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朔县]土而不俗气 新而不刻意 美而不夸张

——因地制宜建设生态乡村记事

  黄昏,迷人的遇龙河畔。

  骥马村,音乐从路边一幢老屋飘出。透过花格窗,只见客人悠闲地聚在小方桌前品咖啡,尽享生活的惬意。

  这座由老宅改造而成的咖啡馆,经营者是桂林市区的马凌波。他笑言:“小店刚开张,生意挺不错,都是外地游客。”

  “为啥跑到村里开店?”小马直言:“村前就是遇龙河,客人多呀!再说,骥马村有300多年历史,现在改造得这么漂亮,20余座老屋几乎都被外地人租了,有开乡村酒店的,也有开太极武馆的,进村的游客比以前翻了十倍还不止。”

  小马言及的“改造”,正是阳朔县扎实推进的生态乡村建设工程。去年12月,该县生态乡村建设大幕率先在遇龙河沿岸19个村开启,骥马村亦是改造后旅游成效显现较快的村庄之一。

  “村庄为山水增色,山水因村庄聚财。”骥马村一户人家大门上的这幅春联,昭示了阳朔生态乡村建设的美好前景。

  村民:从“不理睬”到“抢着干”

  清澈的遇龙河蜿蜒流过白沙、阳朔、高田三镇,沿河居民近万人。近年来,遇龙河漂流是阳朔旅游业备受追捧的休闲方式。阳朔县委领导说,游客以往在欣赏沿河两岸风光的同时,对沿岸村庄的脏乱差也颇多微词。生态乡村建设启动时,县里就提出“一圈两区三带”的战略构想,率先实施的遇龙河沿岸19村整治,正是以生态修复为主的“两区”之一。

  生态修复首先得从整治村民房前屋后的脏乱差入手。全县21个处级干部对19个村分头“包点”,近200名机关干部走村串户做群众工作。可是,农户的情况千差万别,即便砌了新房也舍不得拆掉旧屋乃当地风俗。怎么办?如何让群众相信“拆旧建绿”不是忽悠?

  水厄底村是高田镇凤楼村委的一个自然村,全村67户人家,人心不齐事难办。老村支书李水佑因儿子成家砌了新楼房,但老两口还住在低矮的旧土屋里。住村干部选定从老支书入手,说服这对父子。老人高兴地搬进了新房,接着,旧土屋被拆除,政府给予适当补贴,用于硬化新房周边道路以及将其老宅基地改造成小果园。

  “多数村民开始都持怀疑态度,事实教育我们,政府是真心造福村民,个个抢着干啦!”水厄底村62岁的李承付指着自家门前的石板路告诉记者,“政府给补助,自己出力弄好的。房前屋后变漂亮了,前几天有位老板进村想出150万元买我这房子,我哪能卖?!今年我想自己搞‘农家乐’呢!”

  随后,老李拽着我们去看他家的后院,边走边介绍:“这些硬化村道的片石都是‘就地取材’,这片连着的几个菜园原来都是旧土房的地基;就连这口老井也是政府给补贴,我们兄弟一起修复的,现在只要在屋里一按电源开关,井水就抽到房顶的水柜。没有政府的引导,水厄底家家户户都没有今天这么好的居住环境。”

  村屯:从“脏兮兮”到“洁齐美”

  穿行在遇龙河沿岸的村屯之间,让我们感受最深的有两点:一是各村用竹篱围起的“小三园”(菜园、果园、花园)很多,而且多数种植的是当地常见的月季、桂花、桃树等;二是村道硬化所用的土石片、鹅卵石等均为“阳朔产”。

  对此,阳朔县政府领导坦言:“建设生态乡村,我们追求的是‘土而不俗气,新而不刻意,美而不夸张’,让群众见山见水还要见乡韵。比如立面改造,古村就保留古风古韵,尊重村民的意愿其实就是用心做好‘记得住乡愁’这篇人性化文章。”

  沿河19个村率先启动生态乡村建设,截至3月底,“洁齐美”在其中的10个重点村屯已然显现。随行的有关负责同志告诉我们,这10个村仅拆除废弃的旧土屋就达108座,建成“小三园”130个,村道硬化达4万多平方米,“最典型、最受益的要数竹蔸寨村,喏,跨过工农桥不远处,我们可以进村瞧一瞧。”

  晚霞夕照,成群结队的游客正往竹蔸寨进发。村里最高的一栋四层小楼取名“览胜阁”,是一家小有名气的乡村酒店。店长小朱说,竹蔸寨村不过20余户人家,因依山傍水位置好,全村多数人在从事“农家乐”。“过去啊,村里到处是乱搭乱盖。改造后,你们看,这些房子的桂北民居特色多鲜明,硬化村道旁的这些绿化小品多有乡土味,就连每个农家饭店都挂着统一的‘竹蔸寨’LOGO。”小朱坦陈,“我是变化的见证人,也是生态乡村建设的受益者。”

  产业:从“抢客源”到“抱成团”

  “作为全国旅游名县,阳朔结合产业特点和旅游优质资源大胆进行生态乡村建设探索,为全区开展这项工作做出了示范。尤其是他们不搞大拆大建,不追求‘高大上’,紧密与产业结合,其经验可复制、可推广。”自治区检查组日前对“阳朔经验”充分肯定。

  “生态美”就是竞争力,也是将乡村产业做大做强的有形财富。在遇龙河畔走访,记者在矮山门村找到了产业兴盛的生动注脚。

  因为地理环境优越,矮山门村村民很早以前就从事遇龙河的竹筏经营,还有部分村民沿河搭建一些临时小棚子,或经营烤鱼摊,或经营照相和农家饭,为了“抢客源”,村民之间常闹意见。

  “小打小闹不是出路,抱团才能利益共享。”该县有关领导介绍,借生态乡村建设这个契机,政府一方面引导群众拆违建绿,“‘农家乐’进农家,把农家变店家”;另一方面,鼓励村民组建“农家乐”合作社,实行统一管理模式。

  “抱团发展比以往强多了,保护好环境就是护住我们的生计财源,也等于给村民的钱袋子装了一把保险锁。”合作社理事长刘政军说,目前合作社有13家“农家乐”加盟,今年一季度经营户户均纯收入比去年增加30%多,全村人均纯收入今年有望突破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