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兰县]特色生态养殖促农增收

去年渔牧业经济总产值达5.32亿元,同比增长2.3%

   东兰讯 傍晚,东兰县隘洞镇红水河边的鱼庄灯火辉煌,饭桌上一道道特色菜——豆腐焖红水河鱼、乌鸡火麻汤、素炒黑山猪肉热气腾腾,食客们大快朵颐。食客吃得开心,店家赚得开心。红都鱼庄的老板韦家秋笑着说:“我们店最受欢迎的菜是本地鱼和乌鸡等,客人到店都点这些。”

  这是东兰县特色水产畜牧产品进入百姓餐桌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2016年,该县肉类总产量达1.45万吨,同比增长5.07%;水产品产量达5686吨,同比增长5.18%;牛出栏1.89万头,同比增长1.61%,产值13230万元;生猪出栏24.85万头(其中黑山猪13万头),同比增长6.23%,产值37275万元;黑山羊出栏9.9万只,同比增长1.74%,产值达11760万元;出笼东兰乌鸡150万羽,同比增长6.67%,产值达7500万元;渔牧业经济总产值5.32亿元,同比增长2.3%。

  近年来,该县结合地理特点和资源优势,强化产业富县战略,打造生态绿色品牌,选择合适的养殖品种,重点发展优质黑山猪、东兰乌鸡、肉牛、肉羊、名优鱼类等养殖产业,形成了“靠山养牛羊、河里有鱼虾、林中猪鸡跑”的特色产业模式,助推全县脱贫攻坚,助力群众增收。

  早春时节,长乐镇纳雄村纳妙屯的后山,果树换上了新叶。在村口的一间乌鸡苗房里,村民覃汉民熟练地给鸡苗打预防针,然后一只只放到山上。覃汉民是东兰县众多尝到养殖“甜头”的农户之一,他自2013年创办乌鸡养殖场后,饲养规模不断扩大。他还吸收其他农户加入,组建了专业合作社。他家每年养鸡收入在3万元至5万元左右。

  而切学乡林下养殖的本地黑山猪因采取绿色饲养方式,受到客户欢迎,不愁销路,农民参与热情高涨。如今,切学北高黑山猪养殖基地的建设已形成规模,林下养殖大户达15户,年出栏黑山猪2000头以上,参加饲养的农户年均增收1万元。

  该县遵照群众意愿,大力推行林下养殖东兰乌鸡、东兰黑山猪、肉牛、肉羊模式,实现农林牧资源共享,提高养殖场、林地、果园综合效益,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同时,还依托红水河丰富水资源,每年组织在流域内放养罗非鱼、黄蜂鱼、鲶鱼、草鱼、鲤鱼等鱼类。通过生态循环养殖,该县水产畜牧养殖业经济效益提高20%以上,大大提高了养殖户的积极性。

  2016年,东兰黑山猪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加上东兰乌鸡,该县本地名优养殖业产品共获得了两张闪亮的“名片”。“有了‘地理标志’这一称号的保护,有助于保护农产品的正统性,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该县水产畜牧兽医局负责人韦礼延表示。

  目前,该县东兰乌鸡养殖场达70个,黑山猪场达38个,存栏50只以上的养羊户187户,存栏20头肉牛以上的养殖户42户……水产畜牧产业初具规模。但是如何做大做强?这是该县党委、政府为民做实事、打造产业集群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之一。

  常言道,“花香蜂蝶自寻来”。广西河池梦巴星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东兰县南草北调绿色农业有限公司、东兰县顺达黑山猪生态养殖公司等龙头企业纷纷落户东兰,打造东兰黑山猪、养牛及牧草饲料产业链,进一步扩大名优产业规模。而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将参与“公司+基地+农户”养殖模式,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2017年2月,该县与广西万寿谷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就精准扶贫“互联网+东兰乌鸡养殖”项目合作举行签约仪式。该公司将把分散的产业由点连线成片,提高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程度,实现乌鸡“产—供—销”一条龙,助推东兰乌鸡更好地“走出去”,带动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当前,该县正在14个乡镇打造30个乌鸡养殖示范基地,并以此带动全县群众参与东兰乌鸡饲养工作。

  “东兰有特色产品,也有群众饲养基础。我们党委、政府将加强服务引导,依托龙头企业技术、资金优势,激励农户参与,达到企业壮大、群众脱贫致富的目的,真正实现产业富县的战略目标。”东兰县委书记黄贤昌如是说。

  (潘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