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青瓜需防治三种病害

  春耕春种工作已开始,由于去年冬种青瓜价格较好,不少菜农正准备春种青瓜。但青瓜细菌性流胶病去年在全国已大面积发生流行,而细菌性角斑病和细菌性圆斑病近年发生也较严重,提醒农户要及早做好上述三大细菌性病害的防治工作,以减轻病害的发生。

  症状及发生规律

  细菌性流胶病。叶片发病,出现黄褐色水浸状病斑,严重时叶片上病斑扩大穿孔腐烂,植株顶部叶片黑褐色萎蔫,枝条下垂;湿度大时,茎部出现白色胶状物;果实染病,果面上出现白色胶状物,发病后期剖开果实,内部出现腐烂病状。

  病原细菌可在种子和病残体上越冬,借风雨、灌溉水传播蔓延;也可通过人在工作沟来回走动,或浇水造成的伤口侵染;摘心、掐卷须、绕蔓、摘瓜、打杈等农事操作对植株造成的伤口,也是病原细菌的侵染传播途径。湿度和温度是该病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湿度大,发病重。若植株下部叶片多、郁闭,植株茎蔓、瓜条流胶,并迅速蔓延,发病严重。

  细菌性角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侵染茎、叶柄和瓜条。叶片受害,初为叶片上出现水渍状小病斑,病斑扩大后因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先浅绿色后变淡褐色。后期病斑呈灰白色,易穿孔。果实和茎发病,病斑初期呈水浸状,湿度大时产生白色粘液。果实后期腐烂,有臭味。

  病菌在种子或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由雨水或灌溉水溅到茎、叶上发病。病菌通过雨水、昆虫、农事操作等途径传播。相对湿度大,叶面结露或叶缘吐水,则发病快。在光照不足、阴雨天、湿度大、地势低洼、管理粗放、连作、通风不良时发病严重。磷、钾肥不足时发病也重。

  细菌性圆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幼茎或叶柄。叶片发病时先出现黄化,背面水浸状的小斑点,后发展成圆形或近圆形病斑,黄色至褐色,中间半透明,病部四周有黄色晕圈,菌脓不明显。幼茎染病致茎部开裂。苗期生长点染病,多造成幼苗枯死。果实染病在果实上形成圆形灰褐色斑点,有黄色干菌脓。

  病菌由种子传带,也可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从幼苗的子叶或真叶的气孔或伤口侵入,引起发病。真叶发病后,细菌在薄壁细胞内繁殖,后进入维管束,引起叶片发病,然后再从叶片维管束蔓延至茎部维管束,进入瓜条,致种子带菌。

  细菌性流胶病防治

  加强栽培管理。高畦和覆膜栽培,有条件的地方使用膜下滴灌,可以降低田间湿度。与非葫芦科作物进行两年以上的轮作,可有效降低田间病原菌的数量。种植不宜过深,合理密植,控制田间湿度,增强通风透光,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尽量避免在早上叶片湿度较大、露水较多的时候进行整枝打杈、果实采收等农事操作,防止病原菌随人员或工具传播。及时摘除植株下部老叶、黄叶、病叶等,清洁田园,及时拔除重病株,集中清理植株病残体,并对病穴消毒。

  生物防治。发病前期喷施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春雷霉素水剂5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5-7天喷施1次,连续使用2-3次,可以抑制病害的发生和流行,重病田根据病情,必要时要增加喷药次数。在阴雨天,可以使用荧光假单胞杆菌(细菌克星)每亩使用80-100克喷粉防治。

  化学防治。一是定植时灌根,用72%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灌根,隔7-10天一次,连续灌2次。二是定植后7-10天进行苗期喷药,可以使用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氯溴异氰尿酸水溶性粉剂800倍液,或因可瑞植物保护膜200倍液;注意轮换使用药剂,以提高药剂的使用效果。

  细菌性角斑病防治

  种子消毒。温汤浸种,用50℃温水浸20分钟;或用100万单位硫酸链霉素500倍液浸种2小时,洗净后催芽播种。

  栽培管理。注意适当轮作,最好实行水旱轮作。施用石灰进行土壤消毒及中和土壤酸性,适当疏植,增加植株间通风透光度,保护地及时通风。雨季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及时清洁田园,减少田间病原。增施腐熟有机肥和磷钾肥,促进根系发育和植株健壮,提高抗病能力。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86.2%氧化亚铜10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或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芽孢118号粉剂3000倍液,上述药剂轮换叶面喷雾。

  细菌性圆斑病防治可参考细菌性角斑病。

  (龚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