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兰县]借力“清洁乡村”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红土地演绎“绿色崛起”

  ——东兰借力“清洁乡村”活动蓄势嬗变

  [URL]a20d9b2309fbacc10fe1195b992f396f.jpg

 东兰县委书记黄贤昌(中)到武篆镇东里村检查指导乡村风貌改造工作。  

 

  东兰县长徐迪克(中)到长乐镇检查指导生态乡村规划建设工作。  

  令人神往的东兰红水河第一湾。  

 

  晨曦中的东兰县武篆镇江平村。  

 

  绿色生态保持良好的三石镇弄英村弄英屯。  

 

  在开展清洁乡村建设活动中,东兰县广大群众献计献策,积极参与。图为东兰镇江洞村黄大康自制的垃圾焚烧炉。  

 

  东兰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林下经济成为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图为全生态放养的东兰乌鸡。  

 

  东兰民间收藏铜鼓达612面,被授予中国铜鼓文化艺术之乡。图为该县三弄瑶族乡群众展示铜鼓风情。  

 

  藏在山洞里的东兰墨米酒。 韦禄东 摄 

  东兰的“红”,众所周知。邓小平、张云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这里是红七军和韦拔群的故乡,新中国成立后,有2200多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东兰的“绿”,正在崛起。该县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6.7%,绿了荒山富了农民。

  东兰,一个山清水秀的革命圣地,一个休闲养生的天然福地,借力“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绘就生态、美丽、幸福的新东兰。

  “红色”东兰,正用“绿色”的方式,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演绎“绿色崛起”。“山青水秀生态美”越发名副其实,成为东兰靓丽的新名片。

  生态乡村:打造美丽家园

  走进红水河坡豪湖边的东兰县长乐镇巴更屯,村边树绿水清,地洁屋净,村民谈笑风生,让人仿佛置身美丽的画卷中。

  村民们说,今天的美丽家园,归功于清洁乡村活动。活动中,村民们拆掉了湖面的2900多个网箱,成立合作社发展生态养鱼,形成了“六个一”的清洁乡村模式,即“有一套村规民约、一把扫把、一个垃圾袋、一个垃圾桶、一个垃圾铲、一套管理办法”。

  巴更屯是“美丽东兰·清洁乡村”活动成果的一个缩影。东兰县紧扣实际、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全力推进清洁乡村各项工作,有效解决了城乡居住环境脏、乱、差问题,“山青水秀生态美”的形象进一步提升。

  东兰县推行的“民事大家谈,助推清洁乡村长效化”机制,被自治区美丽办简报刊载,受到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危朝安的充分肯定,并批示要求完善并推广。

  活动中,东兰县注重示范引导。在清洁家园示范建设方面,引导群众自己制定村规民约、自己制作评分表、自己组织评委打分,表彰和奖励清洁家园示范户,授予示范户流动牌匾,调动后进户参与清洁家园建设。在清洁水源示范建设方面,重点推出“一保两治三清理”措施。“一保”就是保护饮用水水源地,指导帮助村民对饮用水水源地进行保护、修复和合理使用;“两治”就是指导群众治理生活污水和畜禽粪便;“三清理”就是教育群众清理溪流、池塘、沟渠的垃圾和淤泥。在清洁田园示范建设方面,重点实施田间地头污染物清捡工程、废弃农作物堆肥无害化处理工程和冬季种植绿肥工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沼气肥使用技术和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三清示范”创建活动,带动和推进清洁乡村工作全面推进,形成“以点为主、连点成线、整体辐射”的清洁乡村活动工作大格局。

  据统计,在“清洁乡村”活动中,东兰整合资金4700多万元,组织160多个工作队进入村屯发动群众。形成了一系列长效机制:建立垃圾转运市场化机制,做到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推行村民自治,2768个自然屯制定完善了村规民约,成立了2500个村屯党群理事会等等。

  在“清洁乡村”取得巨大成果的基础上,东兰谋划“生态乡村”建设,出台了村屯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的专项方案,提出力争到2016年,全县村屯绿化达标率达65%以上,做到“绿化一个村屯、开发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群众”;全县所有农村居民都能喝上干净水,自来水普及率达75%以上,全县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机制基本完善,1000人以上的村屯集中供水工程水源保护区划定基本完成;初步形成等级较高、畅通安全、服务面较广的农村公路网络,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公路通畅率达100%、建制村客运通达率达85%以上。

