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桂管理区]“十二五”扶贫工作纪实之产业篇

一路风雨一路歌

  在第八届广西贺州农展会上,平桂展区的货架摆满了湘波绿、白毫早、鼎大毫、金牡丹、金观音、金玫瑰等品种的红茶、绿茶。一位在贺州发展的福建籍企业家感到疑惑,这些国家级、省级的名茶怎会成为平桂的产品……

  精准扶贫

  种植茶叶就是“精准点”

  “这位企业家的疑惑,‘疑’错了一半,‘疑’对了一半。其实这些国家级、省级的名茶并非是平桂今天的产品,但一定会是平桂明天的产品。”平桂管理区农产品参展的工作人员说。

  茶叶专家有结论,大凡中国的名茶,都与其生长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紧密相连。

  “我们把以发展茶叶作为扶贫的主导产业,依据就是平桂管理区有着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的气候优势,海拔600米以下宜茶山地面积就达30000公顷,非常适合茶叶的生长。”平桂管理区扶贫办主任刘继业说。

  平桂管理区扶贫办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平桂扶贫的难度一是面广人多,贫困发生率高,贫困发生率为18.3%,在40个贫困村中,脱贫难度大的就占了43.1%,中等难度的占44.6%,难度较低的占12.3%,贫困发生率高出广西平均水平5.7个百分点;二是环境恶劣,扶贫成本较高,贫困人口大都集中于“老、少、边、山”地区,在40个贫困村中,少数民族聚居村就占17个;地处山区、丘陵地带的有23个。

  如何攻坚克难,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扶贫答卷?

  2012年,平桂管理区党工委、管委编制了《贺州市平桂管理区(扶贫)茶叶产业2013-2016年发展规划》,计划用4年时间投资1.2亿元,重点发展茶叶产业扶贫基地;2014年,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贺州市平桂管理区茶叶产业发展的决定》,确立了本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以上扶持茶叶产业发展;建立了《平桂管理区领导干部贫困村(经济薄弱村)茶产业发展联系帮扶制度》,要求该管理区四家班子领导分别带头联系一个茶叶种植贫困村或茶叶种植基地,帮助其解决生产、加工、销售碰到的各种问题。

  带着风雨,裹着泥泞,包村的各级干部、聘请的茶叶专家、科技、农口部门的技术人员纷纷到达了“攻坚克难”的“战场”。

  高山丘陵

  嫩绿摇出了希望之光

  边远,广袤;山高,岭宽。造物主在给平桂的扶贫攻坚带来制约的同时,又给山区农民带来绿色的希望之光。

  地处边远山区的大平瑶族乡、水口镇,土瑶聚居地的公会、沙田、鹅塘等山区,处于高山大岭,雨热同期、光照充足,具备了发展名优茶叶的气候条件;位于平原的羊头、黄田、望高、西湾等乡镇(街道),又有着培养发展高产、优质标准化有机茶园的广袤丘陵。

  依托这种优势,平桂管理区挥动了茶叶扶贫的如椽大笔:“十二五”末,在大平瑶族乡、水口镇等边远山区乡镇的贫困村新发展茶叶种植4500亩,“十三五”末将达到20000亩;在土瑶聚居地的公会、沙田、鹅塘等乡镇贫困村新发展茶叶种植8500亩,“十三五”末将达到35000亩;在羊头、黄田、望高、西湾等乡镇(街道)贫困村新发展茶叶种植面积7000亩,“十三五”末将达到25000亩。

  “按照管理区提出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决定,我镇把种植茶叶作为扶贫攻坚的突破口来抓,目前全镇发展了公司+基地+农户、茶叶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茶叶基地6个,种下的茶叶达到了2500亩,引进了来自桂林的茶叶加工厂一家。”水口镇党委书记李盛彩说。

  “我们村这个100多亩的茶叶基地,是村里出资农民出地合股建立起来的,采取这种合作双赢的形式,不仅为全村50多户农户的脱贫打下了基础,同时还可以早日摘掉我村集体经济‘空壳村’的帽子。”公会镇清水村党支部书记赵亚添说。

  政府与群众的良性互动,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结合,催使平桂“十二五”的扶贫攻坚呈现了“政策叠加、优势叠加、成效叠加”的喜人态势,书写了“精准发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扶贫篇章。全管理区共建成公司+基地+农户、茶叶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茶叶基地21个,发展茶叶面积达20000亩;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底的2610元增加到2014年的4350元;贫困人口由2011年底的99968人减少到2014年72659人,减贫率达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