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等县]石漠化治理走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发展侧记

  石漠化治理的根本就是绿化大石山区,达到固土驻壤的目的。多年的治理,天等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以生态绿化为圆心 以经济效益为半径

  ——天等县石漠化治理走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发展侧记

  天等县土地总面积21.59万公顷,岩溶石山区面积15.35万公顷,其中石漠化面积达9.64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44.7%,属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典型地区。石漠化一直是天等县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存并制约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

  2002年以来,天等县统一部署,科学规划,先后投入8535.3万元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主要实施巩固退耕还林项目、基本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沼气池建设、林下经济、珍优树种种植推广、石山区生态综合治理试验区建设、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工程和“绿满八桂”造林绿化活动等项目,重点抓好驮堪乡石山区生态综合治理试验区建设,以及丽川小流域等8个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天等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全县石漠化面积从2002年的9.64万公顷减少到6.4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59.28%,比2001年增长了27.28%;城区绿化率为27%,村庄绿化率为25%,农村沼气池入户率82.27%;林业总产值达1.9亿元,比2001年增长了72%;实施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2.05平方公里。通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县新增灌溉面积800亩,改善灌溉面积2200亩。

  天等县没有固步自封,躺在既得的生态效益功劳簿上沾沾自喜,而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天等县大胆创新,开拓奋进,向生态效益要经济效益,走出了一条从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的成功路子。

  山上林木:群众的“绿色银行”

  天等县驮堪乡因拥有“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立屯精神而闻名全国,但同样让其“出名”的,还有该乡11个村107个屯严峻的生存环境,尤其是启新、南岭、孔民等南部村屯,大多为峰丛洼地,典型的干旱山区。长年的干旱少雨,让山上灌木的生存环境显得极其严峻。

  6月15日,记者驱车前往驮堪乡孔民村。从驮堪乡政府到孔民村村委有30多公里的距离。一路上,只见水泥路两旁的石山上,翠竹丛丛,岘树株株,各种各样的林木郁郁葱葱,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刚到孔民村,刚好遇上刚从山上忙活回来的许朝中。许朝中今年65岁,在自留山上种了30多亩竹子。许朝中说: “今年的竹子长得又粗又高,10月份就可以开始砍收了。” 孔民村总支书记许朝珍介绍说,原先,村屯周边的山上只长草,牛羊吃过两回就不长了。后来,在政府的指导下,2002年起,村民在山上种下竹子,3年后就成林。如今,孔民村的群众家家户户每年都能上山砍收竹子。

  “收入不一样。每亩可以有5000元的收入,有的每亩也才2000元。但是,就像家里的粮仓,每年都可以从里面拿出粮食来。”许朝中高兴地说道。

  相对于许朝中,孔民村的许家泰则是“靠山吃山”的典型。许家泰圈养了24只黑山羊。

  “平常,我不用放羊上山吃草,只让它们安心躺在羊栏里长膘。”许家泰告诉记者,山上种的肥牛树,就是山羊草料的主要来源。每天,他都会和老伴花上一个多小时,到后山去割肥牛树,用电动三轮车拉回来喂羊。

  “一般情况下,7、8个月就能卖一批羊,每头羊的利润400块钱左右,一年下来,也有好几万块钱的收入呢。割割树,养养羊,就能致富,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呀。祖祖辈辈荒凉着的大石山,现在成了我们农民的‘绿色银行’了。”许家泰初中毕业,说话蛮顺溜。对于种植肥牛树圈养山羊,他深有感触。

  据了解,天等县在石漠化严重的大石山区共种下甜竹、竹子、肥牛树、任豆树、吊丝竹、澳洲坚果、红江橙等经济林木47.7万亩,如今已经长成经济林。并且,每年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当地群众的收入。天等县组织群众在荒山荒地种下柚木、黄花梨、枧木等珍优树种近50万株,如今长势良好。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天等县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5924万元,比去年同期的14727万元增长8.13%,保持平稳增速。其中:第一产业14024万元,比去年同期的12985万元增8%;第二产业1772万元,比去年同期的1626万元增8.98%;第三产业128万元,比去年同期的116万元增10.35%。

  林下种养:群众的“聚宝盆”

  进结镇结安村种养大户张世堂,2007年承包200多亩荒山种植林木。2009年,张世堂在林下种植桂牧一号象草、山毛豆等优质牧草,并引进优良种山羊60头,实行舍饲圈养。目前,有130多只存栏山羊。不仅舍饲圈养山羊,张世堂还养有鸡、鸭、鱼,利用养殖场,发展立体种养模式。如今,张世堂尝试创办的立体养殖场,已经形成“林—草—羊—鸡鸭—鱼”的循环养殖体系。与此同时,张世堂开发休闲观光旅游,让游客品尝到原汁原味的土鸡土鸭。

  驮堪乡新民村龙布屯致富能人赵彩梅,2008年在实验区内种植黑麦草、桂牧六号等饲料草种,采用圈养的方式发展黑豚养殖业,并成立黑豚养殖合作社。如今有社员300多人,其中有来自西林、都安甚至四川的区内外社员,为了黑豚,大家走到了一起。富裕起来后的赵彩梅,近段时间又在附近村屯新发展100多户黑豚养殖户,带领更多的农户种草养黑豚脱贫致富。

