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县]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工作纪实

壮族老家 养生上林

  大龙湖 黄云清/摄

  鼓鸣寨

  金莲湖 李德明/摄

  毛塘湿地

  旅游开发后的美丽新村 覃日政/摄

 

  樊亚芳 蓝海通

  曾经,“壮族老家”蕴含在“渡河公”的绣像中,老人们一边穿针引线,一边呢喃着壮族祖先的神话;

  现在,“壮族老家”已然成为上林县的旅游品牌,向全世界的友人讲述这个古老民族的文化。

  曾经,“养生上林”是山重水复的世外桃源,是耄耋乃至期颐老人在小溪边整理岁月的白发;

  现在,“养生上林”早已四通八达,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父老乡亲们迈开了脱贫致富的新步伐。

  获评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是广大游客、各界友人对“壮族老家、养生上林”的肯定、鼓励和支持。

  欢迎您来到上林,和我们一起分享喜悦、感受幸福,见证特色旅游名县续写的辉煌。

  上林速度:旅游产业迅速壮大

  600亩茶园、60年茶叶栽培历史、多个国家优良茶树品种——这些基础元素,构成了上林县又一个3A级旅游景区:从着手建设到获评3A景区,上林县万古茶园景区只用了短短3个月时间,再度刷新了特色旅游名县创建工作中的“上林速度”。

  “上林速度”背后,是强有力的资金保障:自2013年开展“创特”工作以来,上林县筹措财政资金14亿多元投入“创特”工作,推动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其中,投入约6.69亿元对县城实施“五化”工程;投入2.83亿元对26条共13.5公里市政道路进行“白改黑”改造;投入约1.2亿元对县城进行立面改造;投入9000多万元扶持“三湖一寨”等重大旅游项目建设;投入1.18亿元建设旅游公路30公里;投入1200多万元开展旅游环境综合整治;投入3000多万元进行旅游宣传促销;投入2000多万元,在各主要景区、乡村旅游区、乡镇集镇等修建旅游厕所58座。

  依托效率与质量并重的“上林速度”,上林县旅游基础设施焕然一新,旅游景区品位持续提升:目前,该县已成功创建大明山景区、金莲湖景区、大龙湖景区等3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及鼓鸣寨、霞客桃源、农耕文化园、云里湖、万古茶园等5家3A级景区;壮韵线城度假区创省级旅游度假区、三里·洋渡景区创自治区生态旅游示范区工作已顺利通过专家组的评审;天龙湾国际大酒店成功创建4星级酒店,圣龙大酒店、翔源大酒店和景兴大酒店成功创建3星级酒店。乡村旅游方面,全县拥有农家乐(乡村旅游区)共130家,其中4星级农家乐1家、3星级农家乐12家、3星级乡村旅游区3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家;此外,广西国旅、康辉、亚太等8家知名旅行社进驻上林,成立旅行社或旅行分社,有效带动了上林旅游产业的发展。

  伴随着“上林速度”提质增效,游客们纷纷“用脚投票”,为上林县旅游业发展加油鼓劲:2015年,上林县接待游客达303万人次,旅游总消费27亿元,比创建前的2012年分别增长93.5%、101.7%;2016年1—11月,全县共接待游客388.15万人次,旅游总消费35.4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57%和34.32%。

  上林品牌:“壮族老家”享誉海内

  2017年1月15日晚,不少居住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的壮族同胞通过网络直播欣赏到了一场原汁原味的壮语春晚——中国(广西)首届壮语春节联欢晚会在上林县精彩上演,整台晚会全程用壮语演绎,并通过网络技术实现全球直播,“壮族老家”通过艺术形式再度声名远播。

  打造旅游品牌,既要有广泛宣传、家喻户晓的“面子”,也要有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的“里子”;前者是“上林欢迎您”的邀请,后者则是“欢迎您再来”的真诚。

  ——挖掘历史文化:上林是珠江流域龙母文化的源头,也是“壮族三月三”传统节日的发祥地;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徐霞客在上林考察54天,留下了近1.4万字的游记。为了进一步挖掘该县的历史文化资源,上林建设了壮族老家博物馆、壮族民俗展示馆、霞客桃源景区、霞客广场,编排了展现壮族独特风情的大型旅游演艺节目《霞客壮乡情》并进行常态化演出;依托自然人文资源优势,精心打造大明山、大龙湖、金莲湖、鼓鸣寨、三里·洋渡等风格各异的特色旅游景区,初步实现了自然风光与人文资源的契合;在县城及主要景区沿线实施壮乡民族风情民居风貌改造工程,融入飞檐、铜鼓、渡河公、壮锦、蝙蝠、寿公等壮族特色文化元素,打造壮族风情特色县城。此外,该县还推出有机米、长寿水、养生茶、八角、渡河公工艺品等一批独具上林特色的旅游产品,在丰富旅游市场的同时,进一步将该县特色历史文化品牌化、形象化。

