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明县]探索甘蔗“双高”基地建设 已种植11.24万亩

 

 

  宁明县将甘蔗“双高”基地建设作为实施糖业二次创业和脱贫攻坚的重大战略。通过采取“五个应变、五个强化”的强有力措施,压实责任,强力攻坚,力争用一年时间完成三年甘蔗“双高”建设任务。截止4月19日,全县2015-2017年甘蔗“双高”任务13.9万亩已落实地块面积14.27万亩,占任务的102.66%;完成土地平整面积12.67万亩,占任务的91.15%;已分地面积12.13万亩,占任务的87.27%;已种植面积11.24万亩,占任务的80.86%,全县甘蔗“双高”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在力量配备上变散为聚,强化资源整合。该县坚持统筹协调、科学调度,将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形成合力,分管甘蔗“双高”建设的县领导从一名增加到了五名。同时,充实县甘蔗“双高办”力量,把涉及“双高”基地建设的相关县直部门分成土地整治、良种良法、资金筹措、财务审计、督查考评等10个专项工作组,做到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共同推动“双高”基地建设。除了上级专项资金,该县还通过政府融资平台融资2.5亿元,专门用于甘蔗生产和“双高”基地建设,把钱用在刀刃上。乡镇、农场“双高”工作经费由原来的每亩20元提高到40元,翻了一番,成为崇左市所有“双高”项目县中下拨乡镇工作经费标准最高的县份。

  在任务分解上变粗为细,强化责任落实。该县对甘蔗“双高”工作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形成县级主导、乡镇主抓、农民主办的“三位一体”工作格局。他们实行领导干部“2153”挂点包片机制,即县党政主要领导负责挂点一个2000亩以上“双高”片区,分管领导负责挂点一个1000亩以上“双高”片区,其他处级领导负责挂点一个500亩以上“双高”片区,每个县直单位负责挂点一个300亩以上“双高”片区。对有“双高”建设任务的县、乡、村、屯四级干部,由县“双高办”全部建立工作台账,列出任务清单,实行跟踪销号。

  在宣传发动上变弱为强,强化群众参与。该县通过各种载体,深入开展立体式、全覆盖宣传,努力做到县有简报、乡有广告、村有专栏、户有资料,全面提高干部群众对“双高”政策的知晓率。尤其通过新媒体建立“双高”工作微信群,使之成为项目现场的“显示器”、解决问题的“助推器”、乡镇比拼的“扬声器”、推进工作的“服务器”,确保“双高”工作“时时在线”。他们还充分利用本地文化习俗,通过歌坡节搭建“四张台”,即干部下村的“前台”、宣传政策的“平台”、群众交流的“舞台”、“双高”建设的“擂台”,使“双高”工作家喻户晓。

  在督查问效上变软为硬,强化担当作为。由于以往督查不严格、问责不严厉,导致全县“双高”建设推进慢、实际任务完成少。针对这个问题,该县今年出台了《宁明县甘蔗生产推进不力问责暂行办法》,对在“双高”建设中不履职、不作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追责,问题严重的坚决免职。县形象办、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县“双高办”、县绩效办严格按照“双高”工作要求和建设标准进行督查并及时通报,表扬先进、鞭策落后。实行“日汇总、日分析、日排名、日通报”制度,每天将各乡镇、华侨农场工作完成情况在县电视台滚动播出,并编辑成短信发送给县四家班子领导,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在探索创新上变守为攻,强化建设模式。该县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探索出了一批甘蔗“双高”新的建设模式。该县北江乡下间村创新了坡改梯、龟背式盘旋公路式建设模式。他们通过合理设计田间路网,将平地和坡地进行有机连接,使整个片区达到土地平整和机械化作业要求。亭亮镇亭乐村创新了水肥一体化建设模式。他们通过高标准建设水肥一体化“双高”基地,增加产量,改善品质,提高经济效益。那堪镇四寨村创新了“双高”基地现代农场模式。该基地实行统一蔗种、统一机耕、统一种植、统一收割“四个统一”,以现代化农场式经营,解放农村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板棍乡板棍社区创新了“蔗—牛—菇”生态循环种养产业扶贫模式。他们在甘蔗“双高”基地附近建设肉牛养殖小区,通过“县农投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带动贫困户和村集体经济实现双增收。目前,全县已建立生态养殖小区13个,覆盖贫困户4300多户。(周贻刚 何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