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在有关单位和专家学者的支持下,以公开资料为基础,再经资料的对比、核实、甄别,在前七届的基础上,完成了“第八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不仅评价县域经济的“竞争力”,还评价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继续为推动县域经济的又好又快、科学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一、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 参加第八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县域经济单位不包括县级市辖区,应有2001个,其中县级市367个、县1462个、自治县117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2个、林区1个。 1、全国县域经济强县 第八届全国县域经济强县包括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西部百强县、中部百强县、东北十强县,共有309个。全国县域经济强县的规模格局是:数量占全国县级行政单位的10.81%;县域总面积约123.3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的12.80%;人口约为2193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6.60%;地区生产总值约为55941.16亿,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2.6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约为2824.87亿,占全国地方财政的11.99%。全国县域经济强县的平均水平格局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130元/人,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576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12720元,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1.44%、139.15%、92.26%。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的人口密度是全国平均数的5倍,经济密度是全国平均数的10倍。全国县域经济强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全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为经贸合作和生产力布局提供科学向导。 2、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的动态变化特征: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连续八届在全国各省市区的数量分布见表一。 县域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期,新时期的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格局呈现出一些鲜明特征,具体概括为: 浙江省县域经济人均水平高,百强县数比例大。浙江省参加评价的58个县(市)中有26个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 表一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动态变化情况 省市区 | 一届 | 二届 | 三届 | 四届 | 五届 | 六届 | 七届 | 八届 | 浙江 | 24 | 24 | 27 | 27 | 27 | 25 | 25 | 26 | 山东 | 21 | 20 | 21 | 21 | 23 | 25 | 25 | 26 | 江苏 | 17 | 17 | 21 | 21 | 22 | 21 | 24 | 25 | 福建 | 7 | 8 | 7 | 8 | 8 | 8 | 8 | 8 | 河北 | 2 | 3 | 2 | 3 | 3 | 5 | 6 | 6 | 辽宁 | 3 | 5 | 5 | 5 | 5 | 5 | 5 | 5 | 河南 | 2 | 2 | 1 | 2 | 2 | 3 | 7 | 7 | 湖南 | 1 | 1 | 1 | 1 | 1 | 2 | 2 | 3 | 内蒙古 |
|
|
|
| 1 | 2 | 2 | 2 | 山西 |
|
|
| 1 | 1 | 1 | 2 | 2 | 广东 | 12 | 15 | 9 | 6 | 3 | 1 | 1 | 2 | 四川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新疆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上海 | 3 | 1 | 1 | 1 | 1 | 1 | 1 | 1 | 北京 |
|
| 1 | 1 | 1 |
|
|
| 重庆 |
|
| 1 |
|
|
|
|
| 湖北 | 6 | 2 | 1 | 1 |
|
|
|
| 陕西 |
|
|
|
|
|
|
| 1 | 黑龙江 |
|
|
|
|
|
|
| 1 | 江西 |
|
|
|
|
|
|
| 1 |
江苏省县域经济规模大,百强县大而强,县域经济强县之间形成了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区域县域经济强县组团,为城市群建设、区域统筹和区域一体化奠定了基础。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的前十名中,江苏省占到7席。 山东省县域经济单位多,差异性大,百强县增数多。山东省县域经济单位有91个,远远多于浙江省58个和江苏省52个。近几年,山东省实施“促强扶弱带中间”的县域经济战略,百强县数量逐年增加,在本届评价中县域经济百强县数量与浙江省一样,达到26个。但是在山东、浙江、江苏三省中,山东省百强县的居民收入水平最低,县域经济平均规模介于三省中间,具体分析见表二。 广东省县域经济出现分化,一部分已经成为中心城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部分发展相对较慢,退出百强县的行列。在本届评价中,广东省百强县的数量有所增加,县域经济发展有起色。 中西部地区具有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强县迅速崛起,正在改变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的格局。 表二 山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强县富民”情况 省 份 | 全省县域经济单位数 | 强县 | 富民 | 百强县数量 | 百强县比例% | 平均规模 | 居民收入 | 地区相对富裕指数A+级县数量 | 地区相对富裕指数A级县数量 | 地区相对富裕指数A-级县数量 | 人口规模万人 | 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亿元 |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规模亿元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 浙江 | 58 | 26 | 45 | 71.7 | 285 | 17.5 | 21240 | 9640 | 23 | 3 | 0 | 山东 | 91 | 26 | 29 | 86.1 | 326 | 14.4 | 13990 | 6870 | 13 | 7 | 6 | 江苏 | 52 | 25 | 48 | 96.1 | 413 | 25.8 | 16170 | 8030 | 10 | 5 | 10 |
