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是四川省成都市的近郊大县,自东向西三面环绕成都主城区,幅员面积1067平方公里,辖21个镇、4个街道,户籍人口93.88万。近年来,双流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成都市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结合双流实际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县域综合经济实力连续12年位居四川省“十强县”榜首,连续7年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在全国排名由2004年的45位上升至2007年的37位,位居西部第一,2007年在西部综合实力百强县排名中也位居第一。 一、双流县统筹推进“三个集中”的基本思路 2003年,双流县按照四川省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部署,在学习和借鉴沿海发达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双流实际,提出并实施了“三个集中”(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2005年,双流县按照成都市委对双流提出的“统筹推进‘三个集中’,争创全市城乡一体化样板县”要求,就如何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举办了“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专家论坛,组织党政干部到周边及沿海发达地区学习考察,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向省市四大班子领导、部门领导和县级部门、各镇负责人发放无记名调查问卷,虚心听取推动双流发展的建议和意见。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本着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集中多方智慧,博采众家之长,立足统筹发展,确立了“中国西部航都,成都南部新城”的战略定位,提出了“领跑西部、富民强县,构建和谐双流”和主要经济指标在本届任期内翻一番的奋斗目标,确定了以“35223”为核心的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发展思路(即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工业强县、三产富县、都市农业、人才兴县“五大战略”,倾力打造西航港开发区、航空物流园区,突出建设东升、华阳两城,加快建设锦绣东山生态观光走廊、蜀风牧山文化旅游走廊、麓山大道国际社区走廊)。“35223”发展思路致力于构筑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宏观框架,实现了由过去的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到2003年的以镇为单位的“三个集中”,再到2005年以来“三个集中”的统筹推进,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统筹推进“三个集中”。 二、双流县统筹推进“三个集中”的主要做法 (一)按统筹“三个集中”要求,编制完善城乡发展规划 双流县按照“全域双流”的理念和统筹推进“三个集中”的要求,把城乡产业布局、社会事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策划和规划。2005年以来先后投入1亿多元,面向国际国内借脑借智,邀请澳大利亚PDI国际设计咨询公司等30多家国内外知名专业机构,建立城乡群众参与规划的激励机制,对双流进行高水平规划,基本形成了城乡一体化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城市风貌设计、产业布局及各类专业规划等6大类30余项覆盖城乡、相互衔接的规划体系,基本实现了双流1067平方公里城乡规划满覆盖,初步构筑了城乡一体发展的格局,为双流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严格按规划推进双流建设和发展,在全县上下形成了“不符合规划的项目不落,不按规划发展的事情坚决不做”的良好氛围,切实做到按规划发展、依法发展、科学发展。 (二)注重“三个集中”水平提升,坚持统筹推进“三个集中” 双流县坚持将“三个集中”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以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为关键,农民向城镇集中为核心,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为基础,通过统筹推进,有效推动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联动发展,进一步提高了统筹推进“三个集中”的综合效益。 全力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一是建好载体促集中。2005年以来,双流县将全县13个工业园区整合为西航港开发区“一区两园”(西航港工业集中发展区、蛟龙工业港),并倾全县之力加以打造。在对西航港工业集中发展区进行高水平规划的基础上,着力抓好西航港工业集中发展区一期2km2项目建设,先后启动了二期5km2、三期2.1km2、四期4km2建设,规划建设4km2蛟龙工业港,基本建成13.1km2工业集中发展区。目前,西航港工业集中发展区共引进项目113个、协议投资159亿元,亩平投资强度约160万元,全部建成后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870亿元,亩平税收约20万元,年税收约30亿元。二是完善政策促集中。制定出台招商引资项目会审管理办法,禁止镇、村与企业擅自签订招商引资协议;通过实施项目会审制度、“六不”(即规划不审批、立项不审批、报建不审批、土地不提供、电力不保证、资金不支持)调控措施、招商引资“全分一奖”政策(把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税收、工业增加值全部计入引荐镇,并对达到投资强度的项目按占地实行5000元/亩奖励),推动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设立了1亿元的工业发展专项资金、1.5亿元的大企业培育专项资金,着力扶持企业做大做强。三是优化服务促集中。在蛟龙工业港和西航港工业集中发展区内设立政务中心分中心以及公安、国税、地税等工作服务点,健全服务网络;建立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实行重大产业化项目人盯人负责制和项目代办制,切实提高项目入园效率;坚持定期不定期召开工业集中发展区现场办公会,促进项目早建设、早投产、早达效。 分层次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一是加快城镇建设,吸引农民集中。双流县立足城乡统筹,将全县城镇分为东升、华阳“两城”和市级重点镇、区域中心镇、中心村四级城镇体系。2005年以来,双流县以完善骨架道路等基础设施和体育中心、国际网球赛事中心等公益设施为重点,着力将东升县城新区打造成为运动、健康、时尚的国际新城;加快完善华阳城市道路、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加快建设正兴市级优先发展重点镇和万安、黄龙溪市级重点镇,筹集资金近2亿元完成全县21个场镇改造工作,建设特色突出、功能配套、经济繁荣的城镇体系,为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奠定了坚实基础。