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等县]“田园牧歌”现代特色农业助力精准脱贫

  “田园牧歌”“咏叹”与脱贫攻坚“同频共振”

  ——天等县“田园牧歌”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助力精准脱贫工作侧记

  新形势、新常态下,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尽管不是一件新鲜事,但是,如何寻找一条现代特色农业开发与精准脱贫最佳融合的路子实属一个新课题。

  脱贫攻坚战开始以来,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天等县按照“不比块头比特色,不求全面求效益”的战略目标,以创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为契机,将现代特色农业开发与精准脱贫工作进行高度融合,使广大贫困群众真正享受到现代特色农业开发带来的诸多好处和利益。

  天等县“田园牧歌”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位于进结镇原洞宁农场,总规划面积22050亩,其中核心区4050亩、拓展区6000亩、辐射区12000亩。核心区划分为“一带一点两区”的功能格局。“一带”即洞宁河休闲观光带,沿溪开发成为溪滩景观带、天然游泳池、水上游乐园;“一点”即洞宁农场场部接待服务点;“两区”即入口接待休闲区和特色种养区。其中,入口接待休闲区含入园大门、鱼乐垂钓廊、天鹅湖、农产品冷库与物流厂棚、水产养殖基地、接待娱乐中心、文化展示馆、办公管理用房、乡村旅舍、养生运动基地等。特色种养区含特色蔬菜种植基地、标准化蔬菜温室大棚、牧草香猪养殖基地、黑努比山羊养殖基地和蛋鸡养殖示范基地等。

  经过各方的努力打造,示范区的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11月15日,广西农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林树恒率自治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考评组到天等县对“田园牧歌”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创建工作进行考评验收时,给予天等县“一业为主,突出优势,彰显特色;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参与,脱贫致富有效;企业有效率,农民能致富,政府得名声”的高度评价。这是对天等县把现代特色农业开发与精准脱贫工作有效结合所取得成绩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

  拓宽贫困人口就业渠道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南北朝时期人民用来歌咏北国草原壮丽富饶风光的著名诗句。而今,类似的景象,在南国小镇——天等县进结镇得以重现。

  日前,记者慕名来到“田园牧歌”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采访时看到,四面环山的一片广袤开阔的田野上,绿油油的各类蔬菜生机盎然,远处几个朦胧移动着的黑点,要不是偶尔传来的几声欢笑,几乎无法辨认那就是在田间劳作的农民。

  “一望无际,真是规模宏大!”记者不由地赞叹。

  几经寻找,记者终于在一片佛手瓜地里找到几名正在劳作的农民。

  “在这里工作我们觉得很开心。”40多岁的农妹芳笑着告诉记者。她其实并不是进结镇人,而是距离农场有20多公里的驮堪乡独山村良好屯人。“每天早上6点多就起床,吃早餐后开电单车40多分钟到这里干活。中午休息一个多小时,下午5点半就回家。”

  “每天80块钱工资,每个月能收入2000多块钱。比在外面打工好,工作轻松,而且还能照顾家里人。”农妹芳说,光是良好屯,就有17个村民来示范区这里打工,“大家都很满意。”

  示范区负责人叶继科告诉记者,现在每天至少有60名群众在示范区里工作,主要分布在各种养区和产品包装车间。“除了周边村屯的村民外,来自驮堪、进远等乡镇的群众也慢慢多起来。等休闲旅游做起来后,示范区常年需要的工作人员在1000个人左右。”

  每个月增收2000多块钱,对于一个贫困家庭来说,确实是一笔大收入。一个现代特农业示范区,就能解决这么多贫困家庭的困难,如果再有两个、三个,情形将是何等的壮观。记者由此引发联想。

  天等县县委书记吴强直言不讳地道出了初衷:“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就是要帮助贫困人口实现就业脱贫。”吴强解释说:“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是提升农业竞争力、带动贫困人口就业脱贫的有效平台。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最大限度地吸纳贫困农民到示范区从事生产服务产业,实现就地、就近就业致富,对实施精准脱贫方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群众入股参与共享开发红利

  连日来,示范区里的“牧草香猪”养殖基地门前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歌曲《今天是个好日子》在高音喇叭里循环地播放着,平添现场的喜庆气氛。

  “我们来领钱。”进远乡和平村村民黄志腾展示着刚刚领到的钱笑得合不拢嘴。“真的不敢相信,我就出了点钱,买了只猪放在这里,不用自己饲养,不用来管理,甚至看都没得看上一次,一年下来,居然还有1500块钱的分红。”

  村民张方强也对这种“天大的好事”“天下掉下的馅饼”表示万分惊讶。“原先我们将信将疑,没想到是真的!”

