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江区]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纪实

  2016年,右江区力争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同比增长12%以上。目标既定,底气何来?种芒果、种蔬菜、种中草药、养鸡养鱼、劳务输出……该区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产业调整富了民

  日照充足、全年无霜。该区阳圩镇、四塘镇、永乐镇等乡镇地处右江河谷地带,被益为“温带之乡”,非常适合芒果种植。

  依托良好的资源气候,大力发展芒果产业。该区在本级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拿出不低于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广泛开展果苗培育、种植培训、赠送芒果专用肥等,并通过广泛参与“百色芒果行销全国”、中国农业博览会、中国—东盟(百色)现代农业展示交易会等活动,打响品牌,吸引客商上门收购,保障果农销售渠道。

  得益于党委、政府的政策导向,该区永乐镇西北乐村坡马屯农民梁家明种植80亩芒果。“全部果树挂果后,按每亩产果5000斤计算,一年可收入40多万元。”梁家明算了一笔丰收账。

  而远在该区龙川镇的练乡村,全村1296人共种植了3000多亩芒果,于2015年摘掉贫困村“帽子”。

  据统计,该区目前芒果种植面积已达28.97万亩,产量12.31万吨,产值6.55亿元,一大批群众通过发展芒果建房买车,走上致富路。

  山上种果,山下种菜。得益于全年恒温的良好气候环境,秋冬季节,该区大片良田沃土仍然沐浴在一片柔和的暖阳中。

  为此,该区继续巩固百色城区“菜篮子”工程,致力于打造全国蔬菜基地,充分利用“南菜北运”绿色专列,实现卖菜赚钱。

  “今天早上我已经摘了4担。”岁末年初,家住该区四塘镇富联村村民黄大哥每天都挑着两个大黑桶到自家菜地采摘西葫芦。“一担80斤,每斤1.3元,每担可卖100元。”黄大哥说。

  据统计,该区常年蔬菜基地面积稳定在1万亩,秋冬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8万亩以上,广泛种植叶菜类、茄果类、豆类、根菜类等无公害蔬菜,年产量约45万吨,产值9亿元左右。

  自2013年百色实施“田七回家”以来,该区抓住机遇,把田七种植作为农民收入倍增计划项目加以实施。

  该区大楞乡属于土山地区,得益于大王岭国家原始森林保护区形成独特的森林气候,常年气温低于市区5度左右。据云南相关田七专家介绍,田七非常适合在大楞乡种植。

  伦文胜是大楞乡温矿村党支部书记,为了调整产业结构,带领群众致富,他带头成立田七合作社,吸引农民入社合作发展田七产业,连片种植田七1000多亩,预计产值近亿元。

  除了种植田七,该区农民还广泛发展鸦胆子、牛大力、葛根等多种中草药种植,一大批农民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致富。

  此外,该区2016年力争种植甘蔗25万亩以上,并通过“双高”(高产高糖)创建,确保甘蔗种植的传统地位。

  水面、地面双管齐下

  该区水资源丰富,“三江两湖”形成开阔的大水面,非常有利于发展水产养殖。

  百色水利枢纽工程淹没了涉及该区6个乡(镇)25个村委会89个自然屯,涉及移民搬迁53个自然屯和1个集镇19292人。村庄、田地变成了水汪汪的湖面,但库区移民群众没有因此而丧失发展的信心,他们“因水制宜”发展渔业养殖。

  自2006年以来,在环保部门允许利用十分之一水面发展养殖的规定下,百色水利枢纽库区成为周边群众和外来投资者发展渔业养殖的“热土”,网箱养殖发展迅速,库区网箱养殖最多时达到8000多箱。

  “产值100多万。”该区阳圩镇六丰村六丰屯水库移民宋玉军对笔者说。自百色水利枢纽建成后,宋玉军一家几乎丧失了所有的土地,受淹土地面积达50亩。2006年以来,宋玉军在当地政府的动员下,开始尝试水面养鱼,从生态养殖到网箱集约养殖,时至今日,他的网箱已发展到100个。

  据了解,该区充分利用“三江两湖”丰富的水资源环境,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年产值3亿多元。

  深耕水面养鱼,发展林下养鸡。该区永乐镇西北乐村坡马养鸡场业主钟昊于2014年5月建成8个鸡舍,每年出栏肉鸡两批6万余只,全部交由公司回收,年收入20多万元。

  “政府帮修路,帮拉电,每个鸡棚还给补助。”在谈到当地政府对养鸡产业的帮扶时,钟昊信心十足地说。

  近年来,右江区加大养鸡产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完善养鸡场基础设施,对业主新建鸡舍给予补助等,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为农民养鸡创造良好的运营环境。“如果没有政府修这条路,我们只能用牛车拉鸡料,费时费力。”钟昊指着通往鸡场的公路说。

  截至目前,该区共建成林下养鸡示范小区80个,年出栏1万羽以上规模养殖场(户)612个,林下养鸡专业合作社11个。2015年共出栏肉鸡1613万羽,产值4.8亿元。

  农民增收驶上快车道

  打工收入来得快,立竿见影。作为老、少、边、山、穷、移地区,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无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致富快车道。

  该区龙川镇洞好村村民蒋万年每年组织30多人外出进行水电安装,个人纯收入达20多万元,今年初,他还买了一辆越野车。据悉,洞好村每年都有600多人长期外出务工,为本村带来千万元收入。“每人每年收入3万元以上。”洞好村党支部书记李光恒如是说。

  “打工仔、摇身变,老板竟是罗延延。”快板台词中提到的罗延延,是该区汪甸瑶族乡汪甸村汪甸屯的一个普通农民。多年外出打工从事电子行业,罗延延熟练掌握了很多精密的电子制造技术。

  2010年,广东美达公司决定在汪甸瑶族乡与罗延延共同投资建电子厂,并于当年注册成立百捷电子公司,专门生产车载DVD、电脑显卡等电子原件。罗延延把学到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车间组长,车间组长再传授给工人。

  百捷电子公司目前有工人300多人,大部分是农村留守妇女,实行计件工资,工人最高收入每月达3600元。如今,公司运转良好,效益明显,年产值2400多万元。

  为了让返乡农民工有创业有机遇、就业有平台,该区自2014以来大力实施“以创业带就业”发展战略。在绿源工业园区建设基础上,努力建设总规划面积2.5万亩,以冶炼、化工、建材、林纸为主导产业,吸纳农民工就业岗位5000个的农民工二产创业园。

  目前,农民工二产创业园项目业主已征集并筛选返乡农民工创业项目52个,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安排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岗位3000多个。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该区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为全面脱贫奔小康打下核心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