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保县]旅游与扶贫融合激活乡村经济

一季度,全县共接待游客35.6万人,旅游综合收入2.4亿元

  德保讯 “花篮美酒分外香,云山鉴水胜天堂,片片红叶都是情,德保是个好地方……”时下,当漫步在德保街头巷尾,不时响起这首优美的旋律,引人遐思。

  近年来,该县把旅游业作为特色经济和主导产业来培育和打造,取得良好成效。今年第一季度,该县共接待游客35.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4亿元。

  “德保旅游,最大优势是一流的生态环境和凉爽的气候,必须按照‘生态、生产、生活’融合的要求,主打生态休闲旅游品牌,走出一条高起点定位、高端带动、跨越发展的新路子。”在新一届县四家班子首次联席会议上,新任县委书记石永超作出明确阐述。

  整合资源 催生旅游新业态

  “仙佛未经吾独往,奇景天留词客赏。”这是清代著名诗人、史学家赵翼在德保任知府时给后人留下的动人诗句,也是该县丰富旅游资源的真实写照。如今走进德保,就像踏进五彩斑斓的世界,青石的古桥、宜人的气候、秀美的河道、浓厚的风情,水乡美景让人流连忘返。然而,5年前该县的旅游产业却还是一片空白。

  “旅游业综合拉动性强、扶助功能大、受益面宽,是最好的扶贫和富民产业。”自2010年成功举办第一届红枫旅游观赏月活动以来,该县立足旅游资源优势,不断优化各景区软、硬件设施,通过实地促销、广告带动、汇演吸引、网络促销等措施不断扩大旅游宣传面,不断提升德保旅游知名度,旅游产业悄然完成了从无到有的转变,成为百色旅游的“后花园”、“养生堂”和“中越边境跨国游”的集散中心。2015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50.62万人次,同比增长20.8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6亿元,同比增长24.06%。

  挖掘潜能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起步晚,如何在新常态下的旅游市场分得一杯羹?该县旅游业选择打造特色化,以提质升级来增加吸引力。

  近年来,该县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要求,把浓郁的民族文化融入到民居、村落、街道、城镇建设之中,充分体现德保特色。该县谷金漂流休闲旅游度假区,有着“谷金四级一线天瀑布”的自然景观,景区内还配套建设了生态农业园、漂流、游泳池、农家乐等,同时,还通过QQ、微信等平台宣传德保、推介德保、拓展景区营销渠道。

  据统计,目前,该县已累计投入1.2亿元实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投入500余万元对吉星岩、红叶森林公园、曼贝侬小西湖、巴头多沟等重点景区进行提质升级。同时,把德保矮马、德保苏铁、蛤蚧美酒、马骨胡艺术等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业,大力发展边关探秘游、生态休闲游、科普游及乡村旅游等多项旅游产品。

  软硬件的提升让德保旅游“脱胎换骨”,吉星岩景区、红叶森林公园景区已成功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鉴河水利风景区入选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红叶森林公园成功创建广西生态旅游示范区。红山国际大酒店获评“四星级旅游饭店”,德保国际大酒店获评“三星级旅游饭店”,百粤山庄获评“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和“广西三星级农家乐”。

  转变模式 乡村旅游焕发活力

  随着旅游业的强势崛起,该县积极探索“旅游发展促进脱贫致富,扶贫开发助推旅游发展”的路子,推进产业与生态双赢、农旅结合的农村扶贫新模式,让沉睡的资源焕发新活力、让群众走上致富路。

  城关镇西读村大沐屯依托曼贝侬小西湖自然休闲观光旅游景区,大力发展农业产业与自然观光、休闲垂钓、民族风情、农家食宿体验等特色旅游项目,让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着力打造生态乡村示范点,为当地群众提供了一条增收新渠道。“除了在景区经营饮食生意外,每年门票收入还能分成,日子比以前好过多啦!”该村农民黄常信如是说。就在3年前,黄常信还只能依靠家里的2亩耕地和两头耕牛过日子。黄常信的生活改变,是该县成功探索乡村生态旅游的一个缩影。

  4月19日,城关镇那温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这是该县成立的首个旅游专业合作社,标志着该县旅游扶贫工作实现新突破。合作社理事会理事长李振边介绍说,现在旅游合作社总户数有90多户,以土地流转的方式合作开发旅游,计划引进矮马游乐、马骨胡艺术、山歌对唱、壮剧表演、竹竿舞等一大批具有本土特色的活动项目,使民间文化和乡村旅游实现“双赢”,最终达到乡村发展、农民增收的目的。

  “民为邦本,本安邦固。”该县始终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5月18日起,国有云山景区向游客免费开放,让广大群众分享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

  思路决定出路,定位决定未来。事实证明,养生康体、休闲娱乐等度假旅游新业态项目的入驻,充分折射出德保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的大视野。为了让更多农村资源活起来、提高农民收入,该县把城关镇云梯村、都安乡都安村、足荣镇那亮村等9个行政村作为乡村旅游富民工程重点村,力争到2020年带动3万人脱贫致富。

  □李荣报 陈仁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