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县]咸水镇古留村微调查:“吃不穷,穿不穷,不会打算一世穷”

  “长种杉,短养羊”,古留村水尾屯村民的脱贫路越走越稳。 记者 邓振福/摄 

  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在全州县从一个打工妇女口中得知,她家人均只有两分田,地又很贫瘠,两个女孩一个读卫校,一个读高一,都在用钱阶段。但她对未来的日子却充满信心:家里与弟弟合养了200多只羊,在兴安租了200亩地种杉树,在本县租50亩地种紫薇苗,还有10多亩竹子。要钱用时卖几只羊就行了,三五年后杉树可以间伐,大女儿很快就毕业了,待小女儿上完大学,日子不就好起来了吗?临别时,她说:“‘吃不穷,穿不穷,不会打算一世穷’。古人的话说得好呢。”

  只知道她丈夫姓扶,全州县咸水镇古留村水尾屯人。笔者决定去实地调查。

  2015年12月30日,我们来到地处越城岭下的咸水古留村。这里大山夹持,与兴安、资源两县交界,当年红军就路过这里,至今仍是自治区贫困村。车在山谷中颠簸了一个多小时才到水尾屯。这个屯有扶、蒋、吴3姓,当年土地承包时只有13户67人,现在不到90人,多数到外地打工去了。全屯只有14亩水田,由于水渠淤塞,如今只种了三四亩。山地倒是很宽,但土地贫瘠,属于泥夹石,土层很薄,且早在1964年就划给国营咸水林场,余下的多在高山,最高处海拔1500多米,不是种不了木材,而是种不好——冬天一下雪,杉苗便冻死,竹子被压断。

  村主任蒋世科与村支书唐武雄说,满打满算,2014年水尾屯人均纯收入也就2000元多一点。但养羊却不同。养羊的兄弟叫扶柏军、扶柏才,其中扶柏军兼在县城打工,扶柏才在家中放羊。

  车子直达羊场,只见小水沟两旁各有一排房子,一是水泥砖房,隔为两间,为厨房和住房,这是贷款6万多元于2014年修建的;另一排是简易的竹篱笆房,为羊圈。扶柏才与母亲唐凤英在场里。

  年近八旬的老母亲可能弄不清我们的来意,以为是精准扶贫调查,还是想起自己一连生养了7个男孩的艰辛,连声说“那些年我苦饱了”。扶柏才在兄弟中排最小,今年37岁,人长得白里透红,只是年轻时上山砍柴摔倒,几个手指被镰刀割断,落下残疾,老婆离了婚,有个11岁的女儿在读书,但他放羊很是尽心。

  谈到养羊的收入,大家都说“如果养得好,还是划得来”。大家一起算细帐:一只母羊一年可以下两次崽,一次可以下3只,算可以养活两只;一只平均可以养到30公斤,最大的可以有50多公斤。山越高,羊肉越好吃,卖的价钱也比较贵,一只羊就可以卖一二千元。只是养殖要人手,要资金,还要技术,冬天的管理抓不好最容易生病。古留村如今也只有两处养羊的,现在存栏约300多只,其中扶氏兄弟存栏200多只。

  回到县城见到了扶柏军。他今年47岁,在兄弟中排行老五,因为要送小孩读最好的学校,他夫妇在县城租了间房子,每月租金400元,并在县里打工。问起他如何想到养羊,他说,村里田少地差,在外打工有时又没事可做,一个月只有四五千元。杉树、竹子由于土质不好,收效又不大,于是想到了“长种杉、短养羊”这条路子。当时,山下十来里远的鲁塘村,有个师傅来山里租了林场的地养羊,与他关系好,因家不在山里,跑上跑下很辛苦,就不想干了。2011年11月,扶柏军就把它接了过来,由不能干重活的弟弟放养。当时花了4万多元,买了22只种羊。2013年发展到350多只;2014年卖种羊40只,菜羊30只;2015年上半年因雨水多,易发病,养羊又没有立项,得不到免费药,损失了150多只,到现在卖了30多只种羊。

  扶柏军养的是博尔山羊。为了学技术,只读过初中一年级的他到过山东、浙江等地,还打电话到美国瑞普斯公司驻北京的分公司进行技术咨询。他说,养羊要操心,尤其是每年立春到清明阶段,最容易得病,他必须亲自给羊群打针。

  养羊是短项目,由于家里两个小孩读书,必须有长项目支持。扶家两口子精明,他与上过初中的妻子朱淑琼商量,知道还得靠种。但本地土质不好,他便与另外两人到毗邻的兴安承包了200多亩地种杉树,如今才3年,用他的话来说,是“杉树长势相当地‘爽快’”。为了长短结合,他又与人在本县龙水镇租地50亩种紫薇苗。问及价格,他说今年还可以,三四厘米的地径35元一株,但不知以后市场行情如何。

  采访扶柏军,又想起了他妻子那句话:“吃不穷,穿不穷,不会打算一世穷。”眼下中央提倡精准扶贫,如果我们的贫困户,都像扶氏兄弟那样,有志有智,算好了才过日子,那么,这样的贫困户就好“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