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县]享受民族自治县待遇20周年基础设施发展综述

励精图治二十载 富民强县新跨越

  

  ▲经过持续打造,资源县县城面积实现翻番,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丹霞生态园林城魅力彰显。

  资源县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各乡镇、村屯处处旧貌换新颜。图为车田苗族乡美丽乡村图景。

  资源县红提、西红柿、辣椒等十大特色生态农业产业集聚发展,成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强大引擎。图为瑶族同胞在种植基地采摘辣椒。

  ▲资源县是华南最大的夏秋西红柿种植基地,西红柿和红提两大亿元富民产业双双入选2014年广西名牌产品。

  ▲被誉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资源县天门山绝壁玻璃观光平台游客如织。

  ▲有“中国最佳漂流胜地”称号的资源县五排河景区漂流火爆。

  ▲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风貌改造工程的实施,使资源县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图为改造过的中峰镇集镇一角

  ▲广西首个高山风电场——— 资源县金紫山风电场的建成运营,结束了广西无风力发电的历史。

  ▲被列为中国百姓生活游十大主题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县“河灯歌节”成了全国知名节庆品牌。

  资源县加快推进建成生态旅游园林城市,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环境。

  作为土生土长的资源人,40多岁的杨耀春说起资源县20年来的变化还一直觉得难以置信。20年前的秋天,他大学毕业回到县畜牧局工作,那时候资源通向外界的还只有一条南北走向的砂石路,偏远、闭塞束缚着资源的开放和发展;而现在,资源县不仅有多条二级路,行政村道路硬化也已基本完成,高速公路将于2017年底前建成通车,甚至民用飞机场项目也已启动。作为地区发展的输血动脉,四通八达的路网插上了资源腾飞的翅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交通基础设施20年的快速发展,正是资源县20年经济社会全面崛起的缩影。记者了解到,20年来,历届资源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不断完善全县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工业、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并不断做大做强,使原本落后闭塞的桂北大地呈现勃勃的发展生机,富裕和谐、生态文明的美丽资源悄然崛起于青山绿水间。

  基础设施:闭塞山区逐步迈向立体化交通 特色城镇独具魅力

  行政村98.6%完成道路硬化 公交开到村里 民用航空项目签约启动

  1995年以前,资源只有一条南北走向的砂石路,坐班车去一趟桂林要花7个多小时,下一次乡要四五天甚至一个星期才能回到县城;2003年7月,资源至桂林的资白二级公路建成通车,到桂林时间缩短为2个半小时;2007年,资源县第一条通村水泥硬化道路——— 瓜里至文溪村道路建成通车,之后持续掀起通村道路硬化建设热潮,一个个行政村先后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历史;2014年,资(源)新(宁)二级公路、资(源)龙(胜)二级公路建成通车,资源县对外交通进一步得到改善;2013年8月,资(源)兴(安)高速公路破土动工,预计2017年底全线通车,届时将进一步完善湘桂两省区高速路网……

  翻开资源县交通发展“履历”,一个个数据记录着资源交通建设的日新月异。杨耀春告诉记者,20年来,经过一次次公路大会战,资源县先后修通了连接龙胜、桂林、兴安、湖南等多条通往外界的二级路,至辖区4乡3镇的通行政村道路全部通公路,通村公路硬化率达98.6%,建制村通畅率达到99%。同时,资源县大力推进公交运输能力建设,推进“公交便民”、“城乡公交一体化”。据统计,目前该县共开通客运班线31条,有运营班车191辆,行政村客运专线通达率达96%;公交线路6条,县城和资源镇、中峰镇23个行政村受益,曾经只有南北一条道的闭塞山区如今变得四通八达。

  “资兴高速将在2017年底竣工通车,投资12亿元的隆翔航空民用机场已签约启动,现正积极争取包海高铁途经资源并建站。届时,资源将形成公路、高速、高铁和航空等一应俱全的立体化交通格局。”资源县委书记文飞表示,通畅便捷立体化交通优势将为资源带来更大格局的发展。

  “20年前的县城,印象中只有沿街几排老屋旧房,人口也只有几千人;现在高楼林立、街面灯火辉煌、商业日趋繁荣,俨然一个初具现代化特性的小都市了。”资源县住建局局长易春林告诉记者。

  如今,资源不仅有老城,还扩建成城南开发区和城北新区,县城面积由原来2平方公里扩展到5平方公里。同时,该县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投入巨资开展城乡风貌改造、污水处理、亮化美化工程、滨江文化长廊建设等,以坡屋顶、小青瓦、花窗格等具有浓郁桂北民居风格的城乡风貌改造,不仅美丽了资源县的城乡,也大大提升了品位。易春林介绍,目前该县正全力将资源打造成国际特色旅游小镇。

