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阳县]产业化路上稻花更香

  宾阳县古辣镇大陆村的稻田艺术(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刘增璇 摄)

  11月的宾阳,稻谷飘香,水鸟嬉戏。行走在古辣镇里,好一派“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景象——阵阵稻香飘来,沟渠里鱼儿扑腾,旱鸭肥美……

  宾阳县古辣镇盛产香米,古辣香米以香软可口闻名于世,桂中南有名的“不丈垌”就出产于这里,所产香米早在明代就被钦定为“贡米”,深受世人追捧。

  近几年来,宾阳县在香米产业化道路上不断探索实践,将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地携资入社的社员、加工营销的开发建设者、物流观光旅游等元素融为一体,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提高了稻米经济附加值,连起了一、二、三产业,乐了农民,富了财政,美了生态。

  土地流转激活“一池春水”

  古辣镇年种植香米水稻6.2万亩,产量2.5万多吨,产值1.5亿元。由于经营主体不明确以及利益联结不紧密等原因,土地流转难、农业招商难是此前古辣镇香米产业发展面临的两大难题。

  2014年以来,宾阳县委、县政府把古辣镇作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试点镇。古辣镇充分运用确权改革成果,积极引进并扶持鸿发米业、印象古辣生态农业公司、九龙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推行“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按照农户入股自愿、退股自由、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成立了3家大型土地股份合作社,构建了以企业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的推动香米种植适度规模经营的机制。目前,3家土地股份合作社入股水田面积1.1万亩,涉及农户2250户,覆盖全镇香米种植主产区29个自然村,亩产收益比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增值达15%以上。

  平南村村民赖增材告诉记者,自己的土地已经流转给公司并加入了合作社,每年土地的租金有800元,每3年租金还递增5%。

  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成立,创新了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风险与利益的捆绑,则让合作社的“造血”功能得到增强。一直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各自耕种的农民,入股后也拥有了经营主导权,同企业合作经营,参与对合作社的管理和监督,分取企业的效益和红利。

  “小块并大块”整出高标准农田

  古辣镇通过整合资源,将原本分散的田地变成了整块的大田,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也让土地“活”起来。近日,记者走进古辣镇就听见村民议论着这件妙事。

  过去,古辣镇村民手中的田地大多“东一块西一块”,不仅给日常种植管护增加了困难,也制约了大规模土地流转。古辣镇镇长宋颂带记者走进传说中的“不丈垌”。“这一大片都是我们并出来的大田,共约1000亩,田地里没有田埂,如今更是实现了机械化耕作。”宋颂说,50亩为一大块,每一大块之间修一条机耕路,经过建设,“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已成当地农村新景。

  大田无论是在投入成本还是产出效率上都明显胜出。宋颂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往由于土地分散,大型机械进不去,农户们播种、插秧等都是以人工为主,速度慢、效率低,整成大田后,实行机械化操作,统防统治,既提高了产量,又确保了质量。

  为了推进稻田综合种养业发展,古辣镇积极探索发展立体种养,除了传统的水稻种植,该县还创新性地在田地外放养旱鸭,在沟渠和田地间放养稻花鱼。农民既能收粮还能增收,真正做到 “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稳粮增效,粮渔双赢 ”,实现进一步提升稻田综合种养现代化水平和发展能力,促进宾阳县农(渔)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和农(渔)民增收。

  示范区建设打开发展新局面

  如今,处于宾阳香米产业示范区核心区的古辣镇蔡村、大陆村、平南村、古济村一带,累计完成土地流转10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10000亩、公路建设3条4.13公里、机耕道路建设2.08公里,修建“三面光”防渗渠道1.5公里、水肥一体喷淋设施2座。古辣镇的成功效应已经开始辐射宾州镇、中华镇、大桥镇、王灵镇、武陵镇等镇,覆盖耕地面积约15万亩

  2015年,宾阳县委、县政府立足古辣镇香米种植特色和优势,决定打造宾阳古辣香米产业示范区,并着力开展提升示范区产销经营组织化水平、完善基地装备设施化、建立生产体系标准化、加强投入要素集成化、实现特色经营产业化等“五化”建设。其中,在实现特色经营产业化方面,宾阳县计划将示范区建设纳入“宾阳漫城”统一规划,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在以标准化种植、循环种植、立体种植水稻为主体的同时,兼种蔬菜、花卉,实现特色经营管理。通过重点推进示范区“五化”建设,宾阳力争把古辣香米产业示范区打造成自治区乃至国家级的产业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