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子岩全景。
荔浦县委书记谢灵忠向中外客商介绍荔浦砂糖桔产业发展历程。
县长陈代昌在台上领奖牌。
衣架企业生产车间一角。
砂糖桔喜获丰收鼓了农民的钱袋子。
旅游业旺势发展。
苗木产业发展迅速,荔浦成为全国最大的苗木花卉产地之一。
精心打造桂林副中心城市。
提起荔浦,人人都知道有“三绝”:芋头、丰鱼岩、油丰鱼。自汉代起,这里就是天赐资源,物产丰饶的一方宝地。
如今,经过多年励精图治和产业深耕,荔浦的“旧三绝”依旧独领风骚。与此同时,山水名城、工业名城、创业名城这三张“新名片”,也在荔江之畔闪闪发光。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荔浦县以地区生产总值145.3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21.2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25亿元的好成绩,领跑全市11县6城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桂林南部副中心城市”也不能一时造就。“吃芋头到荔浦”、“世界衣架荔浦造”……借着“十二五”盘点辉煌成就之契机,我们不妨探究一番,究竟是什么造就了远近闻名的“荔浦现象”?又是什么因素,让荔浦县能够在短短5年中,实现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双位数?
□本报记者韦莎妮娜 通讯员蒋锦华 黎振勇
蓬勃!8项经济指标领跑全市
经济数据是一方发展最直观的风向标。2015年,对于荔浦县而言,不仅仅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更多的是在多年励精图治后迎来的一次厚积薄发。且看一组数据:2015年,荔浦县地区生产总值145.3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21.2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25亿元。分别较同期增长10.9%、23.5%、10.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1%。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6%,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5.5%,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0.6%。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第二产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规模工业总产值、规模工业增加值等8项指标增幅领跑全市。
而纵观“十二五”阶段,荔浦县的经济发展也是可圈可点。与2010年相比,荔浦县地区生产总值翻了1.96倍,年均增长12.1%,人均生产总值40687元。财政收入是2010年的1.6倍,年均增长10.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倍,年均增长2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4倍,年均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368元,是2010年的1.65倍,年均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是2010年的1.85倍,年均增长13.1%。
如果把经济比作一条长龙,那么项目就是“龙头”。只有舞好了“龙头”,才能县富村强,赢得满堂彩。秉承着“谁的娃谁带好”、“谁的责任田谁管好”、“一名领导、一套人马、一抓到底”的工作理念,荔浦县的项目建设如春潮涌动。同时,为了保障项目建设的强劲势头,荔浦县还开通了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搭建了“助保贷”资金平台,全力解决项目用地难、审批难、融资难等问题,形成了“开工一批、续建一批、竣工一批、储备一批”的持续发展格局。
仅2015年,荔浦县实施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就有449个,完成投资118.44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97.68%。一些备受关注的项目,如北环路、东环路,均已分别完成了招投标和前期工作。龙口至花篢大修工程、通建制村水泥路硬化、农村公路连通工程、农村自然村屯道路建设、危桥改造等完成年度建设任务。
创意!产业从“无中生有”到“独秀一方”
不沿边、不沿海、不产木头,却将小小的衣架做成了大产业。这不得不说是荔浦人在产业上的一大创意之举。
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的衣架行业,在荔浦却有两个外号:“两头看不见的产业”、“无中生有的产业”。为何这么说?原因是荔浦本地并不生产制作衣架所需要的木材,所有木材必须从云南、贵州、湖南甚至是越南、泰国、土耳其、德国等地采购回来后,再加工成衣架销往全国各地。
覃裕祥,是荔浦县最早一批做商品衣架的企业家,见证了荔浦县衣架产业的兴起。27年前,他意外地从梧州市获得了一笔10万元的衣架订单,从此开启了他的“衣架产销之路”。公司从最初的小作坊,发展成为占地面积6万平米、我国最大的生产竹制品、木制品、衣架生产商之一。该公司拥有多条现代化生产线,金属衣架、金属浸胶衣架、塑料衣架和铝制衣架的日生产能力为10万个。其产品也远销日本及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2008年,该公司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家居零售业“宜家”的供货商。
如今,在荔浦靠着衣架发家的企业多达100余家,衣架周边企业2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46家,年产各类衣架约20亿只,品种多达1000多个,从业人员3万余人。衣架年产值可达65亿元,产量、出口量均占全国60%以上,“中国衣架之都”实至名归!
