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这样一个生态猪养殖扶贫基地,就是真正的产业落地,农民实实在在受益。”近日,自治区扶贫办和广西日报传媒集团领导到集团扶贫联系点龙胜各族自治县瓢里镇平岭村考察指导,该镇党委书记舒满江在介绍情况时表示。
这个居住着苗、瑶、侗、壮、汉等5个民族的国家级贫困村,将近2500人,人均耕地不足1.5亩,人均纯收入不到3000元。由于水田少,人们靠种柑橘、杉树、桂花、油茶、茶叶和罗汉果等作物增加收入。偌大的一个村,这几年只有一户搞凤鸡翠鸭特色养殖。“传统的种养模式,很难增加收入。”养殖户廖吉春对记者说,他希望有其他产业落地,这样才能激发大家脱贫致富的神经。
产业落地,才能致富。2012年,按照自治区安排,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定点帮扶平岭村。集团领导经实地考察后决定,专门注册200多万元资金成立广西三林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该村兴建一个规划占地7亩的大型生态猪养殖基地。
“一年时间进栏的猪苗近1000头,有一半都卖出去了。”在平岭村参观生态猪养殖基地时,养殖户杨彦钢兴奋地向记者介绍,生猪饲料是利用周边种植的构树叶进行深度发酵,配合玉米、豆粕、麦麸加工而成的,“这些猪目前供不应求,而且在市场上比一般的猪每斤多卖好几块钱呢。”基地的肉猪一上市就得到消费者的青睐。据了解,下一步,基地将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以饲料扶持村民进行散养、公司回收并销售的模式,带动更多村民参与进来,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从养猪基地的建设、到出肉猪的一年里,杨彦钢、廖吉春和吴彦才成为首批养殖户,他们人均收入达到5万元左右;亲眼看到生态养猪“钱”景很好,身边“围观”的村民越来越多,向养殖户探听情况的人也越来越多。“产业落地,最重要的是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吸引更多村民参与进来,走种养结合、循环经济发展路子,才能起到示范带动作用。”自治区扶贫办主任吴宇雄说。
界泉村是集团定点帮扶的另一个村,分为沿河和高山两大片区,人口1749人,全村耕地面积4000多亩,旱地1584亩,林地5.6万亩。这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气候宜人,但交通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近几年,上级部门扶助和群众自筹,投资100万元硬化部分村屯道路。眼下,硬化界口到交雨6公里的村路,成为村民最迫切的事情。“路通了,我们的特色农产品才能‘走’出去。”村支书梁胜标说,“群众对修通这段路积极性很高,只要上级扶持一下,我们村民也积极投工投劳,有信心在年底修好!”
产业落地,搞生态猪养殖扶贫基地建设效应显现,对村民的观念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农民为主体,产业带增收,修路助致富——这就是我们希望达到的效应。”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启瑞对此作了深刻点评。
兴建生态猪养殖扶贫基地,村干村民要求修路,贫困村的群众思想观念正在改变,致富欲望和行动也变得越来越强烈——这就是产业落地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