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质监局局长陈鸿起到西林县八达镇龙保村指导农业产业标准化建设。
西林县委书记黄建南到西林姜晶生产车间指导工作。
西林县县长欧阳可爽到西林姜晶生产企业调研。
果农采摘成熟的沙糖桔。
西林麻鸭养殖基地。
2012年,西林沙糖桔成为西林县首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产品;
2013年,西林麻鸭获批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015年12月4日,喜讯再传,西林姜晶获批成为全县第三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金灿灿的西林沙糖桔“甜过初恋”、花溜溜的西林麻鸭“味绝广西”、火辣辣的西林姜晶“香飘欧美”……一个个深藏于西林茫茫大山中的“山珍地宝”登上“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名录。
1 领导重视
开创地理标志保护的“西林标杆”
西林地处云贵高原余脉,气候宜人,土地肥沃,是有名的“中国沙糖桔之乡”。2001以来,西林县将沙糖桔产业作为全县农业工作的重点来抓,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目前,全县沙糖桔种植面积近15万亩。然而,沙糖桔生产管理粗放,一些群众把西林沙糖桔混杂其他产地的沙糖桔出售,造成“西林沙糖桔”名号叫不响,没“名分”。抓标准、树品牌成为破解沙糖桔发展困局的有效路径。
“精准扶贫,就是要扶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自治区质监局局长陈鸿起介绍。2011年起,自治区质监局定点帮扶西林县,依托自身的职能优势,科学研判西林实际,实施精准识别、精确帮扶、精细管理,将地理标志保护工作作为振兴生态农业、加快边远贫困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产业来抓,用活手中的地理标志保护“金匾”,走出一条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路。
西林县委、县政府领导紧紧抓住自治区质监局定点扶贫的机会,把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作为重点工作来推进。在申报过程中,多次主持召开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申报工作协调推进会,每年定期举办西林沙糖桔产业文化展示周活动,到北上广、云贵川等地召开推介会,县领导亲自为地标产品当宣传员和推销员;带申报团队到自治区质监局、国家质检总局汇报地标申报保护情况,并接受专家评委质询。
2 质监努力
打造精准扶贫的“国家名片”
质监部门围绕抓标准、树品牌的思路,制定了广西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西林沙糖桔》,西林地方标准《无公害食品——西林沙糖桔栽培技术规程》,从挖坑、松土、选苗、修枝、除虫、除草、收果、包装等,要求当地群众严格按照标准化程式进行栽培。组织实施西林麻鸭《品种》《种鸭及种蛋》《饲养管理技术规程》等一系列产业标准,形成从品种选择、环境质量、饲料管理、防疫检疫、产品质量全过程的西林麻鸭养殖标准体系。深入企业指导质量管理,强化品牌建设,送来科学工艺标准,牵头引导龙头企业发挥示范推动作用。西林姜晶、西林姜粉等产品顺利打入日本、美国和欧洲市场,带来可观效益的同时,也带动周边百姓种姜致富。
继西林沙糖桔、西林麻鸭、西林姜晶之后,西林火姜也在紧锣密鼓地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自治区质监局表示,将遵循“成熟一个,申报一个;成功一个,保护一个”原则,以“标准”把好申报准入关和产品质量关,帮助更多的“山珍地宝”提质升级,打造特色产业品牌,实现精准扶贫。
3 地标引领
铸就富民强县的“金字招牌”
围绕“质量兴县、地标引路”的发展思路,西林县积极为特色产品争取进入高端市场的“身份证”。这些特色产品作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后,有了质量和信誉的保证,身价倍增,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致富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金字招牌”。
“我们的麻鸭是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产品,品质决定价格,现在卖到100元1只了!”西林麻鸭养殖龙头企业负责人刘华江自豪地说。西林麻鸭自从获得国家地标产品保护后,知名度迅速扩大,成为各地客商的抢手货,身价水涨船高。
比西林麻鸭“点石成金”还神奇的是,西林沙糖桔2012年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后,种植面积以每年2.5—3万亩的速度递增,田头批发销售价每年以20%的幅度递增。目前,西林县地标产品的生产总值已达6亿元,比2010年高出一倍。全县地标产品的权益人年均收入高出全县平均水平800元,比保护前增长约20%,惠及农户、种养户1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