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城县]10任县委书记“生态接力”30年一张蓝图绘到底

  新领导到一个地方走马上任,是“另起炉灶”,还是接着前任“添柴加火”?30年来,在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领导干部交接工作保留着一套不成文的自选动作:前任领导带新任领导上山下村,走果园、进田园,交班、接思路、续责任。

  从1984年至今,恭城历经10任县委书记、8任县长,但抓生态农业的初心从未改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使这个县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联合国“发展中国家农村生态经济发展典范”。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说,恭城历届领导班子尊重规律、崇尚自然、尊重民意、讲究方法,“如果哪一届班子搞短期行为,把生态农业的接力棒丢了,恭城就不会有今天的局面”。

  生态农业灵感来自群众

  记者来到平安乡黄岭村,村主任陈万宏正在做饭。“以前烧柴,烟熏火燎;现在用沼气,干净整洁,而且再不用打柴了。”陈万宏说。

  曾经,为了生火做饭,你家砍树,我家拔草,恭城的一座座山丘被剃成了“光头”。1975年秋,一个偶然的机会,黄岭村农民黄光林接触到沼气,便萌生了用沼气生火的想法。经过数十次反复试验,终于“发明”了全村第一个沼气池。在他的带动下,村民纷纷建起了沼气池。

  几年间,黄岭村发生了明显变化:农户屋顶不冒烟了,山坡渐渐披上了绿装……1984年,时任县长的张宜恒开始鼓励农户建设沼气池。1988年,蓝世琦就任恭城县委书记后,决定以黄岭村为示范点,在全县全面推广沼气池。

  如今,恭城有6.8万座沼气池,入户率达90%,名列全国第一;种果48万亩,产量能让全国人民每人“大吃一斤”。猪粪入沼气池,沼气入室做饭、照明,沼渣、沼液进果园——“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逐步形成。

  小小沼气池,能量有多大?恭城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俸文英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建一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年产气约400立方米,可节约薪柴2.5吨,相当于每年保护2.5亩森林。“以黄岭为代表的恭城沼气开发利用技术、经验和做法,在世界其他地区也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世界能源理事会和国际能源署的官员这样评价。

  任上看不到政绩也要干

  20世纪80年代,在GDP指挥棒下,一些地方大上小水泥、小冶炼等项目。恭城铝锌矿产资源丰富,上工业项目吗?当时的县领导班子认为,恭城的环境、气候、土壤等适宜种柿子、椪柑、沙田柚等水果,便以此为突破口,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1993年,张明沛接任恭城县委书记。那一年,果子挂满枝头,却无人问津。“果种多了,没搞头了!”有的果农甚至准备砍掉果树,改种其他作物。

  通过到广东、海南调研水果市场后,张明沛等班子成员郑重地告诉大家:“卖不出去,是因为果品差。”张明沛提议,深化发展“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推广沼液沼渣等“绿色肥料”,“要用最‘土’的办法种出高品质的水果”。

  对抓生态的风险和压力,第8任县委书记蒋洪也深有同感。对于全面禁伐水源林的决定,蒋洪说,政绩虽然不出在任上,却会写在百姓的心上。

  从庭院经济、三位一体、无公害果园,到生态农业、绿色GDP,到如今建设“富裕生态家园”——凭借扎实的作风,恭城30年来从未发生“前人栽树,后人砍树”的事,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阔步向前。

  用新思路续写“旧蓝图”

  30年一张蓝图绘到底,成就了“春天是花园,夏天是林园,秋天是果园,冬天是公园,一年四季是乐园”的恭城,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1%。

  但形势日新月异,昨天的蓝图今天还管用吗?“生态是恭城的生命线。”现任恭城县委书记程权说,“我们要善于用新思路、新办法,脚踏实地走好昨天的老路。”

  沼气“全托管”便是一个新思路。近年来,随着农民养猪减少,一些沼气池被迫废弃。为此,恭城创新试点“全托管”模式,进料、出料、日常维护全部交给规模养殖的公司运作,入网农户每立方沼气只要付费2元,做饭、烧水轻松用,四口之家每月开支比用液化气节省约40元。

  “全托管”使废弃的沼气池重焕生机,许多村屯建起了集中供气的大型沼气池。农户签约入网,以公司为纽带,将当地的大型养殖场、大规模果园及农户连接,有效解决了大型养殖场畜禽粪便处理难题。同时,沼渣沼液提供给果园施肥,实现了农户、养殖场、果园、沼气托管公司、清洁乡村建设“五赢”的格局。

  靠生态农业积累“第一桶金”的恭城人,正在积极寻求与生态紧密关联的创富新契合点,比如生态文化旅游。昔日贫穷的莲花镇红岩村,靠旅游带动,人均年纯收入已近万元。“本届班子正积极探索‘互联网+旅游’的发展模式,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现任县长林武民介绍。

  历届领导班子30年的“生态接力”,让恭城这个桂北山区小县留住了“绿水青山”、记下了“最美乡愁”,也换来了“金山银山”、得到了“金杯银杯”,更赢得了老百姓的好口碑。

  (转载自《光明日报》9月1日一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