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记者驱车来到梧州市龙圩区龙圩镇寨中村,展现在眼前的是宽敞的道路,干净的乡村。山顶上,白云相依,茶园的茶树生机勃勃。山脚下,一栋栋民居依山而起,宛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茶树就是大山里的“希望之花”。依靠种茶和养田螺,2016年,寨中村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全村42户163人贫困户脱贫销号。
修通道路 再谋产业
寨中村地处龙圩镇南部,曾是一个山多地少的典型贫困山村。
5年前的寨中村,山路崎岖不平,雨天泥泞不堪。远的村组群众到村委办事要走两三个小时,遇雨天车辆根本无法进入,各种农产品时常烂在地里。
寨中村为啥穷?大家一致认为:路不通、缺信息、思想跟不上。
水泥硬化路铺到家门口,是村民最大的心愿。
今年50岁的何金雄,2014年通过换届选举当选为村委会主任。刚上任,他就和村“两委”商量如何尽快达成村民的期盼。
村民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寨中村筹资400多万元,对7个自然屯长9.6公里的道路全部进行硬化。
路通了,怎么才能带领大家脱贫致富?
“寨中村是一个山村,得靠山吃山。”驻村第一书记梁梅说。大家集思广益,有人说,我们这里有种茶的传统,不如发展茶叶种植吧。然而想不到的是,第一次茶企业来考察,认为寨中村不适合发展茶业。听到这消息,村民心凉了一截。
不甘心的村民,特意从大城市请来科技人员对大山再次“把脉问诊”,结果是:寨中村山和水十分适宜种茶、养螺。
按照处方“抓药”,说干就干。该村充分利用当地水源优质、气候适宜的特点,分别引入龙头企业,发展千亩茶园、百亩田螺等特色产业。
如今,在寨中村二组的山头上,有机茶园第一期开发1500亩,其中120亩茶树苗已种植完毕。
住在茶园对面的脱贫户李亚呀,十分关心茶园建设。“平时,我们给茶园打工,每个月收入1200元,年终靠土地分红,也有2500元收入。”李亚呀掰了掰手指说,要不是流转土地发展茶园,山地还荒着。
稻田养螺 一举两得
茶山脚下,是寨中村百亩田螺养殖基地。
该村田螺养殖有两种模式,一是村民出租土地,坐收租金,同时回来打工;另一种是村民自行养殖,基地免费提供技术,按市场价回收。
5月22日上午,贫困户李木连像平时一样去田螺基地上班。当天,她的工作是下田除草,“你看,稻田里养的田螺,又肥又大。除草是不能让草长得太高,阻碍田螺生长。”
“去年,公司来承包水田养田螺,我心里有点抵触,认为水田养螺很难成功。”李木连说,后来经过村委多次解释,她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出租土地,想不到如今看到了希望。
“稻田不仅可以种稻谷,还能养田螺,增产又增收。”村民钟火森说,他家的2亩水田自行养殖田螺,一年纯收入有2万多元。以前,他种过西瓜、豆角,养过牛,没有一样不亏本。现在养田螺,不仅基地回收,还提供技术支持,真是一举两得。
茶园、田螺产业带动了寨中村31户贫困户增收创收,产业覆盖贫困户比例达57.41%。
靠山吃山 持续发展
看到贫困户一个个脱贫,梁梅喜上心头。
梁梅说,寨中村除了发展茶园、田螺产业外,还围绕大山做足文章。如种植肉桂110亩,覆盖贫困户比例为40.74%;种植富硒水稻148亩,覆盖贫困户比例为81.48%。这些特色产业,让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目前,寨中村以“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了助农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达农禽畜养殖合作社,形成了茶叶、水果种植业及猪、鸡、田螺等养殖业的村级特色产业。
寨中村的变化,是梧州市培育富民产业、增加群众收入的一个缩影。2016年,该市投资8452.87万元,用于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村屯绿化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六堡茶、富硒农产品、田螺等特色种养业进一步壮大,其中,田螺养殖面积达到1140亩,取得了良好的收益。2016年,该市实现了4.7765万贫困人口减贫,59个贫困村脱贫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