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宣县]抓“一带一路”机遇 促港产城融合发展 港口吞吐量“六连增”

  金秋收获的季节,位于黔江上的武宣县樟村、巨龙、双狮等码头上车来车往,一派繁忙景象,一台台大型装载机正从货车上将白糖、水泥、矿产品货物往船舶上调装,等待卸货转运的车辆排成长龙。

  繁忙景象的背后是武宣县内河港口物流的“六连增”:2008年,该县港口吞吐量86.22万吨;2009年,吞吐量92.58万吨;2010年,完成312.98万吨;2011年,吞吐量完成501万吨;2012年,吞吐量580万吨;2013年,吞吐量628.66万吨;2014年,港口吞吐量达到了637万吨,连续6年增长。今年1-9月,在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下,该县港口吞吐量仍达到474万吨,增长3.73%。

  “武宣正变区位优势为发展优势,深入实施‘以港兴运、以运促业、以业兴城’的发展思路,将临港产业打造成县域经济的新增长极,为把武宣建设成为‘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门户的重要节点打下坚实的基础。”县委书记韦德斌介绍。

  对于素有桂中“水上门户”的武宣县而言,港口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事实上,自2011年“十二五”开局之年起,武宣县就提出“打造内河港口城市和区域物流中心”的战略定位。今年开年之初,县委书记韦德斌、县长高贤斌和县四家班子成员又达成科学发展共识:主动融入全区“双核驱动”战略,全面推进“港产城”一体融合发展,把武宣建设成为“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门户的重要节点。

  “港口”是产业和城市发展的基石。今年以来,武宣县拟订《武宣县西江经济带建设实施意见》,扎实推进武宣港区龙从作业区一期工程、二塘樟村作业区建设。二塘樟村物流园区规划占地面积1000亩,新码头规划建设3000吨级通用泊位6个,设计吞吐能力350万吨,目前已完成投资累计1.4亿元。

  武宣港区龙从作业区,位于武宣大桥下游约9.8公里的武宣镇龙从村的黔江右岸,项目占地545亩,占用岸线580米,项目新建6个3000吨级泊位,占用岸线580米,设计年吞吐量为356万吨,项目总投资估算6.8亿元。目前项目前期各种报告的编制工作完成,项目申请报告大部分专项已通过评审。

  此外,该县还加强其他港口的规范运作。目前,该县有货运码头21个、泊位44个,有中远、中海和中外运等国字号大型物流、水运企业9家,运输船舶拥有量为112艘,其中省际运输船舶109艘,占全市的55%;水运企业10家,占全市的72%。今年新增运力4艘,8376载重吨,运输船舶总数达到132艘,总运力达17.07万载重吨。

  功能不断强化的港口,促成了临港产业的快速发展,生成了拥有巨大吞吐量和产业集聚后盾的港口腹地经济。城东轻纺工业园区、河西矿产品加工园区、黔东制糖循环经济园区、黔西建材园区,一个个产业园区与港口“同频共振”,在黔江河岸“排兵布阵”,形成了制糖、矿产冶炼、建材、农林产品加工、农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等六大产业聚群。华润水泥、正大集团、中金岭南、英糖食品等一批海内外大型上市企业也先后入驻,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50多家。

  “提升服务质量,让工业企业安居乐业。”这是武宣县决策者形成的共识。该县按照工业强县战略总体部署,制订《2015年工业四大会战实施方案》,完善“五个一”服务企业工作机制,选派62名干部深入企业挂职,开展“搭台、派员、挂牌、发卡、贴旗”,召开全县性现场办公会等服务企业活动,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连接黔江东西两岸园区的黔江特大桥已建成通车,连接华润(武宣)水泥和中金岭南的公路项目也已落实。

  广西武宣敏诚矿业生产成本严重倒挂,亏损达到3000万元,被迫于今年2月停产。该县主要领导了解情况后,多次率相关部门进驻企业现场办公,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给予企业每吨产品150元的专项扶持,以县仙投公司作为融资平台,为企业生产用电做担保,协调1500万元电费预交担保贷款,暂时冻结固定资产折旧提取等,扶持企业于6月份恢复生产。

  同时,该县加大对企业的培规力度,制订《加快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方案》,计划培规10家企业,并实行“一企一策”“一厂一计”,指导和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发展难题,上半年已培育规上企业5家。

  “城市”是港口和产业发展的依托。该县以“再造一个新武宣”的魄力,强力推进建设“一号工程”——城东新区。规划总面积约8.0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0.64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7.4平方公里,可容纳10.8万人。新区依托大藤峡水电站建设后回水形成的七星河和仙湖景观带,建成后,仙湖生态公园和七星河滨水景观与周边区域配合,将充分展示武宣县城新貌及特色山水文化,成为富有活力的城市综合功能新区。

  “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黔江可常年通航3000吨级船舶,临港产业的崛起将成为推动经济跨越发展的新引擎,黔江与城市内的七星湖将连成一体,山映水、水映城的宜居城市将大大提升武宣人的生活品质。”县长高贤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