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乡镇力攻大扶贫
——宁明县板棍乡探索“七个一”扶贫模式破解七大难题
“‘七个一’扶贫模式因地制宜,富有成效,这是脱贫攻坚工作下足‘绣花’功夫,做好‘精准’文章的很好体现”。这是今年5月5日,自治区党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副主席黄世勇在宁明县板棍乡林贴村调研扶贫产业生态养牛示范小区、返乡人员农业创业基地时给予的评价。
宁明县板棍乡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扶贫方针,探索“七个一”扶贫模式突破七大难题,全乡脱贫攻坚战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2016年,全乡共有240户贫困户1082人成功脱贫。今年,该乡继续巩固和推行“七个一”扶贫模式,集中力量突破,实行强力攻坚,全力打好农村全面脱贫攻坚战,确保2017年全乡282户贫困户1201人实现脱贫,2019年全乡实现脱贫出列。
开展一个主题活动 破解家底不清难题
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为了能做到精准施策、精准帮扶,2016年以来,板棍乡结合“两学一做”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开展了“进村屯、访民情、熟情况、谋发展”精准扶贫主题活动,逐户深入了解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帮扶需求,摸清全乡贫困的底数,为精准帮扶提供依据。主题活动走访了贫困户959户,发放了《板棍乡产业发展意向表》1000份。同时,乡党委领导分别到各村召开外出务工能人座谈会,及时摸清了本乡产业优势和发展方向,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共谋发展。“进村屯、访民情、熟情况、谋发展”活动先后被《广西日报》、广西电视台、《左江日报》、崇左电视台等各级主流媒体做了报道。
出台一批管理机制 破解干部惰性难题
扶贫工作做得好不好,关键在干部。板棍乡先后制定出台了“五奖五惩”机制、包村责任制、指纹考核办法等干部管理机制,加强对干部的管理,打破了过去“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形成了“赶、比、超”的工作氛围。“五奖五惩”,就是实行中心工作季度单项考评奖励、年终绩效分级奖励、季度先进集体和个人评选、乡干部挂钩村联动考评奖励、下村补助奖励等五项奖励制度,实行中心工作一票否决、限期整改、诫勉谈话、年终考核动态管理和扣发工作经费等惩罚制度。2016年,该乡表扬了扶贫工作先进个人10名。同时,乡党委书记、乡长还先后约谈了工作推进慢的4名干部,并扣发下乡补助。在实行包村责任制中,进驻每个村的工作队员由挂村的乡领导进行“点兵”组阁,如果没有被点到的乡干部则不能享受下村补助,年终绩效奖励以最低等级发放,从而形成了优胜劣汰的格局。板棍乡还对乡政府干部、第一书记(驻村指导员)驻村情况、村委干部值班等进行指纹考勤,以铁的纪律为脱贫攻坚战保驾护航。
打造一支专业队伍 破解台帐凌乱难题
针对“一户一册一卡”台帐不够规范的问题,板棍乡由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组建了一支由第一书记、驻村指导员及各后盾单位1-2名帮扶干部组成的专业队伍,负责层层培训,对全乡《帮扶手册》填写中发现的存在问题,进行集中批改并及时反馈给相关帮扶联系人,限期整改,使扶贫台帐逐步实现了规范化。遇到上级重要督查检查时,通过启动快速反应机制,由业务骨干带头攻坚克难,及时发现并立即整改扶贫工作存在问题。今年以来,板棍乡先后代表宁明县迎接自治区督查组、自治区扶贫成效第三方核验组、崇左市脱贫成效验收组等各级督查验收,并顺利通过督查验收。
开展一番宣传活动 破解氛围不浓难题