  确实是真的。为了帮助贫困户“无负担脱贫”,天等县把示范区建设与脱贫攻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推行“贫困户+公司+基地”等多种扶贫模式,引导示范区内的农户通过资金入股、土地入股等方式,参与示范区开发建设,让“政府、企业、金融、合作社、贫困户”形成扶贫攻坚的整体合力,共同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实现政府、企业、贫困户三赢局面。

  经过严格论证,结合村民的实际情况,示范区采用“集中香猪寄养”的方式助力精准脱贫工作。政府投资93万元在示范区里建成香猪生态产业扶贫基地,采取项目资金量化折股作为贫困户的入股本金,并利用进远乡和平村112户贫困户的奖补资金,统一购买香猪进行集中代养。贫困户将扶贫政策资金及贷款资金交给公司采购种香猪,委托公司集中代养,达到了增技术,增收益的目的。同时,贫困户也可腾出劳动力进行务工或开展或参与其它脱贫项目的工作,多渠道增收致富,实现政府脱贫攻坚的目标。企业在扶持贫困户的过程中,得到了政府提供的政策、项目等支持,在政府的帮助下,协调好融资、贷款等事宜,缓解企业融资困难等难题,在让贫困户得到务工增收和红利分红的同时,让企业得到发展壮大,相得益彰,两全其美。

  “每年分红1500元,连续分红4年”。这是亮点,也是让村民信服且欣喜若狂的焦点。

  “该扶贫模式切实解决好‘扶持谁’、‘谁扶持’、‘怎么扶’这3个扶贫的关键性问题,创造出了‘政府引导,企业带动,金融支持,农户参与’的社会化合作脱贫新机制,探索出一条‘联户养殖,联动发展,连年增收’的脱贫新路子。”天等县县长麦成柱介绍道。

  在此基础上,示范区还以信贷入股的方式助力扶贫,利用贫困户每户3—5万元小额贴息贷款,以入股分红的方式参与示范区发展特色种养业,示范区经营主体每年按入股金额的8%,连续3年给贫困户分红。目前,有120户贫困户正在与企业签订信贷入股分红协议。

  培育和壮大快速脱贫产业

  紧临示范区的进结镇团乐村六一屯,以前所有的土地都是种植玉米和水稻。而今,却被一片片翠绿的蔬菜所取代。

  六一屯很多村民都到示范区去打工,蔬菜种植收益更快,收入更高,让他们萌生了自己种植的想法。

  “种玉米亩产值才有几百块钱,种了那么多年,我们依旧那么贫穷,所以我们都决定种植蔬菜。”村民卢明豆说,现在,六一屯的土地都种上了蔬菜,350多亩绿油油的蔬菜,长势喜人,看着就让人兴奋。

  对同样将种玉米改种蔬菜的村民吕方雄来说,其意义就显得更加特殊和深刻。吕方雄说:“我16岁就到东莞去帮别人种蔬菜了。种了20多年的蔬菜,但都是为老板种的。这一回,我要尝一尝真正给给自己种蔬菜的感觉了。”

  吕方雄说,听说村民都种上了蔬菜,他就连夜辞职,带着老婆孩子从东莞回到了家乡。

  “我们只是日常护理,其它都交给示范区了。”六一屯村民卢明豆说,因为临近示范区,蔬菜种植的各种技术,都是由示范区的技术人员提供。“他们每天都过来看,发现问题就手把手地教我们去护理。”

  不仅蔬菜种植技术由示范区提供,种植出来的蔬菜,村民也不用愁销路。

  “我们与农户签订收购订单,带动农户统一种植、统一指导、统一销售,这就解决了农户规模种植的销路问题。”叶继科告诉记者,农户只要种出蔬菜来,“有多少我们就帮卖多少,绝对不让农户吃亏赔本。”

  除此之外,进结镇政府还专门在示范区内设立“空店”扶贫点,借助“互联网+物流+农产品”的模式,以高于本地市场价收购贫困户的农副产品、手工作品,通过物流发往南宁市“空店”总部后,分发到各个社区进行销售。

  “农民没有了后顾之忧,专心种出好蔬菜,增收很明显。”进结镇党委书记罗国谣介绍说,目前,示范区“空店”扶贫点已交易2次,涉及贫困户26户,交易金额4000元。“据此推算,每年可为示范共附近的贫困户每户增收3000至4500元不等。”

  “示范区的带动作用是很明显的。”天等县县委副书记、县政协主席潘滔胸有成竹地说,在贫困地区创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就是要全力发展壮大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真正培育起带动贫困人口全程参与、全链条收益的扶贫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