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县]“十二五”末县域经济社会建设成就回顾

2015百里侗乡硕果累累

  

  三江县城新貌。(吴练勋摄)

  

  动车穿行在三江侗族自治县程村乡泗里村寻江大桥上。(吴练勋摄)  

  良口乡晒江村妇女在稻田里收获稻鱼。(龚普康摄)  

  林溪镇冠小屯百家宴。(吴练勋摄)  

  民族文化进校园。(龚普康摄)

  【编者按】即将收官的“十二五”,三江侗族自治县按照“富民强县,科学发展新三江”的工作思路,本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与全县38万群众励精图治,团结奋斗,奋发有为,共同推动三江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特色民族文化旅游业持续升温,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升级发展,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成效凸显,民生得到大力改善,推进法治建设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今天,本版回顾“十二五”末三江经济社会建设成果。 

  特色旅游富民强县

  近年来,三江紧抓“入选全区首批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创建名单”的有利契机,将旅游产业与特色文化、特色农业、特色建筑、特色生态发展相结合,推出了“多耶节”“冠洞百家宴”“坐妹”“梅林大歌节”等多个特色旅游服务品牌,加快提升旅游业综合带动效应,促进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江立足本土特色与实际,深入挖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重点打造程阳八寨5A级景区 、县城4A级大侗寨、丹洲古城4A级景区、石门冲自然生态3A级景区建设。

  突出全县的旅游资源优势,尽力展现民族文化的魅力,高起点 、高标准 、高档次打造中国侗民族“坐妹三江”大型歌舞项目文化旅游品牌。突出传统文化的优势,突出地域特色,充分挖掘和整理;重点打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 、重点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区。2012年高友 、高秀 、马鞍 、岩寨 、平寨等5个侗寨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列入全国排名28位),大侗寨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

  2013年冠洞景区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

  该县先后荣获“中国最具民俗特色旅游县”“中国最佳民族原生态旅游目的地”“广西十佳休闲旅游目的地”“全国旅游标准化省级示范县”“广西优秀旅游县”等荣誉称号。

  这几年,三江旅游在发展上特别注重宣传推介和旅游营销,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方式,积极参加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和南宁、柳州、玉林旅游推介会,广泛立体式宣传三江“创特”产业特色和资源优势,宣传特色旅游线路产品和旅游引客优惠政策。同时,坚持以节会友、商洽合作,先后开通了桂林至三江和柳州至三江旅游专线,与湖南通道县、城步县建立旅游合作联盟,并利用“请进来”的方式来宣传推介,近两年分别邀请台湾旅行商、美丽中国行大型采风团、广东旅行商、台湾旅行商考察团、香港华商协会、海外买家考察团到三江各景区踩线,以“请进来”的方式来宣传推介,进一步扩大了侗乡原生态民族文化风情旅游市场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据统计,今年1月~10月,三江侗族自治县共接待游客423.8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5.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77%、65%。日报通讯员杨春茂生态显魅力农产硕果丰

  果蔬装满篮,两茶溢清香,田园笑声朗,稻鱼相戏忙……“十二五”期间,三江侗族自治县坚持走“绿色惠民、生态崛起”之路,大力发展“两茶一竹”、种稻养鱼等特色生态农业产业,竭力助农脱贫增收,生态产业成果丰硕。 

  “两茶一竹”优势凸显

  开沟渠、捶陇基、插茶苗……11月19日,笔者走进洋溪乡高露村,该村党支书郑光强正带领村民在新建的苗圃基地里培育千年古茶“高露茶”茶苗。

  近年,该县狠抓以“两茶一竹”为主导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通过完善“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引导和鼓励“两茶一竹”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的经营发展道路,发挥专业合作社的优势和作用,推进“两茶一竹”产业化发展,全县已拥有茶叶加工规模企业15家,茶叶专业合作社100家,辐射带动农户3.8万户。预计至今年底,全县茶园总面积将达16.1万亩,干茶产量1.2万吨,产值约12亿元,茶叶产值实现农民人均收入2481元。

  稻鱼果蔬稳中有进

  2014年底,该县出台《三江县关于加快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决定》,通过整乡推进方式实施种稻养鱼“3721工程”,即利用3年时间,在全县推广标准化种稻养鱼7万亩,打造三江“高山稻鱼”和“高山鱼稻”两个绿色生态品牌,使项目 实施农户年人均增收1000元。

  在“十二五”期间,该县通过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推广应用超级稻良种及其高产稳产栽培集成组装技术,辐射带动全县超级稻生产形成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全县粮食连续5年获得丰收。该县大力实施“五彩菜篮子”工程,全县现有蔬菜大棚160多个,保障性蔬菜基地4000多亩,预测2015年全县完成蔬菜复种面积9.5万亩,产量6.6万吨,产值破亿元。该县还不断深化升级“优果工程”,着力打造丹洲柚、古宜梅、老堡橙等“一村一品”水果品牌基地建设,预测2015年全县种植水果4.7万亩,产量约3万吨,产值5800万元。

  农技品牌创新突破

  “十二五”期内,该县引进推广茶叶、水果、水稻、罗汉果、蔬菜新品种60多个,推广应用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三免”技术、水稻免耕抛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20多项。水稻、玉米良种供给率均达到95%以上,通过茶果稻蔬等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基地认定26.4万亩。

  该县还重点打造以茶叶、水果、蔬菜为主的农产品品牌建设,2012年成功申请了“三江春”作为三江茶叶公共品牌,“三江茶”已被列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三江春”在参加“中茶杯”“觉农杯”“桂茶杯”等区内外优质茶叶评比活动获奖160多项次,获得了“广西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和“中国名茶之乡”等殊荣。