为营造人人关注、大家参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良好氛围,板棍乡宣传工作注重经常性、趣味性和广泛性。经常性,就是利用大会小会,大力宣传精准扶贫政策;他们还在qq群、微信群发布最近的扶贫动态和扶贫政策,宣传扶贫工作中涌现出的经验做法和先进典型。趣味性,就是利用各村(屯)歌坡节,通过山歌、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精准扶贫政策,让广大群众在欣赏精彩节目的同时了解政策。广泛性,就是力求宣传全覆盖,他们今年印刷了5000份《扶贫惠民政策》宣传资料,包括教育救助、民政低保、异地搬迁、养殖补贴等,发放给每一个贫困户;同时还制作牛羊养殖和牧草种植补贴政策展板62块,在全乡62个自然屯张贴宣传;全乡200多名帮扶干部在入户帮扶时,一对一向广大贫困户宣传精准扶贫政策。
整合一批扶贫项目 破解资金不足难题
板棍乡动员贫困户利用扶贫产业资金和扶贫小额贷款入股养牛,先后在林贴村、国华村、上松村等人数较多的贫困村召开扶贫小额信用贷款现场推进会,现场为贫困户办理贷款,并签订入股养牛项目协议。目前,已经完成2016、2017年县里下达扶贫产业专项资金490万元入股协议签订工作;动员贫困户签订扶贫小额贷款入股协议225份,资金1125万元,两项扶贫资金共达1615万元。目前已由县农投公司整合投入到板棍乡“蔗-牛-菇”扶贫循环项目,贫困户负赢不负亏,坐等分红,既解决了企业发展融资难问题,又降低了贫困户单打独斗的养殖风险。值得一提的是,板棍乡积极做好扶贫贷款资金归集工作,自5月25至27日三天时间,全乡就完成146户730万元扶贫贷款资金归集任务,占县里下达任务的100%。
引进一批龙头企业 破解产业薄弱难题
板棍乡注重加大扶贫招商引资力度,积极采取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合作社+基地+农户扶贫产业发展模式。该乡党委、政府全力为企业解决项目用地、申请办证、劳务用工等问题,引导贫困户使用5万元小额信贷和5000元扶贫产业资金入股企业分红,盘活扶贫资金,较好地解决了企业发展融资难题和贫困户资金使用难的问题。该乡引进的龙头企业负责建立扶贫产业基地,实行“一条龙”服务,为群众先行垫支种苗费、饲料费、肥料费,提供技术指导,按照市场回购相应扶贫产品,降低了种养户的风险。龙头企业还与科研机构签订技术支撑服务协议,为基地和种养户提供技术服务和疫病防治,包装打造品牌。村级合作社则强化本地组织特性,负责向群众租地种植和收购牧草、板隧茶、芋檬酸等,参与企业日常管理,为企业组织务工人员,并将种植、收购和管理得到的利润按一定比例划拨给村委会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通过扶贫产业,每个贫困村集体收入每年将增加5万元以上。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到企业(基地)务工和出售种养的扶贫产品给企业,2017年人均将增收3000以上。目前,全乡已建成年出栏2500头肥牛的林贴村生态肉牛养殖小区,已投放架子牛800头,带动合作社和贫困户领养架子牛600头。同时,他们在上蓬村建设了投资500万元的芋檬酸和蘑菇休闲食品加工厂,在国华村建设了投资300万元的野生板遂茶加工厂,在叫隘、林贴、那克三个村种植标准化立体种植种草药示范片2500亩。在建的“蔗牛菇”循环农业产业项目占地面积达6000亩,预计投入4亿多元。通过开发扶贫产业,板棍乡实现了企业得发展、合作社得壮大、村集体有收入、农民有增收的目标。
成立一批合作社团破解村级空壳难题
板棍乡各村(社区)均成立有1个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通过参与扶贫产业开发,将所得到的利润按比例划拨给村集体,每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将增加5万元以上,从而实现消灭“空壳村”的目标。一是合作社通过租赁群众丢荒的坡地,宜蔗则蔗,宜草则草,按出售甘蔗、牧草获得利润的2%作为集体收入,此项可为每个村增收1万元;二是合作社利用每个村(屯)道路两旁种植牧草,按照利润的40%作为集体收入,每村可增收1—2万元;三是企业按照各村牧草、甘蔗尾叶、饲料玉米等青饲料入厂情况,给予每吨1元的奖励,作为村集体收入,每年为各村集体增收1-2万元;四是全乡林贴、国华、叫隘、上松四个贫困村采取“村委会+合作社”的形式,利用县政府给予的扶持资金20万元租赁群众丢荒的土地种植牧草,计划每个村种植牧草100亩以上,这将给贫困村带来可观的集体收入。(周贻刚 吕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