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而执着的表情,翻飞舞动的手指,矫健迅捷的身姿,伴随藤芒的幽幽清香,夕阳的余晖将画面晕染,仿佛一幅莫奈笔下的画。
10月21日,记者跟随全国重点网络媒体广西行采访团走进浦北县龙门镇大坡村。只见家家户户敞开大门,男女老幼同上阵,巧手编织忙不停。一户农家里,80多岁的阿婆和三四岁的小孙女并肩而坐,藤条和篮子摆了一地。小女孩对着一众“长枪短炮”,毫无怯意,淡定地忙着手中的活。
“看,80年的工龄就这么来的。”陪同采访的浦北县委书记张建国的话,引来一阵笑声。
阿婆告诉记者,她一天可以编50多个,每个能赚一元左右的手工费。其他动作快的年轻人,一天可以编100个。
大坡村是浦北县“编织产业连万家”的一个缩影。编织企业把收发点设到村中,把车间建到农户家中,把技术送到农民手中。不管农闲农忙,饭前饭后都可以编织,妇女老人都能从事,农业生产和家庭编织两不误。正是“户户搞编织,家家成车间,人人有工做,天天有收入”。
“走,我带你们去看工艺编织厂。”浦北县林业局局长陆文杰说。
优雅温婉的首饰盒,古色古香的五斗柜,精致小巧的三轮车,趣味盎然的野餐篮,五彩缤纷的大海碗,淘气俏皮的小扫帚,憨态可掬的大南瓜,惟妙惟肖的小鸭子……在浦北县海龙工艺编织厂的工艺品展览厅,仿佛置身一个奇妙的海陆空大世界。
“看,这个小碗好可爱哦!”同行的一名女记者说,随后她翻了翻标签,吐了吐舌头,6美元。
陆文杰告诉我们,可别小看这些“小玩意”,去年这个厂销售收入7700多万元,今年1-9月就实现产值1.17亿元,同比增长59.53%。
据介绍,浦北林下有大量的藤芒,年产量5万多吨。藤芒生命力强,影响了林木的生长。该县因势利导,变废为宝,为企业和农民牵线搭桥,建立“公司+农户”共赢发展模式。目前,该县规模藤芒编织企业22家,产品20多个系列1800多个品种,畅销欧美。2011年,该县编织产业出口产值达10亿元,其中利用本地藤芒原料编织加工出口产值5亿元,编织产业利润5300多万元,编织产业创税2000多万元。整个编织产业带动了全县2.8万户、7万多人从事编织,为农民带来了两亿多元的增收,农民得富、企业得财、政府得税,实现了“林下藤芒-藤芒编织-编织财富-保护山林”的良性循环。