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红乡发展种草养牛产业。 樊亚明 摄
上林县是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集中连片地区。近年来,全县围绕“政府主导、群众主体、整合资源、社会参与”的思路,找准结合点和着力点,稳扎稳打、多措并举,确保扶真贫真扶贫,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全县各级各部门先后深入贫困村,以扶贫重点村为主战场、整合涉农资源为抓手、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扎实推进精准扶贫,推动了全县精准扶贫由政府“配餐”向群众“点菜”转变,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精准扶贫由群众“点菜”
“以往扶贫项目种什么、养什么,都由上面说了算。然而现在,贫困户有了自主权,对项目上心,让政府省心。”上林县白圩镇狮螺村塘尾庄村民韦小团感慨道。
狮螺村村支书莫先益介绍,塘尾庄有96户农户,其中有30户是贫困户。去年,狮螺村成立了益群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塘尾庄的农户以现金、流转土地承包金等形式入股合作社。然后农户自主选择种植红心蜜柚,种苗由合作社负责采购,不再由上级“一刀切”。今年,塘尾庄农户种植了350亩三红蜜柚、10亩大红枣、60亩沙糖橘,并在三红蜜柚基地里套种148亩香瓜和西瓜。日前,西瓜已喜获丰收,村民可等到年底按股份分红了。
塘尾庄村民入股合作社参与分红,是上林县精准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该县还有多个由村民自主选择、政府引导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扶贫样板。如:西燕镇云灵村弄良庄通过“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黑山羊养殖。侯面村成立养殖合作社,统一育苗、消毒和培训,发展生态养鸡。塘红乡鼓励养殖大户成立专业合作社,建立互助扶贫“公司+农户”模式,大力发展种草养牛产业等。
同时,该县还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以及村民股份制等经营模式,积极引进农业生产项目,助推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向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调动扶贫对象积极性
上林县通过创新方式,因地制宜,多种扶持模式并行,大力实施产业化扶贫工程:在大石山区,推广种植可遏制石漠化的核桃;在旅游景区附近,指导贫困户经营“农家乐”、种植花卉苗木;对有中药材种植基础的村屯,则扶持牛大力、葛根种植。
不仅是产业扶贫由群众说了算,基础设施扶贫项目也由群众说了算。该县还通过简政放权,结合实际,由村民自主选择、政府宏观把控。50万元以下涉及民生的道路、人饮、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由群众自行实施,推进群众参与式扶贫。
如:西燕镇云桃村云留庄的道路建设,30万项目扶贫资金直接拨付到各经联社账户。充分发挥该村屯“一组两会”的作用,由党小组提议、户主会表决、理事会执行,技术部门指导。群众积极参与、共同监督,让每一分惠民资金都不折不扣地用到项目建设中,大大地调动了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村民努力节约成本、投工投劳,原计划修3.5米宽的路面,结果修了4.8米。
据县扶贫办主任罗永海介绍,通过把扶贫工作与为民办实事工作等有机结合,为贫困群众量身订制了扶贫“菜单”,全县扶贫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转变。为使扶贫资金用到刀刃上,该县还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方式,即扶贫产业通过审核后直补给贫困户,从源头上堵死套用扶贫资金的漏洞。
共同推进社会化扶贫
为了更好地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上林县开展了摸清底数、精准识别工作,并完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同时,还通过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工作责任机制,以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方式,从而推进了社会扶贫工作。
自去年7月至今,全县开展了全方位的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经过上百场村民大会和各级公示后,全县65个贫困村、3.1882万户12.1225万名扶贫对象,得到了精准确认,完成了全县贫困人口和贫困村的建档立卡。并且对每个贫困户都建立了帮扶台账,以方便实行动态管理。全县坚持领导挂点、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一挂两包”定点帮扶工作制度。
同时,全县实行《上林县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方案》《上林县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通过分解任务,坚持扶贫工作“一把手”负责制,明确了县、乡党政主要负责人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工作责任制。进而加强了对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形成了“县负总责、镇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格局。
该县还切实加强了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贫困村活动,落实民营企业帮扶贫困村制度。通过民营企业项目,带动帮扶贫困村,着力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以产业促进就业,使得项目村的贫困对象可以增加劳务收入。这种以产业促进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式,更好地实现了精准扶持,脱贫致富。
目前,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辐射带动了贫困农户增收致富。去年就有2万多人脱了贫,全县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据统计,日前,该县已完成扶贫产业开发项目核桃种植18534亩,覆盖83个行政村6397户。百香果种植2000多亩,覆盖3个贫困村315户。种植牛大力、金银花、铁皮石斛等中草药2.3万亩。建成桑菇食用菌“十百千”产业示范基地11个,带动农户发展桑菇配套种植218万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