加快新居工程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步伐,引导农民集中居住,目前全县共建成新居工程52个、面积376.11万m2,安置农民1.44万户、4.57万人;农村新型社区15个、面积121万m2,集中农民5437户、1.99万人。二是完善政策配套,鼓励农民集中。制定加快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的意见,采取农村宅基地置换统建安置房、对购买城市商品房予以补贴等方式,鼓励农民在全县范围内打破地域界限,分层次向城市、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三是加强教育培训,促进农民集中。将农民增收教育培训经费由过去的150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500万元,积极开展转岗技能培训,增强就业能力,促进农民向城镇集中、向市民转化。目前累计开展各种类型培训达24万人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3万余人,实现劳务收入近20亿元。 加快推进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一是制定出台推进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等配套政策,每年设立500万元专项资金,成立土地承包流转服务中心、土地承包流转纠纷仲裁委员会及农村合同管理服务中心,促进农村土地规范流转。二是坚持用现代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启动实施“3+20”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计划,在重点抓好昆山都市农业园区、新兴万亩特色蔬菜基地园区和蛟龙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三大县级农业园区的基础上,2008年投入1亿元启动20个5000亩以上镇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高质量推进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目前,三大县级园区共引进业主280余家、规模经营面积近4万亩;已有14个镇级现代农业园区全面启动建设,引进业主73家、规模经营面积2.9万亩。三是依托枇杷、草莓、梨子、畜禽等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建基地、强龙头、兴标准等方式,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目前,已建成全国最大的万公顷优质枇杷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5万亩冬草莓生产基地和西南地区最大的小家禽生产基地;全县获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认证的农产品分别达38个、28个、23个;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12家,拥有会员7.8万人;全县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1家,其中市级35家、省级2家、国家级1家。 (三)按统筹“三个集中”要求,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我县对全县的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双流具有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基础和条件。一是工业发展势头强劲,有较好的基础;二是自东向西三面环绕成都主城区,在发展第三产业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三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拥有全世界最大的万公顷枇杷基地,全国最大的5万亩冬草莓基地,以及西南地区最大的小家禽生产基地和西部地区最大的杨梅生产基地。根据产业发展实际和区位优势,双流县及时调整产业发展战略,在工业方面,通过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依托西航港开发区和蛟龙工业港,加快培育光电光伏、新型材料等新兴主导产业,推动工业发展新跨越;在农业方面,实施都市农业战略,面向国际、国内大都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附加值出口创汇和休闲观光农业,努力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在现代服务业方面,深入实施三产富县战略,将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追赶先进、促进跨越的“杀手锏”,以成都航空物流园区、现代商贸集中发展区为载体,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商务会展、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增创服务业新优势。同时,双流县注重三次产业的联动发展,依托特色农业资源,举办特色节会,变农业资源为旅游资源,统筹一三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仅2007年,双流县就举办了梨花节等特色节会,吸引游客1300万人次,创收8.6亿元,带动全县农民人均增收186元,通过一系列的创新举措,使双流县产业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产业特色更加鲜明,三次产业联动推进,协调发展,为统筹推进“三个集中”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四)按统筹“三个集中”要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5年以来,双流县按照中央、省、市的安排部署,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采取自上而下的层层宣传发动、政策导向和自下而上的自愿申报、层层竞争淘汰,镇党委会和县委常委会优选确定的方式,先后确定并启动了47个新农村试点村。一是政府营造环境,推动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2005年至2007年,县财政对“三农”的投入达到36.92亿元,2008年将投入36.7亿元,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优化农村发展环境。二是企业发展产业,带动新农村建设。引进培育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1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三是农民建设家园,投身新农村建设。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在是否参与新农村建设试点、怎么建设新农村、如何管理新农村让农民做到“三个做主”。四是系统思维,综合推进新农村建设。将新农村建设与土地整理、拆院并院相结合,统筹解决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用地问题和新农村建设资金问题,推进农民集中居住,促进农民转移转化。通过三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双流县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永安镇白果村被确定为国家建设部及四川省首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三星镇南新村被列为农业部在川联系点,金桥镇昆山村、彭镇羊坪村先后被评为“中国十佳小康村”。