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胜县]探索生态旅游扶贫“三位一体”发展纪实

“绿水青山”渐成“金山银山”

  日前,龙胜各族自治县成为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的第二批广西特色旅游名县。提及“特色”,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龙胜在旅游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上,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旅游扶贫“三位一体”的发展路子,通过狠抓生态建设,大力实施生态旅游扶贫一盘棋战略,扶贫开发攻坚工作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成效。

  龙胜县委主要负责人说,龙胜各族自治县按照“生态立县、绿色崛起”的思路,有效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把旅游业确定为支柱产业、核心产业、品牌产业和生命产业来打造,修建一条长300多公里、连接全县所有乡镇和80%行政村的生态旅游扶贫大环线,将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建设,作为一盘大棋局来走活。“绿水青山”渐成“金山银山”,以生态、旅游、扶贫“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带动更多龙胜群众吃上“旅游饭”、“生态饭”,摆脱贫困奔小康。

  生态旅游富了“两栖农民”

  今年2月5日,龙脊梯田景区大寨村2015年度旅游扶贫分红现场欢声笑语,村委会将399.7万元“年终奖”(梯田维护费)发到200多户参与保护梯田的村民手中。村民潘军秀领到了3.02万元的大红包。“我去年分得1万多,今年翻番了。”潘军秀乐呵呵地说“我希望明年能再翻一番。”

  大寨村共有293户、1204人,几乎全部为瑶族,过去不通公路不通电,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自2003年修通公路以来,大寨村与桂林龙脊旅游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协议,共同开发金坑梯田景区,景区每年从门票收入中按比例补偿给大寨村作为梯田维护费,村民则需按照规定种植水稻并维护梯田景观。村民种田除了有耕作的收成,还有旅游业的分红,积极性空前高涨。近年来,依托龙脊梯田、吊脚木楼和民族民俗活动等,在政府大力引导下发展乡村旅游,群众端起了旅游“金饭碗”,大寨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2015年,该村的入村游客量达51万人次,景区门票、索道费、耕种补贴3项合计399.7万元,村民分成最多的达3.8万元,少的也有八九千元。如今,大寨村的村民变成了“扛着犁耙种田地,唱着山歌搞旅游”的“两栖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大寨村的变化是龙胜各族自治县开展生态旅游扶贫的缩影。借助“世界梯田原乡”的资源优势,龙胜各族自治县充分发挥龙脊梯田和民俗资源优势,积极引导群众发展生态旅游,使当地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临近大寨的龙脊镇金江村也是通过乡村旅游与扶贫工作结合,摘掉“戴”了多年的“穷帽子”。50岁的村民潘红妹高兴地说“这两年,我家开的农家饭店生意红火,旅游旺季一天可以接待20多桌客人,年净收入15万元以上。”

  龙胜的乡村旅游知名度与美誉度不断提升。2014年底,龙胜被定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15年,全球最大的旅游网站“猫途鹰”揭晓“2015旅行者之选——— 全球最佳目的地”榜单,龙胜首次跻身“中国十大国际旅游目的地”。据龙胜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介绍,2015年,全县共接待游客553.45万人次,同比增长15%;实现旅游总收入46.16亿元,同比增长17%。

  把好生态关 保护绿水青山

  优良的生态环境成为龙胜的最大财富、最大优势。龙胜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全县共识和自觉行动。

  2014年以来,龙胜各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关于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努力构建生态功能区》决议,自治县人民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天然阔叶林保护管理等方面政策,关停并转了70多家木材加工厂,2014、2015年连续两年未批准过杂木林砍伐指标。不仅如此,龙胜还大力发展林业,加大秃杉、楠木、青钱柳等珍贵树种的培育和种植推广,已完成4000亩林下经济建设。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9.04%。

  去年,龙胜对全县所有水电站生态流量实行严厉整治管理,确保河流的生态流量。2015年9月1日起,为有效保护江河流域生态环境,全县所有河道禁止采砂挖石。群众对这一禁令拍手称好。

  如今,该县结合“美丽生态乡村”和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加快特色村寨开发保护,开展道路硬化、饮水净化、村屯绿化、村民素质提升等工作,扎实推进生态乡村建设。

  扶贫工作转向“精准滴灌”

  龙胜目前还有3万贫困人口,占全县农村总人口五分之一,贫困村59个,占全县行政村二分之一,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为了让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龙胜建立健全扶贫机制,依据贫困村实际情况,实施旅游扶贫、科技扶贫、产业扶贫、项目扶贫、教育扶贫、卫生扶贫、精神扶贫等,不断精准发力,确保早见成效。

  “以前都是土路、砂石路,我们种的蔬菜、水果运输销售很困难,现在修好通村公路以后,运输不再是难题。我家种两亩西红柿产了3万多斤,除去各种成本,赚了3万多块钱。”伟江乡甘甲村村民秦昌进说。龙胜强化以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项目扶贫,2011年以来集合11亿元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县119个行政村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或柏油路,所有村屯修通公路,其中40%村屯实现道路硬化,大部分村屯实现宽带进村。

  像大寨村这样的旅游扶贫也在不断扩大范围和覆盖面。如今,全县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3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达5万人。2011至2015年龙胜有4.6万贫困人口摘掉了贫困帽子,其中40%以上与旅游开发有关。

  目前,龙胜扶贫工作正从“大水浸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在对贫困村、贫困户进行识别和建档立卡基础上,按照干部职工包户帮扶机制,对贫困户实施结对帮扶,根据资源禀赋、发展条件、致贫原因等差异,对不同村屯实施不同的帮扶策略,对不同贫困户实施不同的帮扶措施。通过精准帮扶,确保2019年,力争2018年,全县现行标准下的3万农村贫困人口和返贫人口实现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