  日报通讯员龚普康路好风景美风情引客来

  “在这里能品尝到侗家酸甜苦辣的不同风味,跟侗族大哥大碗喝酒,还能看到精彩的民俗表演,开心!”11月21日,来自广东珠海的陈女士在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冠小屯体验百家宴时告诉笔者。

  自去年贵广高铁开通后,从三江出发,动车西进贵州,2小时到贵阳;东连两广,32分钟到桂林北站,1小时50分到贺州,2小时到柳州,3小时20分到南宁,3小时30分到广州。如果以三江为中心的话,桂林将划入半小时经济圈,柳州、贺州、贵阳则划入2小时经济圈,南宁、广州、珠三角地区进入3小时经济圈。“高铁时代”加快了侗乡与贵州及珠三角地区的“同城化”步伐,高铁让沿线百姓体验到“半日游三省区”的激情与速度。

  “现在村里通了4.5米宽的水泥路,外面的老板也愿意来我们这收茶叶了,特别是村里的鸡、鸭、鱼稻和稻鱼等产品,能够及时运到外面去卖个好价钱。”独峒乡林略村委主任欧顺说,现在群众都比以前勤上山下田了,农产品越来越值钱。截至目前,全县15个乡镇均修通了油路或水泥路,162个行政村全部通了公路,行政村通达率为100%,有120个行政村通了油(水泥)路,行政村通畅率达95%,全县等级公路总里程达到1056公里,基本形成城乡交通一体化、四通八达、畅通无阻。

  吊车升起长臂,工人在桥 墩上忙卸水泥浆……11月21日,笔者路过古宜镇黄排村看到,工人正在桂三高速公路黄排高架桥墩上加紧施工。三江县重点交通项目办责任人介绍,桂三高速公路、三柳高速公路都正在加紧建设,力争2016年底前竣工通车。在三江,除了这两条高速公路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连接县城与高铁客运站的龙吉大桥、古宜至林溪二级公路也在加紧建设,预计今年年底能竣工通车。“十二五”期间,三江县不断推进交通路网建设,把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全方位构筑侗乡“水陆空”立体大交通。

  日报通讯员吴练勋特色城镇化 推助新发展

  自“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三江坚持把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着力点,通过优化总体布局、完善基础配套、强化整治管理,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全域统筹、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富有三江特色的城镇化新路子,全力打造“科学发展新三江”。

  ——着力优化总体布局,推动城镇协调发展。按照“特色立城、特色建城、特色兴城”的理念,在城中加快中国(三江)侗族博物馆和鸟巢景区建设,打造大侗寨特色商贸区和民族风情体验区;在大洲岛片区、龙吉片区,打造休闲旅游度假区;在浔江半岛片区和桂三高速公路连接线片区,打造宜居宜业新兴开发区;有序实施兴宜街、中长街、长西街等河西片区的旧城改造。有序推进全县小城镇开发,建设完善与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础设施。

  ——不断完善基础配套,提升城镇承载能力。着力完善城镇交通网络,积极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建设,提升乡镇间公路等级,推动浔江大道、城市环城路、汽车站整体搬迁等一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县城主干道与高铁火车站、高速公路以及国省道的无缝连接。大力加快市政设施建设,完善供排水、供电、燃气、垃圾处理、能源等市政设施建设,逐步满足城镇化发展的需求。

  加强城镇综合服务,科学优化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布局,统筹规划农贸市场建设,合理配置卫生院(所)、社区服务中心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目前,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竣工8项,完成投资6.19亿元。

  ——大力强化整治管理,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不断创新城镇管理机制,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提高管理服务效率。加大城乡风貌改造力度,严厉整治违法占地违法建设行为,推进园林绿地、生态走廊建设,保持古村古寨民族特色和原始风貌,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今年以来,该县已开展3次“两违整治”行动,拆除“两违”建筑168户,面积27124平方米。在“美丽三江·清洁乡村”和“百日大会战”环境整治行动中,清理线路总长度5000米,垃圾土方1820吨。日报通讯员杨春茂民生大改善幸福节节高

  进“十二五”以来,三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加大对教育、卫生及民族村寨防火改造等民生工程的投入,侗乡百姓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教育均衡力度空前

  近年来,该县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当做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确定用三年(2014-2017年)时间,打好教育均衡发展攻坚战,突出解决“一优两难两重点”问题。“一优”即实施优化学校布局调整。“两难”即破解“均衡难”与“师资难”两大难题。“两重点”即狠抓“控辍保学”和“常规管理”两大重点。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该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6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84.41%, 高 中入 学率 达68.04%,职校在校学生数达 1410人,成人教育与培训达10055人次,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1年。 

  医疗服务更趋完善

  近年,该县通过深化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实现医疗机构药品“零差率”销售全覆盖,制定出台人口与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办法等举措,全县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显著提升。至2015年底,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办公业务用房总面积3.2万平方米,开放床位数由2010年底的729张增加到961张,增长31.82%,每千人口拥有床位2.44张,2015年农村医疗合作覆盖率100%,参合率达97.98%。投资0.47亿元的县中医院搬迁项目已竣工并投入使用。

  村寨四改筑牢屏障为彻底消除侗寨“火烧连营”的消防安全隐患,全力筑牢少数民族村寨“防火墙”。

  该县在2008年7月至2014年2月期间,先后投入资金4.95亿元,实施了50户以上510个村屯和50户以下304个村屯的一期、二期村寨“四改”防火改造工程,全县共完成电改、灶改814个村屯80303户;寨改搬迁或改造6765户,开辟防火隔离带1078条;水改完成814个村屯80303户,建设高位水池686座、露天水池1360个,铺设消防管网2400公里,安装消火栓10290个,将3个村屯作为少数民族村寨火灾预警报警系统信息化试点建设工程,该项工程惠及农村167个行政村814个村寨80303户341816人,拉动固定资产投资1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