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果县]“三年一争当”圆了贫困户的“进城梦”

  本网讯 “你们不知道,住破旧的瓦房快一辈子了,一直以来,我做梦都在县城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可是,我们没有文化,也没多少能力,家里就那几亩薄地,勉强维持生活。今天,做梦也想不到,我们能住到这样的新房子,感谢党委政府对我们的关心。”日前,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平果市海城乡高乐村帽上屯村民黄昌英说着说着眼睛泛起了泪花。

  从交通不便的穷乡僻壤,搬到交通便捷的城市,这是黄昌英想都不敢想的事。但是他的“进城梦”在2016年变成了现实,作为第一批搬迁到县城的贫困户,他们仅仅花了1.25万元,就告别了交通不便的大石山村和破旧不堪的老房子,搬迁到了平果市江景名城小区里一套面积为111.12平方米的新房,成了地地道道的“城里人”,这种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让老黄心中别提有多高兴。

  2016年,平果市像黄昌英这样符合享受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户共有575户3056人,目前已全部通过存量房分散安置,已全部搬迁入住,搬迁入住率100%。越来越多的贫困户通过易地扶贫移民搬迁圆了祖祖辈辈以来的“进城梦”。这也是平果市深入开展“三年一争当”活动取信于民的实实在在成果之一。

  “进城难”“买房难”是扶贫工作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在开展“三年一争当”活动中,平果市从贫困群众反映强烈的“买房难”问题着手,县委书记带头沉下去调研,问政于民,集中商讨解决,圆了一个个像黄昌英这样的贫困户的“进城梦”。该县注重发挥领导班子的表率作用,把领导带头尤其是“一把手”带头作为推动活动开展的关键。为一步掌控全县搬迁对象的困难和诉求,该县以“四家班子”领导带队,分成12个调研小组,深入到12个乡镇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家中进行充分调研,并形成具体的调研报告,从而总结归纳出普遍问题和个性问题所在,进而加快工作开展进度,保证调查准度。很快,“三年一争当”结合“易地以扶贫移民搬迁”的思路在平果市决策者的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

  2016年,平果市房地产行业进入了“瓶颈期”,全县库存面积高达62万㎡,销售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是库存量越来越大,一方面是贫困群众到城里生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能不能把这两者有机结合?县委、县人民政府精心谋划,创新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去库存”模式,即通过整合上级补助资金和新市民购房补贴资金,政府以购代建,在备案房价的基础上,以不高于8.5折的房价回购房源,面向符合条件的贫困户进行分散安置。对参与“易地扶贫搬迁+去库存”的房地产开发商,按1万元/户+400元/㎡给予税费补贴,搬迁户人均自筹资金不超过2500元。这一创新模式实现了多羸效应:就政府而言,不仅节约了土地成本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还可以从房地产开发商购买土地、销售住房环节获得相应的财政收入。就房地产开发而言,2016年全县安置575户搬迁对象消化库存面积6.32万㎡,带动面上去库存53万㎡,有助于全县房地产开发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对于像黄昌英这样的搬迁户而言,既能够保证最大限度降低购房成本,又能享受库存房交通便利,相关配套集全的便利,为搬迁户创业、就业提供了良好条件。

  “进到城里,怎么生活?”这是摆在搬迁群众心中最大的疑问,也是摆在平果市四家班子面前的一道难题。“三年一争当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打造一支过硬的干部队伍,为民务实担当!”,县委书记黄志愿在全县易地移民搬迁工作专题会上的讲话掷地有声。为此,平果市专门配备乡镇扶贫专职副书记12名,派驻驻村第一书记54名、工作队员408名,落实贫困村扶贫专干106名,特别是在落实具体的帮扶责任人,以“扶贫第一家长”的形式派出,并提出打好感情底子、选好脱贫路子、记好帮扶册子、用好政策篮子、算好脱贫日子等“五好”工作法,全力帮助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全县575户贫困户搬迁到县城区后,575名“第一家长”将继续一对一跟进服务,结合搬迁对象家庭劳力、技术特长、创业意向等基本情况为其量身制定后续发展计划。同时,产业、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一系列后续保障制度陆续出台。全县575户3056人的搬迁对象中,通过产业扶持发展的有236户,获得金融扶持的有471户,进厂务工就业的有946人,教育扶持的有812人,困难救助的有1842人。从根本上解决群众了“搬得出、能致富”的问题。

  “下山进程造福惠民政策好,乔迁新地安居乐业喜事多”,这是黄昌英托人在自家的新房前写下的对联,对于老黄而言,党的好政策不仅圆了他的“进城梦”,还让他和全县52万各族群众一样,有能力,有底气憧憬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梦”。(冉蓓莎、黄晓、陆瑜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