  ——维护生态环境:团结和谐的社会生态和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上林县先后投入1400多万元建设150个“天网”视频监控探头,分布于各景区、县城重点区域和乡镇交通主干道,该县2016年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测评得分排全区第三名;国家生态县创建工作26项小指标基本完成,获评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自治区生态乡镇”6个、“南宁市生态村”119个,完成乡镇建成区造林绿化9个、村屯绿化示范村91个、普通村屯绿化455个,建成行政村(社区)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60套,同时清除占用水源地、耕地等速生桉3.1万亩,城市水质达标率、空气质量优良达标率均为100%;加强旅游质量监管,2016年上半年,上林县游客满意度综合指数排在全区23个特色旅游名县(创建县)中的第六名。

  ——开展立体宣传:上林县以大幅提高旅游知名度为目标开展全方位、立体化宣传营销,在报纸、电视上,在微信朋友圈中,在南宁机场、南宁火车东站的大屏幕上,在北京国际旅游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等大型展会上,在全国各地的旅游推介会上,总会有身穿壮族服装的上林姑娘唱着热情的山歌、献上馨香的清茶、赠送憨态可掬的渡河公,欢迎四海宾客到上林旅游。2015年,上林县荣登旅游业“最美中国榜”,并荣膺“绿色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城市”称号;“三里城、洋渡、韦龟岩、白崖堡南岩、独山岩”等五个考察点被列为全国政协发起的首批徐霞客游线标志地,;东春村荣获“中国乡村旅游示范村”称号,覃排鱼王生态农庄等多家农家乐荣获“金牌农家乐”称号;上林渡河公工艺品被列入“广西旅游纪念品类必购商品”名录,“壮族老家、养生上林”品牌形象影响日盛。

  上林经验:建设成果与民共享

  为期数年的“创特”工作,不仅给上林县旅游产业带来了质的提升,也为上林县经济社会建设注入了持久的动力,为发展县域经济、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积累了宝贵经验:

  ——配套设施持续完善。在全域旅游理念的指导下,上林县通过完善基础设施,着力将旅游景点连接成为精品线路,并逐步升格为全方位的“大景区”:先后建成县内旅游公路8条共30公里,在主要交通路口增设了65块旅游交通标识牌,对不符合要求的旧交通标识牌全面更改;在主要景区、宾馆饭店、游客中心、旅行社等主要旅游场所设置旅游咨询和投诉电话、旅游导览图等公共标识系统,在汽车站、宾馆酒店、购物场所等设置了公共信息图型符号;上林旅游集散中心完成改造并正式投入运营,鼓鸣寨、霞客桃源及禾田农耕文化园等一批汽车营地建成并投入使用。

  ——智慧旅游稳步升级。上林县先后投入50多万元建立了上林旅游网站、开通旅游微信平台,让外地游客足不出户即可全面了解上林的吃、住、行、游、购、娱等信息,还可以在网上订购景区门票、预订酒店客房及相关服务。目前,该县主要景区、星级酒店、星级农家乐及特色街区已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

  ——发展成果与民共享。“创特”不但是发展机遇,也是民生工程。旅游业带动了城镇化,延伸了农业产业链,壮大了工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旅游商品加工产业,物流、电商等行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蓬勃发展。与2010年相比,2015年上林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9.51亿元增加到18.24亿元,年均增长13.9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3951元增加到21788元,年均增长9.3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3863元增加到6980元,年均增长12.56%。在旅游扶贫方面,该县以创建广西旅游扶贫示范县为契机,通过扶建房、扶就业、扶创业、扶养老,共享景区建设成果的“四扶一共享”模式,实现了“五变”:家园变公园,将大龙湖、云里湖、金莲湖、鼓鸣寨、农耕文化园等景区打造与生态乡村建设、城乡风貌改造相结合;村民变股民,农民以入股、出租、流转等方式向从事旅游开发的企业提供旱地、水田、山林、湖泊等经营用地,按比例分红;民房变客房,全县累计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区共130家,辐射带动近700户2800多人受益;上山变上班,“三湖一寨一园”等主要旅游项目建设长期用工1200多人,月入2000~4500元不等;忧老变养老,企业和政府各出一半钱,全额缴纳在旅游项目建设征迁中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费,解决了被征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上林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