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 强 通讯员 黄少江 杨 来
百色市右江区是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贫困发生率11.97%。2016年,该区完成3911户1.4609万人脱贫、1个贫困村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降至5.33%。按计划,今年该区将实现脱贫摘帽,20个贫困村脱贫出列。
时间紧,任务重。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右江区采取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户均千元’管生活、‘人均千元’促发展”的“双千”政策,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等措施,增强脱贫攻坚软、硬件。
6月7日至17日,记者前往右江区蹲点采访,倾听当地脱贫攻坚的铿锵足音。
强基础:修“福路”通富路
“1米路,3个坑”,是此前龙景街道福禄村村民对通往城里那条10来公里烂路的调侃。
因路而贫的福禄村在右江区并非孤例。在离城区更偏远的其他乡镇,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行路难,成为制约右江区脱贫攻坚的头号桎梏。
脱贫攻坚开展后,该区充分抓住“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等机遇,大力开展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该区共组织实施通村老柏油路和续建通村公路改造项目6条61.44公里,20户以上通屯路222条802.738公里。其中,贫困村20户以上通屯路161条649.195公里,非贫困村20户以上完成铺砂的路有61条153.543公里。
“盼了这么多年的梦终于实现了。”如今,在距离百色城区90多公里、与云南省相邻的大楞乡罗甫村,村民黄正龙也可以骑着摩托车驰骋在通村水泥硬化路上。
在脱贫攻坚的最后冲刺阶段,该区将继续加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
按计划,今年该区将投入5.29亿元,重点建设20户以上通屯硬化道路项目148条435.33公里,完成185条680.96公里老柏油路改造和通屯道路硬化。投入约3935万元,实施20个贫困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49个(其中含贫困村19个)。此外,还将申请2017年农村危房改造任务计划176户。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强产业:谋合作扬优势
“能分红,还能在合作社领工资呢。”6月10日,阳圩镇六丰村村民黄玉高一边喂鱼一边对记者说。
六丰村下辖的9个屯多为水库移民屯,缺乏耕地。去年3月,该村依托近水优势,成立国海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共扶持了25户贫困户发展网箱养鱼。去年年底,每户贫困户都拿到了3000元分红,到合作社务工的贫困人口每月还能领到2800元工资。
通过合作社抱团搞产业,是右江区脱贫攻坚的一个突破口。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扶贫到户、分户施策”,该区结合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发展意愿,引导扶贫龙头企业、农村经济组织、农村经济能人等带动贫困户发展,确保每个贫困村创建产业基地和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以上。据统计,目前该区已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15家,注册总资本达5.7亿元,合作社成员1985 户。一大批贫困户通过加入合作社实现增收。
目前,右江区芒果、甘蔗、油茶、生猪、林下鸡这五大特色优势产业已覆盖80.3%贫困户。依据该区制定的3年发展计划,从今年起每年财政安排3000万元农业产业扶持资金,用于扶持特色产业发展。
右江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以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创建为依托,探索优化产业扶贫新模式,并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如新增投入2000万元对澄碧湖芒果产业(核心)示范区进行提级改造,引进陕西海升集团投资6000多万元建设2000亩现代化高标准柑橘示范园等。
燃斗志:增信心学技能
“党中央这么关心我们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更有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指出‘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以后我们建设福禄河生态湿地公园,发展旅游更有优势了!”
……
6月15日晚,福禄河畔的大榕树下很是热闹。当晚,福禄村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讲习所的“乡村夜话”活动在这里举行,你一言,我一语,村民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很足。
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近两年来,右江区在所有乡镇、街道和部分村创建51个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讲习所,通过专题学习会、乡村夜话、山歌传唱、流动讲习进田间等形式,将党的理论方针政策、扶贫攻坚政策等作为讲习内容,不断激发贫困群众的脱贫斗志。同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和党员致富带头人的战斗作用,引导群众增强脱贫信心。
“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把技术送到群众手上。”该区通过加强培训,不断提高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技能。
据右江区人社局负责人介绍,贫困户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富余劳动力,如接受全日制学历教育,按规定享受国家、自治区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和助学金政策;贫困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经鉴定合格的,及时发放职业资格证书,并按规定给予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同时,实现“雨露计划”覆盖全部贫困户子女。
为促进贫困农民就近就业,该区还专门为返乡创业的企业开展“订单培训”。如汪甸瑶族乡汪甸村的罗延延2010年返乡成立电子企业,该区协助公司开展培训工作,解决周边近300名农村留守妇女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