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宣县]油茶产业快速发展探析:老树“用新法” 油香喜民心

  武宣县作为我区的一个木材产区,年采伐量达50万立方米。以前,不少林农对不好“伺候”的油茶不感兴趣,认为效益不如种桉树来得快、来得多。为了转变林农思想,该县大力开展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扶持力度,通过政府补贴购苗等方式降低林农种植成本;推广良种油茶种植,新品种收获期缩短两年,还能高产;因地制宜套种玉米等短期作物,采收油茶前,农户也有钱收。

  一系列政策调动了林农的积极性,不少林农在自家的桉树采伐迹地上新造了油茶林。2016年,全县新种油茶1万亩,几乎是前四年的总和。

  1

  油茶新政显威力

  阳光和煦,武宣县通挽镇梧山村农民韦荣烈拿着柴刀,在自家油茶林里清除杂灌,以免过高的灌木影响油茶幼苗的光照。

  韦荣烈家有4口人,只有1.3亩林地和0.6亩稻田,两个小孩上学,2016年被认定为贫困户。几年来,他外出打工,妻子在家租了几亩田种水稻,勉强维持生活。由于林地面积太小,他先后尝试种植水果和桉树,一年没得几个钱,还费了不少人工,近几年干脆撂荒了。

  后来,驻村第一书记劝他种油茶,说政府有补助,几年后每年可有上万元收成。犹豫再三,韦荣烈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拿出400元钱,以每株2.6元的价格购买了146株一年生油茶苗,种植了1.3亩油茶。2016年春以来,他每月和妻子回家一次,精心管护。

  2016年底,韦荣烈的油茶林通过县林业局的验收,得到1716元的扶持资金,其中285元是苗木补贴,其余是四年的抚育费。这样一来,韦荣烈可高兴了,因为每亩油茶从种植到试产,所需成本满打满算就1500元,拿到扶持款后,自己基本不用再另外掏钱;而且,由于种苗几乎免费,自己投工投劳种植管护,不需支出人工费,1000多元足够买五年的肥料了。

  据了解,山茶油是是我国最古老的木本食用植物油之一,其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身。2016年,武宣县把油茶种植业作为扶贫产业之一,规定凡贫困户种植1亩以上的,每亩除获500元的自治区油茶专项补贴外,县财政还补贴220元种苗费,扶贫办也补助400元抚育费,林业局还从“恢复植被费”拿出200元鼓励,共计1320元。非贫困种植户也享受苗木等补贴,每亩720元。当年,全县有800多名贫困户种植油茶2000多亩。同时,该县还把油茶列入涉农、林业生态、农业及山区开发、农业产业化、土地整理、移民工程和科技研发等十多个投资项目,打造特色产业,计划到2020年新造油茶5万亩。

  油茶新政调动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地少的想种油茶,地多的更想改种油茶,林地不断升值。东乡镇古卜村村民十多年来大多种桉树,2016年全村60多户新种了500亩油茶。以前每亩每年50元都租不出去的荒地,现在200元也租不到了。

  2

  品种优良结硕果

  “按一朵花结一个果算,今年秋天,每株树将挂果50多个,少说也有15公斤。每亩110株将收生果1600多公斤,按每公斤市价3-4元计算,大概有五六千元收入。”武宣县东乡镇六道村村民刘南和说。

  据介绍,刘南和有林地近百亩,以前种老品种油茶六年才试产,高产时每亩也不到200公斤,投入大,收入不高,所以后来改种杉木了。

  2012年,他试种油茶新品种3亩,效果比老品种好多了。2014年油茶林开了少量花朵,2016年进入试产期,每亩收生果500公斤。他说,稳产后每亩生果最高可达3000公斤左右,仅卖生果收成就可达1万元。

  “与县林科所的示范林相比,他的油茶试产量还有很大差距。”武宣县油茶种植推广商、大地园林公司总经理李畅香说。

  县林科所的示范林也是大地园林公司的采穗圃。2011年,采穗圃嫁接种植了从广西林科院引进的油茶岑软2号和3号良种,每亩220株。其枝条繁茂,穗条产量高。2016年有500万个芽穗,可嫁接500万株苗。其中,有一株收生果30公斤,初加工后得7.5公斤油籽,出油率30%,收获高品质茶油2.25公斤。按每公斤100元的市价计,一棵五年生的油茶,收入达225元。按每亩110株计算,每亩收入达2.48万元。

  武宣县指定使用大地园林公司的油茶苗木。该公司的苗圃也是自治区定点的油茶苗生产基地。在该公司的苗圃里,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忙着铺筑沙床,准备培育新苗600万株。随着全县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苗木需求量大增。周边的忻城县、象州县及来宾市兴宾区,也不断有种植户预定。

  3

  作物套种添收入

  油茶种植科技含量很高,种植及抚育有讲究,特别是施肥环节,不同阶段要用不同肥料。有些农户用桉树专用肥,结果效果不佳。

  武宣县采取“政府+公司+农户”的模式推广油茶。由政府出台扶持政策,指定大地园林公司提供种苗推广。该公司探索了一套既省钱又丰产的栽培技术,武宣镇上桥村农民王德仁就是受益者之一。

  2015年,王德仁在大岭林地种植了4亩油茶,依靠优良的栽培技术,油茶树年底已越过1.2米高,突破了“第一年不超过1米”的生长瓶颈。2016年底,树高已达1.8米,地径4厘米,枝条繁多,有些还挂有花朵和花蕾。

  提起“油茶经”,老王滔滔不绝。他说,油茶树很难“伺候”,种植抚育很有讲究。

  记者发现,他的油茶林里基本不“生”草。树根周围铺了一层稻草,树间有一层玉米秆。拨开稻草和玉米秆,底下一层已腐烂,土壤湿润且疏松。

  老王说,铺稻草和玉米秆,可在寒冷干旱的冬季为油茶树保暖,火热的夏季又保持林地的湿润。同时,可防止野草生长,节省除草功夫,腐烂后还变成肥料滋养土壤。

  农家有的是稻草,玉米秆也可就地取材。油茶种下第一年,苗小行间距大,套种三行玉米。第二年树长高了改种两行,采收玉米棒后,把秸秆砍了就地铺放。

  在油茶林里套种作物一举两得,既可利用玉米秆养地保树,还有经济收入,有“以短养长”的效果。第一年每亩采收玉米200公斤,第二年150公斤,按每公斤1.8元计,每亩分别收入360元和270元。虽比往常少些,但解决了吃饭问题。老王计划,明后年将套种花生。

  在油茶林中套种作物的“土办法”,得到了种植户的欢迎,已在全县推广。林农们因土质不同“因地制宜”,或套种玉米、或花生、或黄豆等。刘南和第一年套种生姜,当年每亩生姜收入达1万元。生姜不能连种,第二年套种了香芋,每亩收入2000元,第三、四年套种玉米,收入360多元。

  随着全县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县里组织企业投入500万元建了油茶深加工企业,以每公斤3元的价格回收油茶生果,给种植户吃下“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