双流县新农村建设经验先后6次在全国县委书记、县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培训班”上作交流。 (五)高度重视解决民生问题,为统筹“三个集中”提供条件 双流县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注重富民惠民、改善民生,扎实推进和谐双流建设。按照中央和省市要求,2006年以来先后实施了扶农惠民三大工程、十大惠民行动和九大民生工程,让广大群众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果。一是在学有所教方面。在实行“两免一补”的基础上,先后于2006年、2007年免除了全县农村、城镇中小学生课本费、作业本费和信息技术费,在成都市率先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实施帮困助学工程,筹措社会资金2267多万元,让5万名家庭困难学生走进学堂。对全县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一、二年级学生,在国家给予每年1500元生活补助的基础上,每学年给予1000元的学费补助,并按10%的比例给予优秀学生600—1800元的奖励,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二是在劳有所得方面。积极开展城乡劳动力“两免四制”(即终身免费培训、免费职业介绍,登记实名制、就业责任制,服务全程制、效果公示制),每年投入500万元对城乡劳动力进行免费培训,开通“962110”就业援助热线,对符合就业条件的劳动力,承诺48小时内解决就业岗位。三是在病有所医方面。财政投入4300余万元,新建和改造24个镇级标准化卫生院,建成234个村(社区)标准化卫生室;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在成都市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在全国率先设立500万元重大疾病救助专项基金,100万元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助基金,切实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看不起病、看大病难的问题。四是在老有所养方面。积极探索开展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试点,新改扩建15所农村敬老院,对全县五保老人实行集中供养、星级服务;对全县80岁以上老年人按月分别给予50元、100元、300元的长寿生活补贴,让双流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五是在住有所居方面。投入资金近2.2亿元,对全县有改造意愿的2.4万户、8万余人的农村土坯房(茅草房)进行改造,现已完成1.93万户、6.92万人的改造;启动实施廉租房建设,让城镇低收入群体住进了新居。此外,投入资金1.2亿元,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6万口,近10万农村群众用上清洁能源;投入资金7300万在全县铺通岷江自来水管网,全县25个镇(街道)全部用上了卫生清洁的自来水;投入资金1500万元,对农业水费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减轻了农民负担;多渠道筹集资金6.75亿元用于城乡大气和水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城乡污水处理全覆盖;投入5700多万元,对26条城乡公交线路全部实现“一元通”;投资近3亿元的一流体育中心基本建成,图书馆、档案馆等文体设施正在加快建设。 (六)强化系统思维,智慧破解统筹推进“三个集中”过程中的难题 双流县坚持系统思维综合推进工作,智慧破解统筹推进“三个集中”过程中的各种难题。 抓市场化运作,着力解决“钱从哪里来”。在2005年组建西航港投资建设有限公司等十大融资平台的基础上,2008年又新组建现代服务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等五大国有投资公司,运用市场化手段融资25亿元,带动社会资金上百亿投入双流建设发展。积极探索城市经营新模式,通过精心策划和规划,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提升区域价值。建立市场化建设和投入机制,引入民间资金建设工业园区和基础设施。如双流县蛟龙工业港采取市场化建设、管理、经营方式,吸引民间资金28亿元,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已引进企业440家,形成一座常住人口达5万人的新兴工业小城镇。 抓节约集约利用,着力解决“地从哪里要”。认真开展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综合试点工作,制定12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出台投资强度标准、限制花园式工厂、鼓励修多层厂房等措施,开展农民安置小区电梯公寓建设,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建立耕地保护机制,设立耕地保护基金,做到了政府监管与农民主动管理的有机结合。将拆院并院(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土地整理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综合解决了城市化、工业化的用地难题和新农村建设资金问题。 抓全民创业,着力解决“人往哪里去”。2005年8月,双流县在县委十届五次全会上作出了启动全民创业计划的决议,全县大力倡导“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老板创大业、回乡创新业、干部创事业”,极大地激发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创业激情。截止目前,全县新增创业户达2500余户,有526户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中小企业,发展回乡创新业典型示范户788户,培育了国栋、川开等销售过10亿元的企业。深入推进“五统筹五联动”,统筹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与促进就业联动、招商引资与促进就业联动、坝区经济发展与丘区就业联动、集中居住区建设与促进就业联动、培训与就业联动,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县域内工业企业和第三产业共吸纳本县25万余名劳动力就业。 (七)优化体制机制,增强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动力 面对统筹推进“三个集中”中千头万绪的各项工作,双流县不断优化机制体制,推动工作落实。 深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机关)建设。2005年组建了县政务服务中心,形成了以县政务服务中心为龙头、以镇便民服务大厅和村便民服务站为依托的便民服务体系;实行每月一次的常委工作交流会和每周一次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工作交流会,优化县领导公文处理流转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成都市率先完成29个有审批职能的部门决策、执行、监督“小三分”改革,不断优化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流程,提高服务效率,优化发展软环境。