3、第八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 第八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简称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在各省(市、区)的分布是:河北省6个,山西省2个,内蒙古自治区2个,辽宁省5个, 黑龙江省1个,上海市1个,江苏省25个,浙江省26个,福建省8个,江西省1个,山东省26个,河南省7个,湖南省3个,广东省2个,四川省1个,陕西省1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个。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前10名分别是:【江苏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常熟市】、江苏吴江市、浙江慈溪市、浙江绍兴县、江苏太仓市、福建晋江市、江苏宜兴市、浙江义乌市、浙江余姚市、山东荣成市。其中江苏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和常熟市地理位置相连的四个县级市作为“区域经济强县组团”并列第一名。 新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有9个:黑龙江肇东市,江苏姜堰市,浙江嵊州市,江西南昌县,山东青州市、高密市,湖南宁乡县,广东博罗县,陕西神木县。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人口82.3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314.9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7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212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58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759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0.52%、21.25%、30.84%、20.66%、13.02%、13.78%。 4、第八届中国西部百强县(市) 评价中心将参加第八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西部十二个省(市、区)的县(市、旗)单列出来,按照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进行排列,评价出西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简称中国西部百强县(市)。 第八届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在西部12个省市区中,除西藏外,均有分布,具体是:内蒙古自治区22个、广西壮族自治区9个、重庆市7个、四川省22个、贵州省5个、云南省10个、陕西省6个、甘肃省1个、青海省2个、宁夏回族自治区3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3个。 西部百强县(市)前10名分别是:四川双流县、新疆库尔勒市、内蒙古准格尔旗、内蒙古伊金霍洛旗、陕西神木县、云南安宁市、四川郫县、云南大理市、内蒙古托克托县、四川西昌市。 新进入西部百强县(市)的有9个: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四川达县、泸县、中江县,云南呈贡县、沾益县,宁夏平罗县,新疆沙湾县、和布克赛尔县。 西部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人口53.5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93.3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0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01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5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0%、30.77%、34.09%、29.03%、17.04%。 5、第八届中国中部百强县(市) 评价中心将参加第八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中部六省的县(市、区)单列出来,按照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进行排列,评价出中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简称中国中部百强县(市)。 第八届中国中部百强县(市)在中部六省中分布是:山西省15个、安徽省12个、江西省9个、河南省41个、湖北省11个、湖南省17个。 中部百强县(市)前10名分别是:湖南长沙县、河南巩义市、【河南偃师市、新郑市、荥阳市、新密市、禹州市、登封市】、山西河津市、湖南浏阳市、山西孝义市、江西南昌县、湖南宁乡县、湖南望城县、河南永城市。其中河南偃师市、新郑市、荥阳市、新密市、禹州市、登封市地理位置相连的六个县级市作为“区域经济强县组团”并列中部第三位。 新进入中部百强县(市)的有6个:山西潞城市、汾阳市,安徽繁昌县,江西德兴市,河南鹿邑县,湖北枣阳市。 中部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人口75.6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24.9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0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91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7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0.68%、22.49%、34.22%、21.73%、16.70%。 6、第八届中国东北十强县(市) 评价中心将参加第八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东北三省的县(市、旗)单列出来,按照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进行排列,评价出东北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十强县(市),简称中国东北十强县(市)。 中国东北十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人口77.8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230.2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6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00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6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0.10%、24.34%、28.29%、24.21%、16.00%。 二、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评价 1、继续进行“区域经济强县组团”研究。 利用区域经济发展规律,进行“区域经济强县组团”研究。所谓“区域经济强县组团”就是在某一区域内,地理位置相连、经济总量相当、经济发展方式相近的几个经济强县组成的集合。