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县]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纪实:搬得出 稳得住 能致富

  作为我市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的凌云县,截至2014年底,仍有贫困人口几万人,其中大部分贫困群众居住在生活条件极差、石漠化严重、地质灾害频发等区域,水、电、路基础设施落后,这是新一轮扶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如何实施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使贫困群众能搬出大石山区,留在城镇,并且能够逐步致富奔小康?

  深秋时节,记者实地走访了凌云县,亲身感受该县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带来的新变化。

  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日前,记者在下甲镇河洲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点看到,建设工地上,机器轰鸣,车辆穿梭,工人们正在忙碌,一派繁忙的施工景象。县发改局工作人员小吴告诉记者,该安置点已于今年4月开工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2.3亿元,规划用地300亩,一期工程计划安置250户入住。

  “安置点配套有中学、小学、幼儿园、医院、农贸市场、超市、车站、休闲广场等基础设施,将建成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移民安置区。”小吴向记者介绍说。

  目前,除了下甲镇河洲生态移民安置点,该县今年还启动了沙里瑶族乡沙者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县城百花旦村片区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及逻楼镇山逻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等。据悉,为做好今年扶贫生态移民工作,该县向上级部门申报扶贫生态移民工程项目12个,计划安置2337户10050人,计划总投资54919.5万元。

  多措并举调动群众积极性

  在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中,该县始终坚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一目标,建立了融合式长效扶贫搬迁新机制,创造了一系列扶贫生态移民工作新举措。

  该县成立了扶贫生态移民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研究并制定全县扶贫生态移民工作的总体发展战略、发展规划、改革创新和政策措施,研究细化全县扶贫生态移民工作任务和时间安排,定期分析全县扶贫生态移民工作推进情况,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重大问题。

  该县利用政务公开以及干部进屯入户等形式,广泛宣传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重大意义,以及搬迁对选择、补助标准等相关政策,并召开扶贫生态移民搬迁项目公众审议座谈会,与群众面对面探讨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实施的困难、方案和方式,增强广大群众参与政府决策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提高决策的质量。

  贫困群众滕守芳今年6月底报名购买县城百花旦村片区的扶贫生态移民安置房。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家4口人,按政策每人补助1.2万元,他只要花费10多万元就可以买到一套8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而且可以贷款按揭,十分划算。“以后我们也可以像城里人一样生活了,小孩也可以在县城读书了!”滕守芳对未来充满期盼。

  据统计,该县2014~2020年意愿搬迁人数达16677户71751人。

  “造血”式扶贫鼓起群众钱袋子

  在实施扶贫生态移民过程中,该县既重视在关键项目上给予资金扶持,更注重在区域产业建设、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素质能力上的扶持,把扶贫工作从资金扶持逐步向改善发展条件、智力扶持、特色产业扶持等方面转变,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近年来,该县先后利用上级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资金、扶贫资金和县财政种养技术培训资金为移民举办学习培训班115期,培训移民1.12万人次,同时为移民群众提供外出务工信息,并组织输转富余劳动力赴外地打工。

  “为了更好地解决边远群众的生活环境和脱贫致富问题,我们注重规划和引导大石山区和地质灾害区的群众向集镇、农业产业主导区及交通便捷的区域搬迁,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该县扶贫办主任黎书业向记者介绍说,“我们采取的办法一是通过整村搬迁、有能力先搬等方式,向集镇周边进行集中安置。二是采取统一规划选址到公路通、电通、有水源的地块,向交通便捷区域就近搬迁安置。三是依托浪伏茶业、八桂茶业、伟利茶业等45家有一定生产规模的企业,依托农业产业实行安置。”

  作为移民村的下甲镇平怀村,多年来,坚持走产业扶贫之路,目前平怀村已经形成了桑蚕养殖、桑枝食用菌种植、豚狸养殖、桑果酒等多个固定产业,年产值总额超1000万元。同时,平怀村发展养猪、养鸡专业户6户,另外在桑地套种2000亩红薯,仅红薯一项每亩就可为农民增加收入200元。平怀村现已成为全县在银行存款最多的富裕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