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头高、身板粗、糖分多,新品种高糖蔗是兴宾区撬动糖业发展的杠杆。图为兴宾区甘蔗示范田测产验收喜获高产。 盘摄波/摄
7月25日桂中地区下起中雨,淅淅沥沥的雨把来宾市兴宾区凤凰镇北五村蔗农韦永富家的154亩甘蔗“洗”得纤尘不染。雨量充足甘蔗长势良好,可老韦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刚刚接到糖厂收购的电话——糖价又降了!
来宾是糖业大市,而兴宾区从2002/2003年榨季至今,已经连续十二年蝉联全国最大糖料蔗生产基地县(区),这绿油油的“甜蜜事业”一度是兴宾人的骄傲、政府经济的“支柱”。但是,3年来,随着糖价一路暴跌,“甜蜜事业”风光不再,留给兴宾区政府和31.4万蔗农的是150多万亩蔗田和糖业大市何去何从的追问。
破解糖业发展难题已经成为兴宾区稳增长的“头号试卷”。为此,该区制定了糖业发展“三步走”的战略构想:第一步,在各乡镇建设“双高”糖业示范基地,带动蔗糖品种改革;第二步,推动“小块并大块”的土地流转,促进蔗糖种植向规模化农业发展;第三步,建立制糖企业主导的“种产收”一体化农业模式,实现扭亏增盈。
1
引进新蔗种,建设4.5万亩“双高”基地
2011年,韦永富家可是北五村披红挂彩的种蔗“光荣大户”,当时,来宾甘蔗收购价达530元/吨,老韦家的原料蔗亩产4.5吨,每亩纯利润可达1500多元。那年,老韦靠着150多亩甘蔗的收入,盖起两层小楼,两个儿子也顺利娶上媳妇。今年,老韦犯了难,2014/2015榨季甘蔗收购价格才400元/吨,而种子、人工、化肥等成本却暴涨150%以上,如此,老韦的蔗田每亩利润不到450元。“辛辛苦苦一年,连家里的生活费都没挣够,明年这蔗,到底怎么种?”韦永富叹了口气告诉记者,村里已经好多人将甘蔗改种果蔬,明年糖价再没有起色,他也改。
目前,兴宾区许多蔗农如韦永富一样以种植老品种甘蔗为主,面积达90%以上。随着甘蔗品种逐渐退化,单产和含糖量逐年下降。2014/2015榨季,兴宾区平均蔗糖亩产4.07吨,比上个榨季5.38吨/亩减少1.31吨;甘蔗产值24.76亿元,比上个榨季减少10.81亿元,减少32.04%;蔗农人口人均种蔗总收入3232元,比上个榨季的4800元减少1568元,减幅32.67%。
“只能在单产上做文章,引导蔗农科学种蔗。”兴宾区委书记韦平说,近年“中国糖”之所以受到“外国糖”的剧烈冲击,输就输在原材料成本的“起跑线”上,更换改良甘蔗品种,迫在眉睫。
今年兴宾区政府提出坚持发展甘蔗生产不动摇,甘蔗生产只能增强,不能削弱,并把甘蔗生产列入年度考核目标。该区上下掀起“保蔗”运动,大力推广双高(高产高糖)蔗种植,政府当“老师”教蔗农种田。
与老品种相比,新品种“双高”蔗,“个头”更大、更高,含糖量更多,按亩4400株计算,每亩单产可达8吨以上,亩产值达3500元。以韦永富家的甘蔗田为例,全部换种“双高”品种,亩产可增加3.5吨,产值可增加1200多元。
为扮演好“种蔗老师”这个角色,兴宾区政府与乡镇、责任单位、责任制糖企业签订工作目标责任状,将“双高建设”纳入年度绩效考评范围,落实奖惩措施。对“双高”基地实行优先供应生产资料(含种子、农药、化肥、农膜等)、优先解决贴息贷款、优先安排农机作业、优先安排砍运进厂。目前,兴宾区已将城区18个乡(镇),分解为35个片区,实际落实面积4.5万亩“双高”蔗基地建设。该区糖办负责人介绍:“这近5万亩‘高富帅’甘蔗,撒在150万亩的蔗田里,会像火种一样重新点燃群众种植的积极性,成为稳定糖业市场的基石。”
2
“小块并大块”,规模化机械化提升竞争力
7月24日,兴宾区大湾镇的古柳屯特别热闹,男女老幼都聚集在村口的文化广场上,年近50岁的老屯长刘星爬上舞台中央用话筒大声喊着:“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2014/2015榨季,我们屯的甘蔗种植专业合作社实现盈利260万元,平均每亩得利1200元,每家每户按田亩数领钱。”