区域经济强县组团的提出是基于以下考虑:淡化相邻强县的非正常竞争,促进政府转变职能;促进经济强县之间的经济协作;打破行政区划,推动区域统筹,有利于在诸如产业结构调整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推进城市群建设,提高整个区域的竞争力。区域经济强县组团概念将与今后的主体功能区的县域经济分类工作相结合,促进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 现在比较成熟的区域经济强组团有苏南组团(无锡江阴市、苏州昆山市、苏州张家港市、苏州常熟市)、苏中组团(南通通州市、南通海门市、南通启东市)、苏北组团( 盐城东台市、南通如东市、南通海安县、南通如皋市、泰州兴化市、泰州姜堰市、盐城大丰市)、中原组团(偃师市、新郑市、荥阳市、新密市、禹州市、登封市)、胶东组团(青岛即墨市、青岛胶州市、青岛胶南市)。 2、继续开展和完善“强县富民”评价 为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做到“强县富民”的统一,进行“县域经济强县”的“相对富裕程度”评价。 “相对富裕程度”评价是在“居民收入水平”(第七届已经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居民消费、储蓄、公共服务、公共财政等方面来开展反映富裕程度测评工作。 “相对富裕程度”评价是平行于“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的评价,目的是将“强县”与“富民”相统一,将“强县富民”与“强国富民”相结合,将县域的相对富裕程度放到全国所有地区的相对富裕程度中来比较,为全国的统筹区域发展工作提供帮助。 全国各省市区县域经济强县的地区相对富裕程度分布情况见表三。 全国各省市区县域经济强县富民情况大致是:东部地区浙江、山东、江苏三省县域经济百强县的地区相对富裕程度A+级的比较多;中部百强县最多的河南省和西部百强县最多的四川省的县域经济强县的地区相对富裕程度A-级的比较多;内蒙古县域经济由于人口规模小、经济发展快、财政收入增长迅速,强县的地区相对富裕程度A+级的比较多。 3、继续开展科学发展环境评价 在进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同时,开展县域经济发展的科学性评价。县域经济科学性评价是通过评价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综合环境因素来进行。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综合环境因素是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要求县域经济不仅要发展,还要科学发展。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综合环境评价初步从考察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社会治安等四个方面的工作着手。评价采用定性的方法,分A+、A、A-和B等四级,具体规范为:A级为正常级,A+级为正常偏上级,A-级为正常偏下级,B级为非正常级或警示级。科学发展环境等级坚持“一票评价制”,即若一个方面出现“A-级”即使其他方面在正常的情况下,整个县域为“A-级”。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环境评价坚持“公开、专业、客观”的原则,评价信息主要来源于国家有关部门的公开资料以及重要媒体的报道。国家环境保护部开展的生态县、环保模范城市、区域限批和流域限批等工作信息、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的特别重大事故信息、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开展的综合治理先进单位信息以及有关部门和重要媒体关注的信息为评价提供了参考。今后,国家有关部门要及时公开有关信息,增加透明度。评价工作要继续建立和完善评价信息网络。 表三 第八届全国各省市区县域经济强县富民情况 省市区 | 县域经济 强县数 | 相对富裕程度 A+级数量 | 相对富裕程度 A级数量 | 相对富裕程度 A-级数量 | 相对富裕程度 B级数量 | 河北 | 6 | 4 | 2 |
|
| 山西 | 15 | 2 | 4 | 7 | 2 | 内蒙古 | 22 | 16 | 1 | 4 | 1 | 辽宁 | 6 |
| 4 | 2 |
| 吉林 | 3 | 1 | 1 | 1 |
| 黑龙江 | 1 |
|
|
| 1 | 上海 | 1 | 1 |
|
|
| 江苏 | 25 | 10 | 5 | 10 |
| 浙江 | 26 | 23 | 3 |
|
| 安徽 | 12 |
|
| 4 | 8 | 福建 | 8 | 2 | 2 | 3 | 1 | 江西 | 9 |
|
| 3 | 6 | 山东 | 26 | 13 | 7 | 6 |
| 河南 | 41 | 1 | 8 | 12 | 20 | 湖北 | 11 |
|
| 2 | 9 | 湖南 | 17 | 1 | 1 | 3 | 12 | 广东 | 2 | 1 |
| 1 |
| 广西 | 9 |
|
| 1 | 8 | 重庆 | 7 |
|
|
| 7 | 四川 | 22 |
| 4 | 5 | 13 | 贵州 | 5 |
|
|
| 5 | 云南 | 10 | 1 | 1 | 4 | 4 | 陕西 | 6 | 5 |
| 1 |
|
三、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说明 1、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工作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工作开始于2000年,现已完成八届。采用县域经济的综合性、可比性、客观可行性的核心数据进行评价。评价的特点是“公开、客观、可比”,评价坚持的原则是“三不原则”(不收费、不发证、不授牌)。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意义在于积极引导了全社会对县域经济的关注,为全国各省市区以及县市旗提供了一个动态的、相对的参照坐标,为探索县域经济发展规律提供非常有益的帮助。 2、全国地区相对富裕程度测评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主体功能区的基本要求,建立起一个比较客观实用的、以人为本的、以人均收入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核心的、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和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要调控手段的全国地区相对富裕程度测评分析体系是一个基础性工作。 地区相对富裕程度以全国平均水平为参照坐标,以人均数为核心指标,考察居民收入、基本公共服务、经济发展和财政调控能力等,体现了“以人为本”、“强国富民”、“统筹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1)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等级 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等级分A﹢级、A级、A﹣级、B级等四级,各级规范: A﹢级:125以上,全国相对发达地区 A级:125-100,全国中等偏上地区 A﹣级:100-75 ,全国中等偏下地区 B级:75以下,全国相对落后地区 A级和A﹣级为全国中等水平地区。 (2)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类型 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的类型分I、II、III、IV类,各类规范: I类:居民富裕指数和发展动力指数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II类:居民富裕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动力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III类:居民富裕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动力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V类:居民富裕指数和发展动力指数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 地区相对富裕程度指标体系 地区相对富裕程度指标体系采用五类三级23个指标。