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城县]政府出资设立担保基金扶持“三农” 3千万撬动3.5亿

  忻城讯 (记者/罗侠 通讯员/蓝艳青)1月25日,冷气袭人。在忻城县欧洞乡林况村大要屯林下养鸡集中区,虽然树林带着霜花,但是一群群土鸡仍在草丛中觅食、嬉戏,丛林远处,隐约可见几间鸡舍,那就是李华枝搭建的鸡棚。

  李华枝捡拾地上的铁桶,“咣!咣!”用力敲打两下,数千羽土鸡从四面八方聚拢过来。记者赞叹道:“现在的农民今非昔比,胆量大,种养规模更大!”

  “党委政府实施惠民政策力度大,所以我们农民胆子也大。”在鸡棚下忙碌的李华枝笑呵呵地回答。

  忻城是典型的大石山区贫困县,以前农民融资难,贫困户贷款更难。为了解决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的融资难,去年,该县创新实施“金融扶贫工程”,由政府出资1000万元设立“三农”金融服务信贷专项担保基金,担保基金以10倍放大信贷额度支持“三农”发展,为贫困户发放无抵押、无担保的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已有100多户有生产能力的贫困户获益。

  受益者其中就有李华枝。他不用抵押就从银行里贷款10万元。手中有钱,李华枝的养鸡规模迅速从900只扩大到6000只,砂糖橘种植面积也扩大到20多亩。

  李华枝的成功实践,让在大石山区生活了37年的蓝华海得到了启发。他正开始实施新年的第一个大计划——发展黑山羊养殖项目。这个项目需要5万元资金,相当于蓝华海家4年的收入。但蓝华海却胸有成竹,因为他手里已有5万元的精准扶贫贷款。

  蓝华海家住遂意乡弄瑶村,是一个距离县城有50多公里的贫困村。和村里许多贫困农户一样,蓝家多年来都在努力摆脱贫困。他养了几只羊,但受困于资金缺乏,养殖规模很难扩大。

  去年下半年,忻城县开始为贫困农户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蓝华海不用抵押就获得5万元的贷款,手续很简单,一个星期就办好了。

  据统计,忻城县实施“金融扶贫工程”以来,已推出涉农金融新产品和新服务20多项,包括“双联”惠农贷款、农村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等项目。这些金融服务精准对接贫困户的发展需求,让许多贫困农民从此前的“不敢贷款不会贷款”,转变到现在的“敢贷款会贷款”。

  以蓝华海为例,去年秋天贷款拿到手后,他家的养殖规模迅速得到扩大,现在养了60只羊、5头牛。2015年他家人均收入有4000元钱,比前一年高了2000多元。

  今年1月14日,忻城县又与农业银行来宾分行签订风险补偿基金贷款业务合作协议。该行与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成为忻城县金融扶贫三大合作银行,共同支持该县“三农”建设和发展。

  “2016年,县财政将在原来1000万元的基础上,增加担保基金2000万元,撬动银行3.5亿元扶持‘三农’发展。”县长李朝晖说,按这个计划,忻城从今年至2018年3年时间里,为该县包括建档立卡的8万多名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提供总额10.5亿元的贷款支持。

  同时,忻城创新建立金融扶贫风险补偿机制,每年拿出300-500万元财政资金同保险公司合作,以防范政府和贫困户的偿债风险,并与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风险补偿基金货款协议,增强银行、贫困户的放贷信心。

  提升金融扶贫精准性

  ■来宾微评

  夏 洛

  与财政扶贫等方式相比,金融扶贫立足于开发式扶贫,坚持可持续性原则,既讲资金投入,又讲风险防控,着力增强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

  不过,不同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差异很大,使得金融扶贫不能大而化之,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侧重。这就要求进一步提升金融扶贫精准性,加强部门协同合作,为金融扶贫创造良好环境。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忻城,创新金融扶贫模式,挤出3000万元设立“三农”金融服务信贷专项担保基金,与金融机构合作,10倍放大信贷额度支持“三农”发展,很好地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撬动、贴息、增信的作用,同时精准定位金融扶贫的对象、主体和方式,坚持市场化和政策扶持相结合的原则,以市场化为导向,以政策扶持为支撑,引导金融资源向有生产能力的贫困居民倾斜,很好地解决了金融扶贫“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三大问题,既让贫困地区实现脱贫目标,又让金融业实现发展。

  在精准扶贫的形势下,金融机构应兼顾履行社会责任和经营可持续的原则,在建立风控机制的前提下,应该甩开膀子,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提供更好的普惠金融服务。

  特别要做好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两方面的工作。产品创新,包括风险分担机制、防范机制的创新。扶贫要能承担一部分风险,因此应当适当提高银行在金融扶贫工作中不良贷款的容忍度;服务创新,包括帮贫困户分析市场,为生产经营管理出点子等,指出哪些项目能够“造血”,哪些方面可以增收,这样能更快地帮助农民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