1200元,这是来宾市甘蔗亩产最高净利润。为何古柳屯的蔗田产值这么高呢?2014年年底,在大湾镇政府的引导下,古柳屯开展“并户联营”的新型土地流转模式,全屯68户人家协商决定,成立“古柳甘蔗种植专业合作社”,请来专业测绘团队,把1830亩田地集中起来,“小块并大块”,全部拼接成一片田地,原来田间交通阡陌,统一修建大型道路排水渠道,开展规模化种植、机耕机种。2013/2014榨季就实现每亩利润800元。2014/2015榨季合作社引进双高品种,产量利润进一步提高。
刘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我家自己种,1吨甘蔗种植成本要200元,雇人砍收每吨要140元,如果亩产5吨,每吨400元,几乎没有赚头。如今成立合作社,统一施肥、统一机耕机收、统一运输,每吨节约成本100元,加上新种植的双高蔗,亩产可以增加3到4吨,利润相当可观。而且合作社的资金可以向银行贴息贷款,农户没有了周转压力,轻轻松松赚钱。”
“小块并大块”,开展土地流转,盘活埋藏土地里的“净资产”,这是兴宾区破解糖业发展难题的又一项举措。区长莫若锋说:“这种土地流转模式并不新鲜。难得的是古柳屯在流转过程中引入双高糖基地建设,发展成‘合作社+农户+基地’新模式。既合并了土地又换了品种,还能享受国家双高基地建设的各项补贴政策,三项叠加,利润自然大涨。”
在大湾镇古柳屯示范带动下,目前兴宾区已有12个乡(镇),共16个片区组建16个甘蔗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双高”基地。部分乡镇还衍生出“公司+公司”“公司+大户”等新的合作模式,如凤凰镇引进广西格霖公司与制糖企业合作建设那马村那马片区“双高”基地1052亩;小平阳镇引进广西桂福田公司与制糖企业建设木平村木塘东西片区“双高”基地604亩;来宾永鑫公司与大户相互合作等。
截至目前,兴宾区已完成土地整治小块并大块面积1.3万亩。
对症下药解难题
■微说来宾
如今,经济发展形势如逆水之舟,各地奋力拼搏稳增长。面对传统产业发展难题,既要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信心,也要有对症下药革故鼎新的举措。
来宾是中小城市,经济发展比较单一,对糖业、铝业等传统支柱产业依赖性很强。前些年,为扩大产能开展“甘蔗大会战”“工业大会战”等,导致这些产业科技含量低,产业链不科学。
2014/2015年榨季,兴宾区甘蔗产值22.93亿元,比上个榨季减少10.81亿元,减少32.04%,而该区上半年财政收入仅3.19亿元。调整产业结构、维持经济稳定迫在眉睫——要么放弃蔗糖产业,逐年减少种植面积,改种其他经济作物;要么改良种植品种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产业健康发展。
经过慎重研究,兴宾区决定,甘蔗种植的支柱产业不能倒,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全国糖蔗产量第一县区的地位。
但是纵观全区双高新型糖蔗的示范种植和机械化耕种的普及,兴宾区并未走在前列,而且该区面积大、家底薄、人口多,糖业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社会稳定。经过一年多的推进,该区出现实施水利现代化建设资金不能配套;机械收割不成熟,收割的料蔗含杂质高;农民不愿意实施土地流转等难题。
这就需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对症下药的举措,追赶全区、全国糖业改革的步伐。为此该区制定奖惩分明的政策和措施,一方面资金向率先改革的乡镇倾斜,让一部分先“改起来、富起来”的蔗农示范带动其他蔗农;另一方面,引导企业主动作为,带领蔗农改种、改植,发展“企业+农户”的现代产业模式。用该区区委书记韦平的话说:“就是要敢于用发展快慢的不平衡,刺激整体发展的推进。”
当前,广西铝业、糖业、林业、矿业、冶金业、电力等传统产业,正处在发展革新的十字路口。要坚持经济发展思路不动摇,在改革创新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盘活传统产业,实现稳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