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种桑养蚕户杨英生蚕房一角。
一身胖嘟嘟、白花花的春蚕蠕蠕爬动,或争相扑在桑叶上,贪婪地吮吸着嫩叶里的养分,或立起脖子探出头来,迫不及待地寻觅一方吐丝结茧的舒适地儿……窸窣作响的“沙沙沙”声,仿佛春天里一场滋润大地的毛毛细雨……这是近日笔者走进德保县马隘镇排留村、古寿村一幢幢标准蚕房时的所见所闻。
“这批春蚕到今天刚好满19天,这两天喂饱它们,再给它们3天时间吐丝,就可以卖出今年第一批蚕茧,2张共200斤,按30元/斤算,少少也有6000元收入。”手捧新鲜桑叶正给蚕宝宝们喂食的马隘镇排留村贫困户农林贵对笔者说,眼看着自家养的春蚕即将上市,他异常兴奋。农林贵说,这几天天气是偏凉了些,导致春蚕的养殖期推迟了3天左右,热一点的话这两天都有蚕茧出售了。
“蚕茧、蚕蛹的销路我们不愁,可以卖到靖西,也可以销往浙江等地,每天产出多少就能销出多少,目前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这几天一直奔忙于走访养殖户,现场查看村里蚕茧上市前品质情况的马隘镇排留村驻村第一书记韦壮书告诉笔者。
春末夏初的5月,在德保县,蚕房里春蚕吐丝结茧的情景随处可见,蚕茧丰收走俏市场的喜讯频传。“五一”小长假刚过,德保马隘镇安阳村养殖户凌安团养育了16天的首批华康牌三龄蚕开秤上市,成为当地首批上市的蚕茧。在1300㎡的蚕房里,6名工人忙着将春蚕茧装袋、称重,以25元/斤的价格卖给从靖西市鑫晟缫丝厂赶来的收购商,蚕茧连同蚕蛹一举卖了1200多斤,总收入约3万元,除去蚕种费和工人劳务费,净利润2.4万元。“首批是13张,现在第二批已开始养殖,争取每月养2批,全年就有12批。把桑园面积扩大到136亩,蚕房扩建至3700㎡。”对于全年发展规划,凌安团胸有成竹。
“今年主要养殖优质原蚕,第一批有8张,按100斤/张、32元/斤算,可得25600元收入,除去1200元蚕种成本,纯收入是24400元。20天就可以得2.5万块左右,这收入来得真快,要不是亲自养,还真不敢相信!”忙碌的空当,马隘镇古寿村养殖户杨英生乐滋滋地向笔者算着他的“致富账”。杨英生从去年8月份开始尝试养蚕,当年共养殖2批24张,纯收入6万元。由于县里给免费发放桑苗、蚕种成本较低,杨英生的大块投入主要是蚕房,但蚕房建成后,县里拨给了他每平方米蚕房150元的补助,帮助他减轻了初期的成本投入。到今年,他一家已拥有95亩桑园、1190㎡蚕房,成了当地名副其实的桑蚕种养大户。“今年没有蚕房方面的投入了,不仅能够回了去年的本,净赚几万也是没问题的。” 杨英生信心满满。
有着“短平快”特点的种桑养蚕业,是近年来德保县贫困户增收致富的新亮点。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产业精准扶贫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在国家“东桑西移”产业部署转移以及茧价相对稳定等因素推动下,德保县结合本地实际,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将生产成本低、周期短、收获快的桑蚕产业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贫困户脱贫的重要支柱产业。在推进桑蚕产业过程中,该县通过免费发放桑苗、兑现蚕房补助、与农户签订蚕茧收购合同等系列优惠政策,不断激发农户种养积极性,让蚕农吃上“定心丸”;通过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合作、定期组织桑蚕技术员和种养大户外出考察学习、派遣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和养殖基地等,为桑苗种植、养蚕、收茧等各个环节提供“保姆式”技术服务,提高全县种桑养蚕技术水平;通过建立粤桂扶贫桑蚕产业“一区三园”示范园区,示范带动全县桑园的标准化种植和管理,建成了一批千亩、百亩高效丰产密植桑园,培育了一批养蚕大户,在脱贫攻坚战中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据该县桑蚕站站长陆兴达介绍,通过一系列政策激励,这两年来,全县农户种桑养蚕的热情高涨,2015年全县桑园面积仅有3000多亩,且多为散户种植;而2016年增至1.3万亩,成为该县“六种六养”扶贫产业的重要产业之一; 2017年新种2.05万亩,全县桑园面积已达3.35万亩,建成蚕房约5万平米,桑蚕产业覆盖全县12个乡镇。
按照规划,到2018年,该县桑园面积将达5万亩,年养蚕5万张以上,年产鲜茧500万公斤,年产值2亿元。同时引进江苏鑫缘卷丝绸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年产白厂丝500吨以上的茧丝绸加工厂,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以贷资入股、流转土地、劳务用工等方式每年覆盖3000户以上贫困户,实现户均年纯收入1万元以上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