而在荔浦长水岭工业园区的桂林丰润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内,大棚内的铁皮石斛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前来了解和参观。铁皮石斛,号称“植物中的大熊猫”、“千金草”,其药用及保健作用不言而喻。成立于2010年的桂林丰润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是致力于培育药食两用的铁皮石斛,并将其提取、加工制作成保健茶和固体饮料。目前,该公司已经建成了多条低温提取生产线和符合药品GMP卫生质量标准的固体饮料和保健茶生产车间,可处理各种中药材3000多吨。建成名贵药材种苗培育工厂,铁皮石斛8620多亩,年产5600多万株。此外,还建成了绞股蓝、罗汉果、生姜、甜茶种植推广示范基地。其产品远销18个国家和地区。
衣架产业和生物制药产业只是荔浦产业阶梯式发展的一个突破口。在“十二五”期间,荔浦县的一产、二产、三产齐头并进,在新经济常态下,实现了“新跨越、新局面、新气象”。201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48.25亿元,是“十二五”初期的1.8倍。粮食播种面积达到36万亩。建成各类标准化示范基地193个,种植荔浦芋5万亩、荔浦马蹄10万亩、优质水果38万亩,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荔浦芋获国家地理保护标志认证,荔浦马蹄、荔浦砂糖桔获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成功打造自治区级“桔子红了——— 荔浦砂糖桔核心示范区”,大力推进“桂林市现代特色农业荔浦花卉苗木核心示范区”创建。全县共有区、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5家,年销售收入达25亿元,带动5万多农户增收。
工业方面,五年来,累计完成工业投资314.76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4.21倍。累计完成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7.73亿元,2015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达152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2.3%,比2010年提高18个百分点。完善长水岭、金牛、金鸡坪三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创建广西小微企业创业园和广西农民工创业园。培育重点企业发展,全县规模工业企业由2010年的42家增加到2015年的67家。工业集中区被确定为“广西工业园区‘两化’融合试点园区”。2015年,工业总产值达206.31亿元,是2010年的2.45倍;工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达58.6%,工业主导地位更加凸显。累计新引进实施项目118个,实际到位资金95亿元,外商实际投资完成4730万美元。2015年成功签订荣事达光电产业园等9个大项目合同,招大商工作取得突破。形成了“一区多园”、“园中园”、“多园齐飞”的发展格局。
为积极响应建设国际旅游胜地的号召,荔浦县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上也下了一番功夫。在积极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的同时,对荔浦县的旅游景区,如银子岩、丰鱼岩、荔江湾的基础设施进行了提升改造。银子岩景区还创下了单个景区游客接待量全区第一的好成绩。积极推进“农业+旅游业”、“工业+旅游业”的转型升级。累计创建自治区星级农家乐7家。2015年,全县共接待旅游游客542.79万人次,是2010年的2.79倍,年均增长22.8%;旅游总收入66.58亿元,是2010年的7.15倍,年均增长48.21%。去年,荔浦县第三产业增加值达44.28亿元,是2010年的1.86倍,年均增长9.1%。
活力!城乡建设日新月异
有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荔浦县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43.22%,比“十一五”末提高了4.95个百分点。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镇,这同时也给荔浦的城建带来了巨大的考验。
“拉大新城格局、兼顾老城发展、保护传统村落”是荔浦县城乡建设的总思路。而事实证明,“有的放矢”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城区面貌,下活了城镇改革发展的“一盘棋”,破解了“同城不同步”的尴尬局面。
