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都安瑶族自治县坚持创新扶贫工作思路,大力实施“五种模式”,不断提升“五项能力”,推进精准扶贫“上档进位”,开创脱贫攻坚新局面。
实施易地搬迁扶贫模式,提升贫困户融入社会能力。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地区贫困群众脱贫的根本举措。因此,该县强力推进该项工作,提升贫困对象融入社会、市场竞争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确保搬迁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十二五”末,都安县还有13.67万贫困人口,其中,需要易地扶贫搬迁5.27万人,预计总投资31.5亿元。去年以来,都安县委、县政府采取超常规措施,统筹规划,全力推进,同步开工建设了28个安置(新区)点,并通过盘活城镇存量土地、整合回收小产权用地、处置违规用地和小高层公寓楼套房安置等渠道,破解征迁难、用地难等问题;通过产业同步配套等措施,破解落地难、推进难等问题;通过园区企业吸纳就业、引进企业驻点建厂、定向指导劳务输出等措施,破解就业难、增收难等问题。特别是引进广东康音电子公司、乐宜玩具公司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创办“扶贫车间”,把贫困户“搬迁”到产业链上,确保每户移民有1人以上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今年3月28日至29日,全国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现场推进会在河池市召开,与会人员现场观摩了都安县车家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等,都安县石漠化综合治理与脱贫攻坚工作获肯定。
实施特色产业扶贫模式,提升贫困户产业增收能力。产业是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最根本的保障。都安县坚持“长中短”“大中小”相结合,按照产业特色化、多元化、组织化、股权化、规模化、市场化等“六化”要求,因地制宜,面向市场,发挥优势,选准适合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并加大资金、土地、技术等要素投入;落实税收、土地、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扶持企业发展,带动产业规模化发展;围绕产业建设,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贫困劳动力生产能力;加大农村电商扶贫力度,打造农业特色品牌,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大力扶持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确保全县120个贫困村每村至少有1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将闲置房屋(厂房)、仓库等入股企业、合作社,参与收益分配,增加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力发展油茶、葡萄、桑蚕、甘蔗、旱藕、山羊、瑶山牛、跑山鸡等八大扶贫产业,激活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积极主动发展“贷牛还牛”“贷羊还羊”等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同时,发展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带动3万多贫困户精准发展特色脱贫产业。
实施转移就业扶贫模式,提升贫困户劳务增收能力。劳务输出是促进贫困人口增收的重要途径。都安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劳务收入占全县农村群众年纯收入的“半壁江山”。2016年,都安县外出务工人员达15.73万人,其中,贫困人口3.5万人。今年,都安县委、县政府把劳务输出作为2017年度贫困户增收的“首号工程”,多次主持召开劳务输出工作会,建立劳务输出联席制度,由县委主要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和19个乡镇书记亲自抓,整体推进劳务输出工作。今年2月9日,广东深圳·广西都安专场招聘会在都安县举行,深圳45家和县内6家诚信企业为求职者提供各类岗位6500个,现场达成就业意向1100多人次;至2月21日,全县第一批170多名劳务人员赴深圳就业。同时,该县抓好跟踪服务,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把输前组织、输中服务、输后管理等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输出一人、就业一人、稳定一人”,让农民工实现稳定就业,确保劳务输出质量和效益。
实施信贷金融扶贫模式,提升贫困户金融扶持增收能力。金融扶贫是解决财政投入不足、贫困户缺资金的主要手段。2016年,都安县用好用活上级金融扶贫政策,盘活存量资金6000万元,设立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撬动银行贷款6亿元用于金融扶贫,覆盖全县1.6万贫困户,户均实现增收4000元以上。整合涉农资金2000多万元,安排2016年脱贫户产业扶持金2000元/户,扶持发展潜力好、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作用强的合作社等龙头企业38家。今年,该县进一步加大信贷金融脱贫力度,统筹推进生态补偿、医疗救助、民生保障等系列脱贫措施,全力抓好低保线和贫困线“两线合一”工作,低保户和贫困户重合率达87.1%以上。
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模式,提升贫困户改变“穷山恶水”能力。基础设施是制约脱贫摘帽的主要短板。2016年以来,都安县加大投入力度,安排资金6.27亿元,实施交通、水利、住房等三大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全面改善贫困人口基础设施条件。2016年,该县脱贫的贫困村和贫困户水、电、路、房、网(络)、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等硬件设施全面达标。今年,该县又加大了投入力度,深入实施19个预脱贫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贫困人口基础设施条件。 (蒙英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