从2005年至今,全县政务审批时限共缩短829天,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效能,连续四年投资软环境名列全市二圈层第一。 建立重点工作县领导负责制。结合双流工作点多面广、机遇好的实际,在不打乱四大班子正常分工的前提下,对领导力量进行优化配置和统筹安排,把全县工作分为一、二、三类重点,将四大班子领导科学合理分工,成立10个指挥部、管委会和5个重点工作领导小组,县级领导带领和督促各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直接抓到基层一线,层层传递压力,落实责任,形成了领导围绕重点抓突破、部门竞相服务、镇镇你追我赶的生动局面。 建立健全目标考核机制。为推动重点工作开展,双流县建立倒排时间、进度,实行旬、月、季检查的制度,确保各项重点工作高速推进。对全县主要工作目标进行科学分解,根据各镇(街道)、各部门的实际情况,设置个性目标,量身定做目标考核细则。强化跟踪问效,实行过程考核,坚持长抓不懈,确保工作落实。 优化城乡管理体制。在统筹推进“三个集中”中,双流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机构,优化职能配置。为适应城市化发展需要,撤销了白家镇、文星镇,组建西航港街道;组建了东升、华阳、中和3个街道。为适应城乡一体化需要,将原涉农五部门整合成立农发局,将原发展改革和经济局拆分为发改局和经济局,实行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分离,成立3个产业推进办和旅游管理局、房管局和城乡园林绿化局,进一步优化了城乡发展的管理机制。 三、双流县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统筹推进“三个集中”水平进一步提高。 2007年,全县工业集中度达50.1%,分别比2006年、2005年、2004年提高11.5、23.7、27.1个百分点;农用地规模经营面积达37.6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51.26%,分别比2006年、2005年、2004年增加7.7万亩、8.22万亩、24.71万亩;城市化率达43.6%,分别比2006年、2005年、2004年提高4.5个、5.1个、7.2个百分点。2008年1—5月,全县工业集中度达67.1%,比2007年提高17个百分点;农用地规模经营面积达44.73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54.6%,增加1.23万亩。 (二)县域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质量不断提高。 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2.19亿元,2005年、2006年、2007年增幅分别为14.5%、15.6%、17.5%,年均增长15.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1.1亿元,2005年、2006年、2007年增幅分别为40.6%、40.6%、42.5%,年均增长4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4.69亿元,2005年、2006年、2007年增幅分别为24.1%、30.5%、33.1%,年均增长29.2%。全口径财政收入77.7亿元,2005年、2006年、2007年增幅分别为39.4%、71.8%、140.4%,年均增长83.9%,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9.6%、14%、27.6%。地方财政收入61.98亿元,2005年、2006年、2007年增幅分别为56.6%、100.1%、183.3%,年均增长107.3%,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5.6%、9.5%、22.0%。全口径税收收入32.29亿元,2005年、2006年、2007年增幅分别为39.4%、37.96%、61.6%,年均增长40.7%。2008年1—5月,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5.87亿元,同比增长18.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3.27亿元,增长32%;全口径财政收入53.9亿元,同比增长162%;地方财政收入44.88亿元,同比增长210.9%;全口径税收收入18.01亿元,同比增长46.1%。 (三)城乡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079元,2005年、2006年、2007年增幅分别为11%、9.6%、16.3%,年均增长12.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43元,2005年、2006年、2007年增幅分别为10.9%、8.5%、17.5%,年均增长12.28%。2008年一季度,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498元,同比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43元,同比增长15.2%;城镇登记失业率2.04%,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7.16万人、城乡低保1.7万人、基本医疗保险10.6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0.9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 (四)社会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进步。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真正意义的义务教育。学习型、创新型双流建设深入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事业工作成效明显,顺利通过市级文明县城检查验收,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称号。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工作不断加强,荣获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城乡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健全,基本形成覆盖全县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环保工作取得成效,成为全省首批全国农村环保试点县。 (五)社会更加稳定和谐。 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功创建省级平安示范县,成为全国“四五”普法先进县。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各类刑事犯罪得到有效遏制,刑事发案、信访总量不断下降,社会更加稳定和谐。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统筹城乡的一个重要环节,经过几年的实践,我县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兄弟区市县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与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要求相比,还任重道远。希望我们今天的共同交流,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责任编辑:丹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