  在资源生活了20多年的贺大爷说,这些年县城变化太大了,道路宽敞,到处装起路灯和景观灯,还建起滨江文化长廊等休闲娱乐场所,居民们早上打太极拳、晚上跳舞散步,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心。

  农业基础:生态特色农业从无到有 从集聚发展再到全国品牌

  红提种植6.38万亩、西红柿2万亩,分别是全国和华南最大生产基地

  1995年,资源县农业生产总值仅1.6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736元。20年前一组数据被翻出,印证了资源县当年农业发展的薄弱。

  作为偏远山区,山多地少加上山高路远一直是资源农业发展的瓶颈。“1995年以前,我县农民仅靠在有限的地里种稻吃饭,没有一个上规模、叫得响的农产品。”资源县农业局一位老同志介绍说。

  2002年是资源县农业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资源县在稳定粮食产量基础上,在中峰镇大庄田村示范种植红提160亩,获得丰收。此后,受益的村民在政府引导下开始大规模种植;该县政府亦因势利导,大力推进西红柿、辣椒、猕猴桃、金银花等特色农业种植,逐步实现以红提、西红柿等为主的十大特色生态农业产业集聚发展,全县特色农业种植规模达38万亩,基本形成了“一乡一品”的产业格局。红提种植面积达6.38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红提生产基地,“资源红提”获得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中峰镇及该镇大庄田村则获得“广西红提之乡”、“广西红提村”称号;西红柿种植面积2万亩,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夏秋西红柿种植基地。“八角寨”牌红提、西红柿获2014年广西名牌产品称号。

  规模农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产业化水平。该县共有农业龙头企业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6家,其中6家被评为自治区示范社,有效发挥了龙头示范效应。

  与此同时,梅花鹿、山蛙、中华鲟、虹鳟鱼、竹鼠、山鸡等特色养殖业稳步发展,特色养殖场已达649个。

  从无到有,从有种植到有产量,从有产量到打造成品牌,甚至国家级品牌,短短的20年,特色农业实现质的飞跃。

  此外,在长期发展中,资源县通过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实施一系列冬春水利水库加固和农村饮水、中小河流治理、水电建设项目工程,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

  数据显示:2014年,资源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4.91亿元,较1995年的1.62亿元增加13.29亿元,增长8.2倍;农民人均收入7373元,较1995年的736元增加了6637元,增长9.01倍。

  工业基础:特色工业初具规模 园区企业集聚效应凸显

  清洁能源等五大十亿元产业有规模企业31家 园区2014年工业总产值14.5亿元

  “工业富县”是资源县这届班子的发展思路之一。然而,1995年该县工业发展情况怎样呢?资源县工信局副局长易忠华带记者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当时县里只有零星的一些小型木材加工厂、水电站、食品厂,主要依托本地资源发展且污染隐患大,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当年总产值仅1.59亿元。

  易忠华介绍,作为边远山区的资源县,拥有丰富的森林、矿产、水和旅游等自然资源,但在过去资源经济是典型的木头经济,守着丰富的资源受穷。1995年以来,资源县历届领导班子不断解放思想,调整发展思路,坚定“生态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富县,旅游强县”发展战略,目光颇为长远,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暂发展,而是另辟蹊径。

  近年来,资源县陆续引进金紫山风电场、十万古田风电场等多个清洁能源风电项目,其中金紫山风电场第一、第二期先后于2011年、2012年竣工发电,到目前发电量已达5.9亿千瓦时。同时,该县在严格制定相关环保要求基础上,引进大型的精深加工石材企业,实现建材、矿冶清洁生产。20年来,该县共引进五大十亿元工业项目72项,总投资金额达84.26亿元,清洁能源等五大十亿元产业规模企业发展到31家,生态主导工业初具规模。2014年实现总产值46.86亿元,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

  20年来,资源县中小微企业发展迅速,实现从无到有、由小壮大,到2014年底中小微企业发展到4360家,总产值达22.6亿元,实现营业收入31.2亿元,对全县就业、税收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为改变过去企业小而分散的发展现状,实现产业集聚效应,2007年开始,资源县大力推进中峰工业园区建设。目前累计完成财政投入2.2亿元,入园企业29家。2014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4.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5.1亿元。

  “从过去的小而散到现在的园区发展,从过去的单一产业到现在的特色工业格局,资源县的工业经济已初具规模。”资源县县长韦绍艺介绍。20年来,全县工业总产值由当初的1.59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46.86亿元,增长28.47倍。