五类指标包括人口类指标、居民收入类指标、公共服务类指标、地区发展类指标、财政统筹类指标。指标体系中,居民收入类和公共服务类指标构成富裕程度的居民富裕集合,地区发展类和财政统筹类指标构成富裕程度的发展动力集合。 详细材料参阅中国县域经济网有关内容。 (4) 地区相对富裕程度与统筹区域发展 以人为本的地区相对富裕程度和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而规划的主体功能区构成区域统筹的两大基本尺度。根据地区相对富裕指数的等级和类型,不同类型的地区具有不同的统筹导向。IV类B级地区将会是统筹的重点地区,不仅要发展经济,还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提供公共物品,甚至采用输出性人口流动政策。 本报告认为:第一,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方向,但并不是要求在全国的每个县域或者县域的每块土地上都要工业化和城镇化,这是进行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客观规律的要求。第二,不管县域属于何种类型,生活在全国每个县域的社会公民应该享有均等化的包括富裕程度在内的文明程度的权利,这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基于这样的认识,统筹区域发展是科学发展的要求,统筹区域发展必须建立统筹区域发展的机制,因此建立反映区域发展差异性的测评分析体系是统筹区域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3、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与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评价相结合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与科学发展评价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所侧重、有所区别、有所促进。 (1)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更加关注县域经济的区域经济属性,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评价更加关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约束条件。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是对县域经济方面的评价,评价结果揭示的是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现象,考察的是县域经济强县的空间分布和发展规律。县域经济发展的规模大小、速度快慢在很大程度上与县域的资源秉赋、地理区位、人文历史、发展基础甚至外部政策相关联,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全国县域经济强县的空间分布为金融、经贸单位的分支机构设置以及全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空间布局提供导向。 在进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同时,开展县域经济发展的科学性考察,评价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环境因素。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环境因素就是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必须遵守的约束条件,比如产业结构升级、城乡统筹、强县富民、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 新时期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也不是县域本身的科学发展,还要与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科学发展。新时期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和国家的统筹发展赋予“郡县治,天下安”新的历史内涵。 (2)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关联评价是认识县域经济发展规律和科学评价县域经济的一大进步。 首先,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与科学发展评价相结合可以从思想上更好地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县域经济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有些人错误地把 “县域经济”与“县域”等同,容易引起误导。“县域经济”与“县域社会”、“县域政治”、“县域生态”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不同的,应当正确把握。将“县域经济”概念泛化、万能化,不利于探索县域经济规律,不利于科学指导县域经济工作,不利于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 其次,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相结合为整个县域的社会、经济、政治、生态等方面评价以及省市区对县(市)领导的考核提供了新思路。县域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科学评价才能促进科学发展。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评价”不是“归一评价”,在没有把握指标规律的情况下,不能把所有指标简单的累加归一,否则得到的结果没有可比性和现实意义。在对县域经济基本指标进行评价的同时,要对与县域经济相关联并起到科学性约束的指标进行分类、分等级单独评价。实际工作中抛弃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简单划一”思想,使用多个评价尺子。多个尺子一起用,更能说明问题,更具有针对性,更能发挥相关部门的积极性,更能把各方面的工作做好。 最后,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相结合为政府转变管理方式提供新途径。县域经济要转变发展方式,政府的管理方式也要转变。国家的管理事务要以县域(或工作区)为单元、进行分类别、等级化管理,再制定最基本的保障性等级,可以体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法制规范化的要求,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又能体现国家管理更加科学化的进步。 4、详情参阅中国县域经济网(WWW.CHINA-COUNTY.ORG)。 县域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新时期县域经济不仅要求县市旗来解科学发展的约束方程,还要求地市州盟、省市区以及中央的科学统筹,实现科学大发展。 (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 2008.7.6)
责任编辑:丹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