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西山上俯瞰全城。
桂平市委书记杨评防指导蒙圩镇曹良村第三村民小组开展精准识别评议工作。
桂平市市长陈锦秀在南木镇指导精准扶贫工作。
桂平市引导种植百香果,带领贫困家庭致富。
桂平市为贫困家庭送去油茶树苗。
核心提示
151个贫困村、13.3万贫困群体,如何实现到2020年底全部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摘帽?2015年12月31日,广西桂平市委召开第十六次全体会议,决定实施“三年攻坚战,共圆小康梦”六大行动,坚决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
桂平市委书记杨评防介绍,充分利用精准识别后的成果,细化分解后的具体目标为:按区域集群和“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规划产业布局;打造不同等级的示范区(点),以推动精准扶贫工作发展;打造农产品深加工工业园区,使深加工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保障;各部门目标一致,整合资金通力合作打好扶贫攻坚战;加大扶持力度,确保示范区(点)建设发展提速增效;推动桂平精准扶贫产业、现代农业和生态乡村建设协调发展。
会上党委、政府领导立下铮铮誓言:到2018年底,全市现行标准下的13.3324万人实现脱贫,确保桂平市和151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后两年以巩固提高工作为主。
13.33万人,意味着每年脱贫的人数达4.44万,对于作为后发达地区的农业大市和人口大市的桂平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考验!但无论如何,这个决定的出炉,十分清晰地表明了当地党委和政府坚决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的非凡勇气和坚定决心。
六大行动具体包括什么内容?3月3日,桂平市党委、政府相关领导给出了答案。
第一大行动:产业扶贫
最近,桂平市大湾镇新安村果农梁雪金看着藤蔓上成串成串的百香果,喜上眉梢。梁雪金2015年种了8亩百香果,亩产可达1500公斤,按照目前市场价,年收入将近10万元。
桂平市下湾镇北角村实施“肉猪集中寄养,贫困农户分红”扶贫新模式,免费向322户贫困户送去价值40多万元的猪苗966头。农民对这种扶贫模式比较欢迎,该村14队贫困户黄仕中说,寄养方式能较好解决贫困户没有资金、没有场地、没有技术的“三无”问题,同时还可学习养猪技术。
将产业扶贫排在脱贫的第一位不是空口无凭。在此之前,桂平市委书记杨评防、市长陈锦秀带领调研组深入到紫荆、油麻、社坡、大湾和蒙圩镇,调研现代农业与生态乡村协调发展工作,同时多次召开调研座谈会,探索精准扶贫的发展模式。
陈锦秀介绍,将充分利用自然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抓好产业发展规划,把贫困村产业发展纳入市、乡镇产业发展总体规划。鼓励和引导贫困村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短、平、快”与长期相结合的特色农业,推动粮食、淮山、果蔬、茶叶、中药材、木薯、罗秀米粉、社坡腐竹、生猪、肉牛、黄沙鳖等特色产业在贫困村(屯)落地生根。大力推广“水果+中药材”“玉米+穿心莲+马铃薯”“木薯+西(甜)瓜”“油茶+中药材”“油茶+辣椒”等复合种植模式,提高经济效益。
农产品种养出来了,卖出去才能实现收入。桂平将积极探索“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充分利用当地的龙头企业和引进的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家庭种养,并解决农产品的销路问题;做活农超对接、农校对接,鲜活农产品实现本地消化吸收;充分发挥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的作用,将本地优质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第二大行动:基础设施建设
一辆崭新的乡村巴士在桂平市江口镇胡村村口停下,年过六旬的村民罗传林举起手中的货物笑着说:“刚从集市买了鱿鱼、瓜子……如今道路硬化了,赶集可方便了。”
油麻镇北佛村五保村内响起一阵喜庆的鞭炮声,10位老人手上拿着被子等生活用品,喜笑颜开地入住五保村。
杨评防介绍,桂平不少行政村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基础设施差、道路不畅通,隔山隔水,因此桂平将基础设施建设列为第二大行动,包含5项内容:加快村(屯)道路建设,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强化电力保障,加快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人居环境。
杨评防说,“十三五”贫困村村屯道路要硬化2900公里,维修水库、山塘177座,维修水渠390公里、小型电灌站308座。桂平将优先安排产业发展急需和贫困人口较多的贫困村屯改造路网,提高贫困村屯农村公路建设补助标准,利用两年时间全面完成151个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村村通”向“村屯通”“屯屯通”延伸。
第三大行动:教育培训
2015年3月23日,桂平市扶贫办在大湾镇举办百香果种植培训班,安担、必祝、榄塘、新安、双岭村等5个贫困村种植百香果农户80多人参加了培训。地点在种植大户的田间地头,内容有果园选址、种植密度、挖坑施基肥、选用壮苗适时定植、搭架、整枝修剪、肥水管理到厂家生产市场营销等。
