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东县]小额信贷“贷动”农民奔富路

  农民贷款难,银行放贷难。难的根源有两个,一是农民没有资产可以抵押、担保,放贷风险高;二是农户信息和银行信息不对称,审贷时间长,放贷效率低,交易成本高。然而,在田东,这“两难”却不见了踪影。

  不久前,作登瑶族乡敬布村敬和屯村民农继广向田东农村商业银行申请5万元贷款养鸽子。银行上网查看他的“家底”,很快就贷给他5万元。依靠这笔资金,农继广养了2000多只鸽子,对发家致富满怀信心。

  农继广是贫困户,在过去,要想获得这么多的贷款,无异于异想天开。如今,田东县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凭借信用等级,农户不用任何抵押、担保,就可以获得小额信用贷款,解决了“融资难”问题。银行也不用再进村入户开展贷前调查,降低了信息收集成本,缩短了审贷时间,提高了放贷效率,也降低了贷后跟踪成本。

  利用开展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的良机,2011年,田东县政府与人民银行百色支行共同开发了一套农户信用信息采集与评级系统,对全县所有农户信用信息数据进行采集、入库、评级、授信。数据采集包括农户家庭成员、生活条件、收入支出,林权、资产、通电、饮水、卫生保洁、借贷情况、扶贫信息、邻里关系、违纪违法、计划生育等具体指标。根据信息采集,系统自动评级,信用等级有A、AA、AAA三个。同时,强化信息动态管理,适时调整信用等级。

  截至2015年5月,累计向5.9万户农户发放无需抵押担保的小额信用贷款超23亿元。因为成效显著,田东先后荣获“全国第一个信用县”“全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等称号。

  精准扶贫管理子系统也是田东农村信用体系的一个特殊部分,是针对该县的57个贫困村而开设的。它完善了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将道德品质、邻里关系、孝老敬亲、技术专长、履行社会责任等信息的权重增加,将“家庭收入”在信用评级中的权重降低,从而达到对贫困户的信用评级“增信”的作用。同时,开展非信用村的贫困村转信用村工作。截至2014年,全县有36个非信用村的贫困村转为信用村,累计有8234户贫困户获得的贷款达4.12亿元。

  信用体系让普惠制金融“飞入寻常百姓家”,激活了农村经济“一池春水”。田东县农业总产值由2008年的21.08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39.79亿元,年均增幅11.2%,总量排在百色市第一位。农民群众真正享受到了金融改革带来的实惠,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8年的3363元增长到2014年的8357元,年均增幅16.5%,位居广西前列。

  信用体系不仅产生经济效益,而且催生社会效益。信用户的评定成为政府考核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将计划生育、邻里关系、家庭和谐、不良嗜好等社会信息纳入信用评级,推动了农村诚信、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农户如果有违法违纪记录,将影响到信用等级的评定,影响到贷款,这无形中倒逼农民学法、守法,推进了法治建设。

  如今,田东正多管齐下,拓展运用信用体系成果,把服务对象延伸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小微企业。在更高层次、更广泛层面设计贫困农户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尽量做到标准化。强化农村信用信息基础服务,在更广泛层面,整合各部门信用信息资源,形成统一的共享平台,推进各部门信用信息的交换与共享,降低工作成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