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广西动态县域看点县域经济乡村县域旅游社会文化县域频道策划作者专区县域经济专刊
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2008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理论研讨会 >> 增城模式

因地制宜实践“非均衡发展”理论

作者:梁钢华 发布时间:2008-07-11 16:58:14 来源:新华网广东频道

  地处珠三角北部边缘的广东增城市近几年在总结实践和改革创新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大力实践非均衡发展理论,取得了区域三大主体功能区错位、协调、快速科学发展的丰硕成果,为各地践行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一个借鉴参考的样本。

  非均衡发展理论适用于我国区域发展格局

  非均衡发展理论是西方经济学家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发展策略?其内涵就是改变区域发展中全面撒网和单点突破的弊端?实行重点地区带动全局发展的科学模式。实践充分证明,该战略是欠发达国家、地区、区域实现赶超的必经阶段,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规律。

  非均衡发展理论的精髓,实际上已通过党的有关战略部署广为大家熟知。比如,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的有关“允许沿海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富裕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致富”等一系列提法,就是非均衡发展理论“中国化”的生动体现。而这些年我国一直提倡的“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等民间语录,也是该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有平原,也有山地;有处于广深经济走廊的黄金地段,也有毗邻粤北山区的广袤乡村……作为我国内地三大城市经济中心广州辖下一个县级市,增城的地理概貌是我国和广东省的一个缩影。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关实践,增城市近几年一方面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另一方面推进各项工作的改革创新,走出了一条以非均衡发展理论指导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成功路子。

  以非均衡统筹城乡大发展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增城市委书记朱泽君表示,增城的现行发展模式是吸纳国内外城市先进发展理念的创新之举。

  朱泽君说,增城和其他地区一样也曾走过“村村点火、镇镇冒烟”的小而全、拼资源的发展老路。在粗放式的发展方式下,增城全市共建有130多家小水泥厂、150多家小漂染厂、200多家采石场,备受外界责难。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2003年,增城断然告别过去一直沿用的发展模式,大胆地启动主体功能区战略来重新统筹部署全市的新一轮发展大局。

  经过深入的调研和专家的论证,增城根据自身不同镇区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已有发展水平,将9个镇街划分为“南中北”三大主体功能区:南部地区位于广莞深黄金走廊上,发展工业优势突出,营造工业制造业产业圈,打造成广州东部的经济增长极;中部地区环境优美,是广州的城市副中心,营造城市生活圈,创建文化产业城;北部地区生态优美,不发展工业,着力营造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圈。

  “为了推进这一系列部署,我们顶着财政收入减少数千万元的压力,陆续关闭了100多家小水泥厂、97家小型洗漂印染企业和200多家采石采矿场。”朱泽君说。

  为非均衡发展作相关“制度安排”

  在新的发展模式安排下,北部地区不办工业,税收怎么办,农民就业如何解决,干部怎样考核……对于这些现实的问题,增城市在启动主体功能区战略后,相继作了相关制度的妥善安排。

  “为有效解决区域定位带来的财力不平衡问题,我们出台了生态补偿机制,从根本上消除北部盲目开发、上工业项目的冲动。”增城市市长叶牛平说。

  据介绍,从2002年起,每年从南部工业镇税收超收返还额中提取10%给北部山区镇,每年补贴各个山区镇250万元。2006年起,市财政每年拿出3000万元用于反哺北部三个镇,主要用于转移农民,教育、治安等社会事业,并且还拨出专项资金,支持北部搞好发展都市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基础设施。2008年开始,增城实行了新的对镇财政办法,由市财政按核定基数每月足额拨付山区镇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确保山区镇正常运作。按新办法,每年市里转移给北部三个山区镇的财力达4415万元。

  新的发展模式,需要一套相应的政绩考评机制。增城主体功能区的思路形成后,组织部门感到,如果沿用过去“一刀切”式的考评办法,那么限制开发地区的干部永远只能处在考评末位。显然,这既不公平也不合理。

  基于此,一套更有针对性的考评办法应运而生。首先在考评内容上,围绕三大主体功能区定位区分考评侧重点。比如,对于经济发展,北部镇只考核农业和服务业产值,不考核工业;南部镇则侧重考核工业总产值;中部侧重考核现代服务业和城镇功能配套能力。同时,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采取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双考核”方式。

  非均衡战略推动错位大发展

  跃入新发展模式的增城更好更快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10亿元,工业总产值862.7亿元,均为2000年3倍,而财政总收入达77.22亿元,是2000年的10倍。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比中,增城从1999年的58位跃升到第15位,连续六年居广东省67个县?市?首位。

  在快的同时,增城生态也取得明显改善。2007年,该市空气综合污染指数比2002年下降0.34,空气质量全年优良。全市三条主要河流水质平均达到三类以上,城区人均绿地面积从2000年的4.73平方米增加到去年的15.8平方米。

  不仅如此,增城划定的三大功能区错位发展、集聚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已初步形成,并日渐显现强大的发展后劲。

  北部的一流生态环境和中部的一流生活环境增强了南部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和地区竞争力,南部地区的工业短短几年上了一个新台阶,已形成汽车、摩托车、牛仔休闲服装三大工业支柱,崛起成为珠江东岸广莞深工业黄金走廊的工商新城。扎堆这一区域的全市亿元企业2000年仅7家,猛增至去年100多家。

  而在生态补偿机制的支撑下,北部关闭了大量破坏资源和环境的“五小”工业企业后,着力营造以白水寨省级风景名胜区为龙头的800平方公里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圈,打造“南国乡村生态大公园”,形成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区。其中,北部派潭镇目前已建成了金叶子等一批五星级酒店,一个国际化生态旅游基地正在那里加快形成。(完)

责任编辑:丹子

栏目更新

精彩图文

增城新农村建设一景
增城新农村建设一景
刘福刚、黄品优、马壮壮合影
刘福刚、黄品优、马
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理论研讨会现场
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
广西县域经济网总编辑黄品优和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刘福刚合影
广西县域经济网总编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