“农村贫困不仅仅是物质方面,更是精神上的贫困、观念上的落后,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只有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培养好贫困地区的孩子反哺家乡建设,才是可持续、稳定的扶贫之路。”陈锦秀介绍,教育培训行动有三方面内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巩固提升基础教育,抓好农民工技能培训。“我们将充分挖掘桂平职业教育潜能,扩建现有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创建1个以上自治区特色示范专业及实训基地。目前桂平市第一职业中学开设汽车维修、学前教育、美术设计等13个专业,在校学生3988人。”
同时,在贫困村统筹发展各类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快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贫困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对贫困村民开展种植、养殖业等技术技能培训,掌握种养技能,增加家庭收入,通过提高贫困劳动力自身技能实现脱贫。
第四大行动:财政金融服务
桂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大东认为,扶贫开发,财政和金融支持不能缺席。“贷款难、贷款贵”的瓶颈如何突破?这就需要党委、政府的大力引导、金融机构的积极探索,目前的金融服务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农民可贷资金总体规模偏小,贷款门槛高、审批程序复杂等问题还普遍存在。“如何创新金融参与扶贫开发的模式,我们将针对自身特点进行有益尝试。确定金融服务行动主要有:建立完善桂平市扶贫开发投融资主体,扩大贫困地区信贷规模,创新农村金融抵押担保的种类和方式。”
如何确保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桂平市专门出台2016年脱贫攻坚财政资金统筹整合使用实施方案,将上级、本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统筹起来,盘活本级存量资金投入,整合各部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社会事业投入、生态保护投入等方面的涉农资金,全部投向151个贫困村,并根据农村贫困人口的不同需求确定资金安排方向,确保扶贫资金真正用到贫困村和贫困户。还将通过金融部门融资、地方新增债券转贷收入及设立扶贫产业发展基金等方式,支持扶贫龙头企业发展。
第五大行动:公共服务保障
2015年12月7日,冬日暖暖,桂平市举行城市医疗救助启动仪式,10多名特困患大病人员幸运地获得“救命钱”,领取了城市医疗救助金发放证和第一笔救助金。为更好地满足广大务工人员的就业需求和企业用工需要,桂平市在春节前后,分别在市文化广场和部分乡镇举行2015年春风行动就业现场招聘会,各工业园区约100多家企业进场招聘,提供6000多个就业岗位。
杨大东说:“我们从与群众关系密切的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问题入手,强化公共服务,紧盯社会保障惠民生,下大功夫、花大力气,加快贫困村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向贫困村、贫困户延伸,着力在公共服务保障上实现新突破。为此,公共服务保障行动有:加大医疗救助力度,加强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加大劳动就业转移服务,加强政策兜底保障,加快推进科技文化扶贫。”
具体操作方法是:提高新农合覆盖面,逐步提高贫困人口的医保补助、门诊和住院治疗费用报销标准,提升贫困人口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建立贫困人口健康卡。对贫困人口大病实行分类救治和先诊疗后付费的结算机制。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设立贫困对象医疗救助基金,资助贫困户购买重大疾病医疗保险,使贫困人口大病医治得到有效保障。将转移就业作为桂平脱贫工作的重大行动,计划安排贫困群众到各工业园就业。同时开设各种技能培训班,让贫困群众掌握一至二门致富技能。
第六大行动:社会帮扶
2015年春耕前,桂平市10个贫困村的种植户免费领到了430吨有机无机复混肥,贫困群众赞其为“一场及时雨”,这些复混肥是专门用于扶持贫困户发展油茶种植项目的。2015年,桂平市法院举办2次司法救助金集中发放会,为47件执行案的60名特困申请执行人发放司法救助金44.77万元;同时还发动干警向贫困户、特困户捐款捐物,共捐赠各类物品500多件,累计支持挂点村扶贫款近6万元。
“我们将创新社会帮扶机制,增强扶贫开发工作合力,积极引导社会各界采取‘一帮一’‘几帮一’‘支部帮’等形式,结对帮扶贫困户。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大力倡导企业帮扶,关爱服务农村‘三留守’人员和残疾人,有力推动扶贫开发的进程。”杨大东说。
此外,桂平还将进一步完善社会帮扶机制,建设信息平台和服务网络,发布社会扶贫援助和求助信息,实现社会扶贫资源与贫困村、贫困户帮扶需求精准对接。并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强化“希望工程”“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等扶贫公益品牌效应,深化和丰富“好人社会”创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