  小山乡小山村村民黄志纯,经过多方考察,2009年决定在村边的山脚下建立养殖场。采取放养和圈养相结合的方式,主要养殖肉鹅和掺杂饲养天等土鸡。为充分利用场地,黄屯纯在养殖场旁边种植6.5亩牧草,有效解决了养鹅的饲料供应问题。经过3年的尝试和发展,黄志纯的养殖场已经从最初的年出栏2000多只肉鹅,发展到目前的年出栏上万只。养殖场打造的“小山生态肉鹅”品牌,也为全县范围内的客户所熟知。如今,黄志纯已经成为天等县声名赫赫的养殖大户,率先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道。

  赵彩梅和黄志纯就是天等县石漠化治理后,发展林下经济,走脱贫致富路子的缩影。在天等县,还有更多的李彩梅、赵彩梅,李志纯、农志纯,在石漠化治理生态环境优化的基础上,他们大胆尝试,走林下种养殖脱贫致富的路子。

  经过多年的石漠化治理,天等县共完成封山育林育草4810.9公顷,宜林地造林171.2公顷,人工种草37公顷,林地面积达207.8万亩,其中,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面积近40万亩,是全县耕地面积的1.04倍。近年来,天等县委、县政府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列入县委、县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科学谋划,加强引导和宣传,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和林阴空间,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提高林地的综合产出效益,推动林业由传统的单一林业向现代复合林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据不完全统计,天等县结合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和种草养畜项目,大力发展山羊、鸭、鹅、天等土鸡等特色养殖业,着力抓好肉兔、黑豚、肉鸽、蜜蜂、龟鳖等“短、小、快”养殖项目,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截至目前,全县肉兔存栏200只以上的规模养兔场有40个;黑豚存栏200只以上的黑豚规模养殖场有23个;肉鸽存栏300只以上的规模养鸽场有35个;羊存栏50只以上的养羊场340个;龟存栏50只以上的有51户;鳖存栏50只以上的有11户。单是林下经济这一项,人均收入就达2100多元。

  小流域治理:群众的“财富源泉”

  时下,进结镇团乐村的水稻和玉米郁郁葱葱;一条长长的水渠随着道路延伸,溪水“汩汩”不停地流向田间地头。这是天等县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版。

  据了解,石漠化治理期间,天等县扎实抓好小流域综合治理,共建设田间道12.5千米,建设排涝渠15.7千米,建设引水渠32千米,促进全县新增灌溉面积800亩,改善灌溉面积2200亩,保护农田面积700亩,改善农田排涝面积3600亩。

  小流域的治理,大大提高了土地生产效益。工程建设中采取的引水渠、排涝沟、农田防护堤等措施,使试点工程区粮食产量比治理前亩均增加70公斤左右。同时,通过人工造林增加了治理小流域岩溶地区森林面积,封山育林提高了森林质量,阻止其向石漠化方向发展,增强了森林涵养水源能力。据统计,每年可增加水源涵养量约101万立方米,每年可减少土壤流失量约为7万吨,保持土肥约0.8万吨,促进了农业稳产高产,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活和生产水平。同时,通过把以工代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等项目资金的整合,对石漠化区域进行了排涝渠、引水渠等农村基础设施进行规划建设,改善了生产条件,进一步提高了区域的抗旱抗涝能力,为当地农民增收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环境。

  土地品质的改变,为天等县发展生态高效的特色农业奠定了基础。目前,天等县重点发展“五味”特色农业,甘蔗种植面积保持在7.6万多亩、指天椒5.6万多亩、葡萄1500亩左右、辣椒5.6万多亩、苦丁茶1.25万多亩、八角8.85万多亩,初步形成了都康香米、稻香菜篮子、把荷芋头、宁干淮山、上映红薯等特色农业品牌。

  沼气池:群众的“新能源”

  “有了沼气池真好,既省柴又卫生。同时,沼液、沼渣还可以变成有机肥,拿到地里施肥,节约成本。”6月20日,天等镇仕民村龙念屯村民李松强旋开沼气灶开关,指着无烟的蓝色火焰高兴地对记者说。

  在龙念屯,92%的农户建起了“圈、厕、沼”三位一体的沼气池,将秸秆、杂草、人畜粪便导入沼气池,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用沼气烧水做饭,改变了村民上山砍柴的历史;用沼渣种果菜、指天椒、苦丁茶等农产品,形成良性生态循环,成为“猪—沼—茶”与“猪—沼—菜”等沼气综合利用模式示范村。

  开展石漠化治理以来,天等县把生态沼气池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累计投入资金8219万元,建成沼气池3.15万座,农村沼气池入户率达86.27%。据初步估算,每年可节约柴薪约13.886万吨,相当于每年有16.637万亩林木资源免遭砍伐,每年,全县有池农户节省燃料费3602.5万元左右,每户增收1600元。

  同时,天等县大力推广“畜—沼—菜”“畜—沼—粮”“畜—沼—茶”等高效生态农业模式,通过沼气的综合利用和沼气、沼液、沼渣多层次循环利用,促进了畜牧、蔬菜等产业的发展,户均年可增收1000元以上。还减少了有害气体排放,人畜粪便得到无公害化处理,有效改善了农村的卫生环境,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石漠化治理,葱绿了天等县的大石山,丰盈了天等县的小溪流,肥沃了天等县的土坷垃……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天等人正不懈地从生态效益里获取更丰厚的经济效益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