“十二五”期间,荔浦县完成了南环路建设、中园桥扩建以及滨江公园的建设。半岛豪庭、金外滩、家园梦等一批高端商住小区项目有序推进。得胜路1-2期、通塔巷1-4期、宝塔巷等旧城改造全面完成。投资5000多万元完成城区生活垃圾填埋场一期及扩容工程。修仁镇、马岭镇两个“十二五”重点建制镇污水处理项目建成并投入试运行。马岭镇通过桂林市第一批新型城镇化示范乡镇[3]考评验收,修仁镇作为桂林市第二批新型城镇化示范乡镇建设稳步推进。修仁镇、青山镇、马岭镇纳入“广西百镇示范工程”。银龙古寨等传统村落保护有序推进。
坚持生态乡村改造,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十二五”期间,该县累计投入资金3435万元,实施44个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受益人口达10万人。推进“绿满八桂”工程,共完成造林11.05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林业植被封山育林面积6.2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0.13%,较“十一五”末提高了3.69个百分点,生态质量进一步提升“美丽荔浦”乡村建设扎实推进,荣获自治区“清洁乡村”活动一类县,全市“清洁城乡”考评第二名;建成51个自治区级“生态乡村”示范村屯,6个村屯荣获广西“绿化村屯”称号。
暖心!民富村强,幸福指数节节高
在荔浦县马岭镇福德村麻芥厂屯,村民刘启贵一早就在田地里转悠。可凑近一看,他田里种的不是水稻,而是他视为珍宝的花卉苗木。2015年,光靠着这些不起眼的“小苗苗”,他和妻子就创造了百万元的收入。前几年,夫妻俩靠着苗木生意,还在镇上盖起了一幢小洋楼。“今年光是红继木我就种了有600万株,一株株小苗就是我的‘摇钱树’,我就指望着它们发财哩!”刘启贵笑呵呵地说。
在马岭镇,像刘启贵一样以花为媒,发“花”财的村民还真不少。2014年,全镇花卉苗木交易额达到了8000多万元,有50多位花农的销售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
民富村强、提升居民幸福指数,是荔浦县“十二五”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荔浦县不仅“勤搭台”、“广开路”,积极引导村民致富,还将居民的幸福指数作为检验政府工作的“准绳”。“十二五”期间,光是民生这块的支出,就占据了全县一般公共预算的73%。在就业、医疗保险、扶贫、教育、公共设施方面均取得了好成绩,赢得了百姓的“一致点赞”。
具体而言,五年来,荔浦县新增城镇就业2.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3.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5%以内。新农合参合率达99.98%,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为98.3%。累计完成保障性住房2137套,是“十一五”时期的1.5倍,农村危房改造5751户,是“十一五”时期的9.57倍。印制《荔浦县落实惠民政策文件汇编》13.5万册。社会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扶贫攻坚成效显著,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23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4.3倍;减少贫困人口16558人,贫困发生率下降5.3个百分点,贫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000元。共投入1.9亿元,实施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25个。学前三年毛入园率80.2%,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6.43%,高中教育阶段毛入学率93.57%。累计建设村级公共服务中心54个,发放“村村通”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接收设备2.17万套。
一系列的努力,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五年来,荔浦县获得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全国统战工作实践创新成果奖等荣誉,被评为“中国曲艺之乡”、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共获得国家级荣誉48项、区级荣誉350多项、市级荣誉570多项;在荔浦召开的全国、全区、全市现场会60多次。在各类会议上作典型发言、介绍经验80多次,是历史上获得荣誉、召开现场会、作经验介绍最多的五年。
“十里长河数里溪,轻舟飘荡画中移。观光未必苏杭好,荔浦方知揽胜奇”。在经过了“十二五”的精准定位、蓄力发展,我们相信,在山水秀美、人杰地灵的荔江之浦,未来将会书写出更恢宏的篇章!
(本版图片由荔浦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