  生态农业:增收与增绿有机融合

  经过多年实践,东兰县党委、政府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念好“山”字经、打好生态牌,大做生态特色产业文章,强力推进产业增量提质工程,不断增强老区经济发展后劲,闯出了一片发展新天地。

  东兰依托“一村一品”产业,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全县先后有11个乡镇36个行政村近10万农民在“一村一品”产业发展中受益,种植面积达1.87万亩,品种22个,年创造产值5925万元。目前,该县已建立岩黄连、白芨、金银花等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400亩,实施东兰墨米生产基地建设项目1.4万亩、兰木红香粳生产示范田1000亩、有机火麻基地1万亩、猫豆等药材3.6万亩、旱藕1.5万亩、高淀粉红薯1.3万亩等。

  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打造一批以板栗、桑蚕、油茶、核桃、中药材、火麻、高淀粉薯类、水产品、黑山猪、三乌鸡等为重点的高标准、强辐射的生态特色种养基地;大力推动特早熟、特晚熟、特优质,错季生产、错峰上市、错位发展的“三特三错”农业发展,健全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民增收速度和质量。2013年,全县种植核桃8.1万亩;巩固板栗种植27.5万亩;扩种新桑4000亩,桑蚕业产值7292万元,同比增收2305万元,增长46.2%。完成岩溶土地治理30平方公里、石漠化治理面积17.8平方公里,管护生态公益林183万亩。建立林下黑山猪养殖场41个,东兰黑山猪出栏8.72万头;建立林下乌鸡养殖场24个,乌鸡出笼102.8万羽。东兰乌鸡通过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专家评审。

  生态工业:增强发展后劲

  生态农业的基础夯实了,东兰的生态工业发展后劲也逐步增强。目前,该县已编制完成《东兰县长寿生态食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扎实推进长寿生态食品加工园建设,加快推动板栗、山茶油、三乌鸡、红水河水产品、黑山猪等生态健康长寿食品深加工以及旅游特产礼品加工产业,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东兰县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引导和支持广西建科院泡沫玻璃有限公司、东兰县墨米酒厂大力开发泡沫玻璃系列产品、墨米酒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品,协调推进制药业、饮用水、纺织业、电力工业、长寿品牌饮料食品制造业的健康发展,以优质工业的快速发展引领全县经济实现快速发展。

  生态旅游:黄金机遇为经济加码

  东兰山水秀丽,风光旖旎,景色迷人,是中国铜鼓文化艺术之乡,民间珍藏古铜鼓612面,是全世界藏鼓最多的县。

  不断升值的生态资源和红色文化、铜鼓文化资源,共同为东兰的旅游业带来广阔的经济前景。近几年来,该县先后与新加坡、香港、天津、江苏、南宁等国内外投资商签订了总投资额达20亿元以上的《坡豪书院开发协议》、《坡豪福禄寿度假村开发协议》、《月亮河长寿村全国异地养老基地开发协议》、《红水河铜鼓风情村开发协议》、《红水河垂钓休闲度假基地》等,助力东兰经济发展。

  今年,是自治区强力推进“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建设及河池市全面实施“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的启动年,东兰旅游产业发展也面临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建设期。东兰县积极融入和加快推进“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建设,深入推进“生态立县、旅游旺县”发展战略,不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旅游景区开发力度,全县旅游产业呈现出由点到面、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当前,该县重点加快推进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和乡镇及重点片区规划编制,全面启动实施向阳新区、建材市场、食品加工区建设,加快推进城东大道、国清中学建设,大力实施隘洞镇城镇化建设;配合做好河池至百色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加快推进县际公路、县乡联网公路建设及提级改造,扎实推进旅游景区道路和村屯道路建设;加快编制完成《东兰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东兰县旅游发展控制性规划》,加快建设一批高品位的旅游景区景点和精品线路,加快推进月亮河长寿村、铜鼓风情村、拉甫新村、三弄民俗村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以及神仙山休闲度假、坡豪生态养生基地、红水河第一湾、板登溶洞等优势景点开发,在红水河沿岸重点景区兴建旅游观光星级宾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