局。通过对全市50多家农业合作社进行严格筛选,确定东兴市东缙荷塘农业、康竹园生态种养合作社等14家带动能力强、技术有优势、品牌有影响的合作社进行合作,吸纳贫困户157户。三是开展“党旗领航,电商扶贫”行动,帮助贫困户更快脱贫致富。如东兴万诚农业通过支部组织,安排竹山村贫困户发展养殖海鸭蛋,通过电商企业将特色海鸭蛋在线上销售,实现人均收入2.4万元/年。
认真落实扶贫小额信贷工作。为增强扶贫小额信贷实效,我市在积极发动贫困户直接贷款融资发展产业基础上,大力推进“牵手互助”脱贫模式,“牵手”帮扶覆盖率达100%,特别是对于能授信5万元,但没有劳动能力或意愿发展产业的贫困户,引导他们以贴息贷款流转方式,入股企业、合作社,通过利息分红、股份收益等实现脱贫。2016年,发放扶贫小额贷款470户2342万元,占已授信户的85.6%。
积极开展帮扶行动。大力推进“一帮一联”工作,派出563名科级以上干部结对帮扶730户贫困户,实现帮扶全覆盖。落实跨区帮扶工作,全市81名干部与防城区“认门结对”,提供帮扶资金1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