  旅游基础:特色旅游从养在深闺到全国最美休闲旅游名县

  2014年,466万人次中外游客领略资源之美

  资源县拥有华南第一高峰猫儿山、第二高峰真宝顶、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高山老山界,有“丹霞之魂”美誉的八角寨、“华夏第一漂”资江、五排河峡谷漂流、天门山生态景区、宝鼎瀑布“七月半”河灯歌节……

  如今,说起资源县的旅游,一个个闻名遐迩、驰名中外的景点景区,让人目不暇接。

  然而,在上世纪,由于交通不够发达、交通设施不够完善、景区规划设计和营销策划欠缺等,资源县如同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漂亮姑娘,并未让多少人见识到她的美貌。据统计,1995年,到资源旅游的游客仅10.3万人次。

  “要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都来领略资源之美。”资源县旅游局负责人介绍说。

  自2002年起,资源县委、县政府确立“旅游兴县”的发展思路,决心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现资源的美。为了这个目标,资源县陆续编制完善旅游产业规划,完成了《资源县旅游品牌和营销策划》、《资源县城区旅游板块城市设计》,以及八角寨5A级景区、老山界雷公田红色旅游开发等规划编制,重点开发八角寨、五排河、天门山、丹霞温泉等一大批重点景区,不断完善通往景区及景区内道路、厕所等旅游设施,大力挖掘、整理和融合富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丰富旅游内涵。同时,持续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先后举办了21届民族传统河灯歌节、4届丹霞文化旅游节、2届“丹霞之魂”全国摄影大赛等系列活动,在央视等国内主流媒体投放宣传片,持续打造资源旅游品牌,扩大旅游影响力。该县先后荣获“中国最美生态休闲旅游名县”、“亚洲金旅奖·大中华区十大最具特色魅力旅游目的地”、“中国十佳最美乡村”等称号。

  然而,资源县并不满足于此。2011年,资源县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又提出“旅游强县”发展思路,加快旅游转型升级。

  “依托全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结合红提、西红柿、猕猴桃、中药材、梅花鹿、娃娃鱼等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实现传统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养生、观光等旅游转变。”资源县旅游局负责人说。

  资源县根据《桂林市休闲农业发展规划》(2012—2020),正全力配套建设桂林“秋之实”观赏路线之一的丹霞映红提休闲农业项目、桂林“冬之雪”观赏线路之一的桂林—资源隘门界雾凇观光农业线路项目。同时,先后开发中峰镇大庄田红提生态长廊、车田苗族乡石山底生态农业示范园等20个农业生态旅游园(点)项目,旅游发展遍地开花。仅2014年,该县共接待中外游客46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5亿元,分别比1995年增加了44.24倍和250.13倍。资源县旅游也成为大桂林旅游圈和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重要一极。

  生态基础:20年的坚守和执着 不拼资源,拼生态

  19项“生态”的国家级荣誉纷纷花落资源

  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域县、全国再生能源示范县、中国十佳最美乡村、中国最美生态休闲旅游名县,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旅游目的地、中国最佳生态保护县域、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

  近年来,在一系列的评选中,一个个“生态”的国家级荣誉纷纷花落资源县。据统计,这样的国家级荣誉共有19项。一个自治区级的偏远山区贫困县、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重点扶持县,为何频频获青睐?

  “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这一系列国家级荣誉肯定了我们几十年对‘生态立县’的坚持和执着。”资源县委书记文飞说,资源县有丰富的木材、矿产、石材等自然资源,但资源的发展不拼资源拼生态。

  20年来,该县生态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生态乡村建设等一个个产业的发展和民生事业的建设,无不贯穿着“生态”的发展理念、无不在坚持“生态”的前提下创新发展,尤其是在工业发展中注重环境保护,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被严格限制,积极引进风电等清洁能源重大项目,充分发挥生态效益。2012年被列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2014年更是勇夺全市绩效考评重点生态功能区(县)第一名,今年7月又喜获“中国最佳生态保护县域”称号。

  2015年,资源县进一步在全县描绘生态蓝图,确定了“一路两区三江(河)66村屯”生态建设工程重点区域,以点带面有序推进“生态资源”建设。“一路”指中峰镇枫木村至县城旅游通道建设示范带,以公路绿化为重点,带动沿线“三化”建设和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两区”指八角寨、丹霞温泉旅游景区,重点抓好生态建设,打造休闲旅游示范区;“三江(河)”指资江、五排河绿道生态观光示范带和石溪河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带,重点做好“三化”建设和生态旅游农业产业开发;“66村屯”指结合“三化”建设,打造66个生态宜居示范村屯。

  “今后,我们将继续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推进工业、生活和农业污染源防治,加快构建以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为三大支柱的生态经济体系,发展生态经济。”资源县委书记文飞说。(本版图片由资源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